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交通及通讯消费高于人均总消费15.5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见图1),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个季度为7 375.81元,增幅比2006年高出3.7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消费,增幅为28.81%,高出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的15.5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性支出的增长速度最低,是1.0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结构不合理的一面。
4.农民消费增速加快,成为拉动2007年消费持续上涨的主要力量。2007年以来甘肃省居民消费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农村消费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1—9月份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2006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见图2),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农村消费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农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率为10.37,由于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消费成为拉动2007年消费持续上涨的主要力量。
农村消费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衣着、家庭用品、文化娱乐类商品需求增加较多。2007年1—9月份,衣着、家庭用品、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04%、17.61%、20.46%,而用于其他类商品的消费支出的增长比较慢。如交通、通讯类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消费支出只增长了0.20%和0.02%(见表3)。由于城市消费的增长热点在于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结构升级产品和各种服务性消费,穿类和日用类商品的新增量较为有限。而此类商品的消费在农村中增长较快,说明由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和延伸。
5.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影响较大。200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3,2007年前三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7(见表4)。前三季度,城镇最低收入组居民可支配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增长0.95%,而同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而且低收入居民家庭中食品支出较大,占消费支出的44.76%,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9.8%,受此影响低收入居民人均支出增加。同时,物价上涨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对低收入户、失地农民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来说影响更大。
6.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主要热点商品销售较快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134.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4%。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3.1%,金银珠宝类增长26.0%,汽车类增长25.0%。
7.生猪供求依然偏紧。面对生猪生产减少的局面,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的政策,以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但从甘肃省的情况来看,生猪生产恢复比预期要慢,供求依然偏紧,恢复生产仍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是生产周期制约。
8.CPI上涨压力趋缓。2007年9月份当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月同期上涨6.9%,涨幅比8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9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4.8%。商务部9月份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全国猪肉批发价格连续5周下跌。随着猪肉价格趋于稳定,物价指数上涨的幅度也会趋于稳定。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7%。进入四季度后,本次由食品因素带动的CPI上涨将可能出现一个拐点,同比增幅有可能出现小幅回落。
9.住房消费增长较快。2007年,商品房的建设和销售增长的速度都比较高,增长速度在20%左右。
(二)消费形势分析
1.消费需求持续上涨的原因。进入2007年以后,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从目前看,消费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消费需求由弱转强、快速增长的原因何在?
2004年以来,中央强调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提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城市收入分配制度,让居民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2004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年加快,特别是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大幅增长,城市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增幅和经济增长的差距不断缩小,有时甚至高于经济增长。在国家宏观的经济背景下,甘肃省生产总值2003年以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见图3),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大大地提高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消费能力,城镇居民收入加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就业形势较好、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特别是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财政支出继续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民收入增长预期增强,支出预期改善,促进了即期消费增长。
国家整体上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了甘肃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的发展,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较强。储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较多。同时,水电交通等价格上涨,家用电器价格出现上升迹象,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逐步增强,对居民消费也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2.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的同时,消费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很突出。一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的机制尚不完善。近年来,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居民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合理增长的宏观收入分配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普通职工和农民收入增长偏慢,严重影响了全社会消费的增长。二是居民住房、教育、医疗支出负担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近年来,由于住房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明显上涨,城镇居民预期支出负担很重,不得不加强储蓄,消费倾向持续下降。三是消费品市场秩序不规范,商品质量问题多,消费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消费者不能放心消费。四是住房消费疲软,将影响一大批相关消费的增长。甘肃省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决心很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房价短期内难以大幅回落,因而商品房销售的观望气氛在所难免,需求、价格和供应处于交着状态,商品房销售和成交量将有所减少。商品房交易清淡必然会影响家用电器、日用品、装修装饰和家具等一大批相关商品的消费。
3.2007年第四季度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了名义增长15.18%、实际增长10.48%的良好增势,四季度消费需求仍将保持上涨态势。原因有三:一是四季度城乡居民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81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4.04%。工薪收入仍是收入的主体。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004.58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7.52%,占居民人均总收入的74.24%,工资套改政策在全省陆续兑现,对收入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财产性收人增幅迅速。由于股市行情持续火热,使得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23.32%,其中股息与红利人均增长4.35倍。经营净收入迅速增长。从事个体经营者人数的不断增多和经营效益的提高,经营性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来自经营方面的净收入同比增长62.42%。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为1 608.16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9.68%。.农产品价格上扬使农民收益。受粮食价格上涨和猪肉供给紧张的影响,油料、蔬菜、肉类、禽蛋等农畜产品生产价格全面上涨,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8.71%,涨幅同比提高7.19个百分点。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十年来首次达到二位数增幅。受价格因素影响,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收人增长较快,农民出售农林牧产品的收入人均为714.97元,同比增长15.61%,增加额对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68.03%。外出打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人均外出打工收入为303.69元,增长19.08%,其增加额对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34.28%。惠民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农民粮食直接补贴人均增收3.43元,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人均增收10.25元。政策性增收占到农民现金收入增量的9.64%。2007年全省秋粮面积达2 301.41万亩,比2006年增长7.29%,秋粮产量达507.68万吨,增长8.26%,全年粮食总产824.43万吨,增长2.03%。粮食丰收,农民出售农产品人均增收均会增加,各地区在农产品收购上继续实施较高的保护价,部分地区粮油价格出现一定上涨,因而农民在务农方面的收入将继续增加。而国家保护农民工收益的种种措施,更会促使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四季度农民收入将保持更快的增长。从城市居民收入看,第四季度末总会有出工资之外的其他收入,比如年终奖金等。多项措施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也将顺势而扩增。二是四季度是我国的消费旺季,而2007年”中秋”在10月份,对本季度消费提速有一定作用。而12月的迎新年和圣诞节更会使消费市场高潮迭起。因而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超过1—3季度,预计能达到16%。三是四季度国民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增长,良好的经济预期有利于消费增长。2007年1—3季度甘肃省经济增长11.2%,虽然比2006年降低0.2个百分点,但仍属较快增长。四季度经济涨幅可能会略有回落,但惯性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良好的经济前景对居民消费预期、收入预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逆转。
二、2008年消费形势走势展望以及
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2008年消费需求运行环境分析及走势展望
2008年,在党的十七大指引下,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但是,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经济过快增长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的抑制,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消费增速不会直线提高,而是呈现波动上行的走势,2008年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消费增速也将有所放慢,但消费增速的调整要小于投资,其名义增长仍将位于15%左右的较快增长区间,实际增长也将继续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速。
(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1)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着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逐步改变甘肃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 (2)使城镇居民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目前,高收入群体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大多都已得到满足,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缺乏消费能力。中等收入群体虽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预期支出负担重,扩大消费有很多后顾之忧,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要通过增加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再就业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通过供给结构调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增加高档商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应,使这部分人的剩余购买力尽快地转化为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同时,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整顿依靠垄断地位等手段获取的不合理收入,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手段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2.努力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