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2008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3453900000016

第16章 经济篇(7)

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问没有行政壁垒,呈现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将逐步趋于零。

由图6可见,从1985—2006年,第二、三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而第一产业则急需劳动力输出。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而言,甘肃第三产业经历了高空间期、空间下降期、空间进一步缩小期这样的就业吸纳空间的三个时期。目前,第三产业就业吸纳仍有一定空间,但空间不大,如果第三产业缺乏新的服务需求点的支撑,那么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难度就将加大。

甘肃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三产业高就业吸纳空间期(1985—1993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特点主要是:第一产业结构呈现高的正偏离,第二、三产业则呈现高的负偏离状态。

第二阶段: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下降期(1994一1998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是:第一产业继续维持较高的结构正偏离状态,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年;第二产业继续维持较高的结构负偏离状态,仍然存在较高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的负偏离度开始下降,反映了第i产业就业吸纳空间逐步减少的情况,虽然在1998年有所回升,但结构偏离度均低于前一个时期,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比前一个时期有所缩小。

第三阶段: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进一步缩小期(1999—2006年)。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定地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见图7)。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微弱下降趋势。由于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但全省工业化程度仍显低下,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加上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严重影响了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而第三产业则处于成长期,传统服务行业、新兴服务行业都存在较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因而第三产业表现出对就业较强的吸纳能力,成为甘肃省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但是,如果第三产业没有较大程度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服务需求,那么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的能力势必有所下降。

三、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甘肃省第三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缓步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结构不均衡。从产业结构来看,二元性的经济社会格局很难打破。第一产业结构效益的落后,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在相对均衡的状态下,第三产业结构效益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整体产业市场化、城市化、社会化水平低。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不仅影响了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从行业结构来看,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不平衡发展,造成了内部结构不合理。2006年尽管新兴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仍显发展不足,尚未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来源。传统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以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为主的传统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5.05%。但是,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等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为此,在第三产业结构正在稳步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期,应当依托工业强省和工业带动,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增加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并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在高水平的基准上缩小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差距,促进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问合理流动。

2.就业结构缺陷明显,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甘肃省就业结构倒置现象突出,贡献率与劳动力资源呈明显反比。产值比重大约在15%的第一产业占有了63%的劳力资源;而产值比重近半的第二产业,只占有了14.8%的劳力资源;产值所占比重在1/3强的第三产业,也仅吸纳了22%的劳力资源。这种不合理的就业比重亟需调整。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就业容量的扩大速度在减缓,但仍存在继续增长的空间,所以一系列新的增长点的形成成为关键。新的增长点能带来新兴的行业和新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第三产业才有更多就业容量扩大和发展的空间。

3.总量不足,投资乏力。甘肃省第三产业总量不足主要受制于投资能力太弱。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年虽在不断增加,但投资增长速度不快。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薄弱。从三大产业投资趋势来看,第三产业近一半的行业投资下降,增长缓慢,在产业投资中绝对量处于前几位的行业投资增幅普遍较低(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教育行业是第三产业中投资绝对量较大的行业),对甘肃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很大。

4.甘肃第三产业消费结构仍处在较低级的发展阶段。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批发零售贸易业为重要构成的传统消费结构,科技、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的薄弱主要受制于产业的整体结构水平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只有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才能保障第三产业不断升级。

5.工业化水平偏低,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目前,甘肃工业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占到70%以上,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十分薄弱。由于工业化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市场需求有限,直接限制了为生产服务的金融、运输等行业发展。

6.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金融、电信等行业长期垄断经营,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大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中条块分割十分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从甘肃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看居前的依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和航空运输)、社会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开放程度最低的依次是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第三产业开放程度低,使得某些行业处于或部分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民间资本难以有效进入,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对于第三产业的部分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导致第三产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7.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集聚效应,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壮大。纵向对比成绩斐然,横向比较差距更大。城镇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水平不高,影响了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农村由于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第三产业发展形成根本性制约。

(二)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应加快发展。其次,加快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医疗保健等新兴行业,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有利于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重视用市场化手段经营社会化的服务经济实体;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消除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提高效益水平。第三产业绝大多数行业是微利行业。由于效益水平低,对就业的吸引能力不足,也限制了投资的增长。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金融业、居民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最强,而在就业比重中,这些产业所占比例却很低。应当大力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将会成为甘肃省增加就业的一个主要行业。通过提高效益水平,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容量,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目前,第三产业领域的基础建设仍然很落后。今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增加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新兴服务业的基础设施亟需加强。应当充分发挥资金市场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除尘等环境服务业。交通和通信设施仍然需要长期保持较高的投入能力。加强各地区文化教育、科普、卫生等设施建设,发展相应的服务业。

4.发挥消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伴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消费成为第三产业根本性的推动力。要采取适当引导消费的办法,扩大对旅游、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各类教育、卫生保健、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消费需求。

5.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第三产业发展难度较大,更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予以扶持。对于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农村医疗保健、农村各类教育、农民生活服务等各类服务业的建设,政府应当适度扶持和补贴。依托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改变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的局面,形成聚集效应,走集约经营之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通过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形成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吸引和聚集强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提升。

6.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优化人才发展的合理规划,提高产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第三产业专业化的熟练劳动力。

7.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营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竞争的形成。鼓励企业和个人适应竞争需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课题组成员:杨 波周登基魏晓蓉

执笔人:杨波

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融资难、政策不配套、可操作性差、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

1.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速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其他类型经济,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上半年,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464亿元,增长16.2%,其中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7.4%。从工业企业来看,前7个月,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8.68亿元,同比增长28.0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9.36个百分点。2000—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3.05%。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见图1),2006年已经上升到36.41%,对GDP的贡献率为38.16%,拉动经济增长4.39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2006~F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4.2万户,注册资本617.56亿元,较2005年年末分别增长10.2%和163.1%;个体工商户33.02万户,注册资本59.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8%和25.03%。限额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65.74亿元,比2005年增长24.02%,增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省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41.5%。

2.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改善了就业结构。2000—2006年甘肃省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86.63万人减少至2006年的149.26万人,年均递减3.66%;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29.86万人减少至2006年的9.11万人,年均递减17.95%。2006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净增7.66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从业人员净增7.40万人,占净增人数的96.61%。截至2007年7月底,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37万人,同比增长5%,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3.非公有制经济纳税总额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的重要税收来源。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缴税金61亿元,较2005年的53亿元增长15.09%。2007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纳税总额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上缴税金34.4亿元,增长12.9%。

4.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甘肃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据兰州海关统计,2007年1至7月,私营企业进出口2.27亿美元,比2006~F同期增长41.28%。其中,出口1.91亿美元,进口0.35亿美元,比2006~F同期分别增长36.11%和77.64%。外资企业进出口1.59亿美元,比2006~F同期增长21.89%。其中,出口1.36亿美元,进口0.22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分别增长18.53%和47.62%。非公经济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3.14%,成为甘肃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