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俄罗斯企业制度变迁
34538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俄罗斯的企业制度,即苏联的企业制度安排、变迁和俄罗斯企业制度的重建、俄罗斯的公司治理、俄罗斯公司重组和俄罗斯公司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其具体安排是:全文共计三篇十章外加一个结束语。

第1章是理论和历史篇,包含三章。在)第一章,用整章的篇幅介绍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它们是企业的契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企业的管理者理论、企业的企业家一一契约理论、进入权理论和企业的所有权共享理论。企业理论是二十年来经济学发展中最为迅速、最富于成果的领域之一,它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激励机制设计及新制度经济学相互交叉,大大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改进了人们对市场机制及企业组织制度运行的认识。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与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做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不同,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在现代企业理论看来,企业行为是一个企业的所有参与者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企业成员(参与者)的目标函数都是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现代企业理论家的基本哲学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据此,他们追究企业制度安排的经济原因,这些制度安排在过去只是作为基本假定,而不是分析的对象。具体来说,现代企业理论主要关心的问题是:(1)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2)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3)什么是企业所有权(ownership)或委托权(principalship)的最优安排?企业内谁应该是委托人(principaI)?谁应该是代理人(agent)?(4)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控制代理人?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介绍和引入,为我们分析俄罗斯的企业制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苏联企业制度安排和变迁的考察。这种考察为我们分析俄罗斯的企业制度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作为俄罗斯企业制度的前身,苏联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就是企业,国家既是剩余索取权拥有者,又是剩余控制权拥有者,国家的多目的性、过长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所谓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出(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即“利润”)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应该是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是不确定的、没有保证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和剩余控制权安排应该对应(matching),这种对应是理解全部企业制度的一把钥匙。的委托链、激励和监督的缺乏使这种制度安排没有效率,以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变迁因为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而功效甚微,这一切就成了日后俄罗斯重建企业制度的根本原因。

第1章是现实篇,由五章构成。第四章主要讨论俄罗斯企业制度的重建,这种企业制度的重建是以私有化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俄罗斯的私有化,单就重构企业制度来说,它已经使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从前苏联时期的国家就是企业的大一统中蜕变出来,形成了非国有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产权趋于明晰,公司制制度成为企业的基本制度。第五章专门讨论俄罗斯的典型企业一一公司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俄罗斯的公司是对苏联国民经济基层单位进行人为改造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俄罗斯的公司具有不同于自然成长而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司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就是兼具英美和德日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转轨国家特有的、尚未成熟的综合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结合失当,内部人控制过度,股权与资本脱节,委托和代理一体,管理与经营失衡;结果是企业无效率运行。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主体缺位、市场幼稚、产权缺乏切实保护。可以预见,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的成熟和合理化还需时日。第六章讨论的是俄罗斯的国有企业,中心是考察俄罗斯国有企业的地位、形式和管理方式。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它的特点是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影响也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股份)的有效管理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七章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俄罗斯的企业制度,那就是企业的重组。企业重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本文只是从产权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和相应的控制权的变化,基本的问题还是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内部人排斥外部资金和管理的进入。第八章简单讨论了俄罗斯的小企业。俄罗斯的小企业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进一步的发展还有赖于制度环境的改善。

第1章的两章讨论俄罗斯企业生存的环境。第九章涉及俄罗斯的市场、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等企业制度得以运行的宏观环境。高通货膨胀、要素市场的发育不足、财政的紧缩和过重的税赋、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脆弱的商业银行系统、效率不高的社会保障使企业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宏观环境中。)第十章讨论了俄罗斯企业的制度环境,即国家和意识形态。国家不能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宪法出台艰难,实施机制缺失,以总统令的形式出现的法律和法令大多无法贯彻执行,产权也因此得不到有效保护,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俄罗斯的文化特质和民族根性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一致,这将是俄罗斯企业制度发挥其效率作用的根本困难。所以,本文的结论是:俄罗斯已在某些方面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一些私有化的公司制企业产生了优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果,但要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需要俄罗斯人民做出长期甚至是痛苦的努力。本文在结束语中提出了俄罗斯社会的动力结构问题:要提高俄罗斯企业制度的效率,就要解决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问题,那么,由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换一个角度,问题就成了什么是俄罗斯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知道,俄罗斯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社会运动,但历史和逻辑的结论都是,只有政府(包括最高领导人)是不够的。没有救世主。我们的判断是: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知识分子要高扬理性的旗帜,公民要以自己积极的行为为自己负责,企业家要通过创新追求财富,政府要以廉洁捍卫公正,国家机器要以稳定、安全和统一为最高目标。俄罗斯的希望,就在于尽快实现这些积极力量的整合。

三、方法和创新

1.本书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之下,突破了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分析,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对前苏联和俄罗斯的企业制度做出分析和解释,在分析工具——理论的使用上具有新意。

2.本书把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企业(国家就是企业)来分析,突破了传统的宏观、微观的分析成例,使对苏联经济的分析更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3.本书把苏联和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作为既有历史继承又有国家和时代差异的对立统一体来分析更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虽然重点是分析和研究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但对苏联企业制度的扼要分析却给俄罗斯企业制度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反映出一种追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个性。

4.本书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从国家为企业制度的运行提供制度环境的角度讨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5.把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尚不多见,在俄罗斯经济研究领域具有某种补白的意义。

6.本书力图以小见大,从企业制度安排入手,逐步推及宏观经济制度,同时,从企业制度的经济层面上升到国家制度的政治层面直至俄罗斯社会的文化传统,最后提出了俄罗斯社会的动力结构,逻辑严谨,有一定的理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