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才女的爱情往事
3452000000015

第15章 陆小曼:康桥与你(3)

就这样,陆母在朋友们的劝说之下勉强同意了徐志摩与女儿的婚事。但是事情到此却还没有结束,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桩难事。陆母对受徐志摩委托来提亲的胡适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要请梁启超证婚,因为梁启超在全国负有名望,又是徐志摩的老师;

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的礼堂里举行婚礼。

在当时来说,要同时办成这两件事困难重重,首先不说结婚的高额费用,梁启超是否愿意出席证婚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学生徐志摩,但是对陆小曼却存有很大的偏见。他甚至会觉得陆小曼跟徐志摩结婚是在害他,让他早点死。作为老师,他看得很清楚,自己的学生与这个交际名媛是不会有幸福的未来的。他深知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会加重徐志摩的负担,会让他过得很累,甚至极有可能会抹杀他的诗情。但是他还是很心疼徐志摩,终于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勉强答应为他们两人证婚。

不知道是好事多磨还是冥冥之中有什么不祥的预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事真的是一拖再拖,困难重重。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有名的富绅,极其好面子,在那个时代,他认为儿子未经父母同意就离婚这件事已经是大逆不道了,如今他要再娶一个有夫之妇则更是有辱门风。何况这个有妇之夫竟然还是一个誉名在外的交际名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非常不喜欢陆小曼这个女人,从一开始他就主观地认定这样的女人肯定品行轻薄,不会给徐志摩带来安定的生活,即使他们此刻快乐,但是也维系不了多久。

徐父很满意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为了徐志摩跟陆小曼的婚事,他还特意征询过张幼仪的意见。那个时候张幼仪特意从国外回到浙江见他老人家,在老人的再三询问之下,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好,于是脱口而出说他们离婚的事情是真实的,并且对徐志摩再婚娶陆小曼没有任何异议。张幼仪当然对徐志摩再娶陆小曼是没有意见的,因为她本身就很喜欢陆小曼这个女人。同样是女人,而且同样是喜欢徐志摩的女人,她喜欢陆小曼,但是却一直对林徽因耿耿于怀。按理说,徐志摩当初是为了追求林徽因而绝情地与刚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离婚的,但是这并不是怨恨的来源。女子之间的感情有时候真的是很微妙,旁人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陆小曼为人率性、天真耿直,通常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丝毫不掩饰自己。她是一个极为真实的人,而且人也很漂亮,学富五车,多才多艺。她身边一直围绕着一群对她言听计从、垂涎不已的男人。何况她也是一个出身贵族的优雅的大小姐,在她认识徐志摩之前便已经在京沪两地享有盛名。她丝毫不用借助徐志摩的诗人名气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因为她甚至比徐志摩更有名,而且她也很有钱,衣食无忧,更不会去图徐志摩的财产。

一个女人与一个才华横溢的富有男人结婚,往往会被人说三道四,认为她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但是这两点,陆小曼显然是沾不上的。张幼仪能够感觉得出他们两个人是真心相爱的,不像徐志摩当时狂追林徽因,一头热,没有结果。并且张幼仪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宽容大度的女人,她当然愿意为他们祝福。然而徐家两位老人却对张幼仪的表态很失望,但是没有办法,他们最终只能答应徐志摩再婚的事情。在一旁的徐志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欢喜得不得了,于是跑到窗户边,伸开双手,想要去拥抱整个蓝天,但是他没有拥抱住蓝天,反而一不小心把陆小曼送给自己的订婚戒指给甩到窗外去了。那枚戒指对他来说真的很珍贵,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必须要找到它。于是他疯狂地跑到楼下,转来转去,找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预兆,预示他们两个人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首先是受到老人的阻挠和干扰,其次又被恩师梁启超狠狠地“诅咒”一番,如今连订婚戒指也给弄丢了……这一连串事情的发生简直是让他们身边的朋友们都觉得惊异。然而两个新人却一点都不畏惧,他们不迷信,只相信自己,相信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融化一切谣传和灾难。

徐父虽然口头上答应两人的婚事了,但是却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他要求的这三个条件徐志摩都必须予以答应,并且遵行不误,否则就不承认他们的婚事。但是他并不知道,这里面其中两个条件会给他们夫妻两人的未来带来什么灾难,他更不知道,他会因此失去一个好儿子。其实,每个人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人们唯一能够看到的也只是眼前。我们总是过多地责备那些只关注当下,只在乎眼前的人,认为他们鼠目寸光。但是,这毕竟是事实。谁能够看到未来呢?部分人说的所谓的能够看见,那也只是幻想的未来而已,充满了未知数。徐父要是知道,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会导致徐志摩那么辛苦地来回两地跑,为了寥寥无几的生活费疲于奔命,或许作为父亲的他也不至于那么冷酷决绝吧。

相爱那么短,那么深

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夕节那一天,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让人们议论了很久的仪式——才子徐志摩和名媛陆小曼的订婚典礼。他们两个一个有情,另一个有意,在历尽艰辛万苦之后终于顶着强大的舆论压力举办了订婚仪式。10月3日,结婚典礼正式开始。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在婚礼上,梁启超当众痛斥了这对新人背叛婚姻的行为:“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来说算是一个大人物,是公众崇拜信服的对象,他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这样的证婚词不能说只是犀利,更是尖锐,像一把刀一样,如此血淋淋。而它更像是一个咒语一样,从此为两人的婚姻埋下了某些莫名的不安因素。

也许从徐志摩和陆小曼开始背叛各自的家庭并且相恋的那一天开始,他们两人就注定要遭受世人的非议和白眼,甚至即使百年之后也被人翻出来说三道四。总之,这段不被祝福、不被接纳,甚至不被理解的婚姻就这样尴尬地开场了。就像一场戏一样,精彩绝伦地开始,却不知道结局如何。

1926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之后不久,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回浙江。但是他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先在上海住了一个月之后才正式回家。在上海的那段时间,他们过得很开心。每天相依相伴,写诗作画,好不快活。其实上海对陆小曼来说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地方。她喜欢那里,不仅是因为她是在那里出生的,也是因为那里给她带来了很多光环,更是因为在那里她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她就是这样一个极度自我的女人,想要什么就直接去追求,从来不矫揉造作,也不虚伪掩饰。如此真性情的女人,也难怪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或许她喜欢的不是那种被人追捧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发自内心的享受那个过程的自由和欣悦。

然而快乐的生活总是要暂时告一段落的。他们在上海住了一个月之后,不好再继续逗留,于是只好回徐志摩的家乡海宁硖石。那是陆小曼第一次去徐志摩的家乡,他们那里繁文缛节可真是多,何况陆小曼又是刚刚嫁过来的新娘。她每天要下跪磕头拜见长辈的次数不下百次,并且还被许多人围观着,像是没有见过女人一样。他们哪里是没有见过女人,只是没有见过如此秀气的美女罢了,何况她又是久负盛名的名媛。就这样,折腾着,闹腾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也终究是归于平静了。

两个人的生活渐趋于平静,不再像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么新鲜刺激了。但是他们依然是情意绵绵,如胶似漆。陆小曼即使在徐志摩父母面前也是表现得娇滴滴的,而且总是喜欢依赖徐志摩。在餐桌前,她把刚吃了一半的饭递给徐志摩,娇气地说:“志摩,帮我把这碗饭吃完吧。”那饭是凉的,老人当然不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吃了,以免吃出病来。可是她的毛病还不是一般的少,吃完饭之后,她转过身子可怜兮兮地说:“志摩,抱我上楼。”这或许是他们新婚夫妻之间的一些逗乐,但是在长辈面前,就是一种折磨和为难。他们认为像陆小曼这样一个从来没有缠过脚的成年女子,少说也不轻,徐志摩要是费劲把她抱上楼了,岂不是累个半死?父母很心疼徐志摩,更看不惯陆小曼的很多小姐做派,于是生气地跑到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了。张幼仪虽然跟徐志摩离婚了,但是作为老人新认的干女儿,理所当然地接纳了二老,并且热心款待。

公公婆婆的突然负气离开,对陆小曼的打击很大。原本身体柔弱的她便病倒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之后才慢慢恢复过来。在养病期间,她本为因为自己不被老人接纳而很不开心,但是后来也渐渐想开了,情绪得到了缓解。没有老人的严加看管,她反而觉得轻松自在,无拘无束。那段时间,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宅里种草弄花,写诗作画,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可谓是天上人间,仅此一家。

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爱人相伴厮守,这样的幸福快乐又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呢?然而甜美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有时候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老天爷根本就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总是见不得人好,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拆散和破坏。这样美丽的好景没过多久,就遇到了北伐战争,随着战事的临近,徐志摩和陆小曼不得不中断了这一段甜蜜的、如世外桃源的新婚生活,被迫移居上海。

上海也许是一个新起点,陆小曼又回到了这个她最喜欢的城市。在熟悉的环境之下,她之前的许多陋习渐渐展现出来。她终日沉迷于上海繁华的夜生活,在外国租界里的那些漂亮的居室、新潮的商品、豪华的舞厅剧场以及高雅的交际圈无一不吸引着她,让她流连忘返。这个一直以来压抑了很久的小妇人,来到这片崭新的天地时,便是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充分发挥了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各种才华。

那段时间,她频繁地出入各种奢华的交际场所,并且认识了很多名人以及名伶,开始了她一如既往的奢靡生活。这个著名诗人的太太以她惊人的美貌和才华迷倒了众人,排场逐渐变大,名气越加响亮。为了参加这些活动,陆小曼免不了需要花很多钱。原本在北京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即使现在再婚了,也是如以前一样不知道节制。这个女人在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这让徐志摩犯了难。因为自从跟陆小曼结婚之后,他就没有再得到父亲的物质支持,只能靠自己打拼挣钱养家糊口。但是他一个人要养活陆小曼这样的娇妻贵妇,的确很艰难。他必须得身兼数职,同时做几份活才能勉强办到。

那段时间,徐志摩常常在上海和南京两地奔波挣钱,他在大学校园里教书的同时还写诗卖文,但是依然觉得力不从心。可是陆小曼却一点儿都不能理解他,她终日把自己的时光挥霍在舞场宴会上,每天都生活在各种男人女人的美誉赞叹声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诗人妻子的义务。她不仅没有理解徐志摩,反而还在拖他的后腿,让他更加疲惫。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恶化了,不再像新婚时期那般如漆似胶,也不再像恋人那样幸福甜蜜。陆小曼自从回到上海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懒惰、贪玩,没有任何激情和灵气。她每天把很多的时间不知道浪费在什么地方,常常是睡到中午才懒洋洋地起床,然后又花很多时间去做洗澡、洗漱等各种小事。下午的时候,经常画画或者是给访客回信,要么就是会客听戏。晚上则又是跳舞至凌晨。徐志摩刚开始的确很反感她的这些做派,但是心疼她、爱恋她,于是也就一味地迁就她并且讨她开心,之后就再也没有说什么了,而且他还很大意地忽略了一个更为严重的事情,那就是翁瑞午的出现。

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诗人,那个时候的徐志摩成为了一个疲于赚钱的劳累丈夫,何况他又不太喜欢听戏作画,于是便任由陆小曼与翁瑞午接触,让翁瑞午陪着陆小曼听戏、画画。这个翁瑞午可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能够说得一口流利好听的北方话,性格活泼开朗,谈吐风趣幽默,而且常常对陆小曼献殷勤,给她送一些名画,还专门陪她听戏跳舞。虽然他在事业以及名望方面都不如徐志摩,但是他的个性却八面玲珑,深得陆小曼的喜欢。

那个时候陆小曼的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憔悴。恰巧这个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每一次在陆小曼犯病的时候,他给她一推便舒服很多。就这样,陆小曼渐渐依赖上了他,并且还把他当成很重要的异性朋友。其实徐志摩看在眼里,却一点都不担心,天真的他认为只要能够给爱妻治病,减除她的疼痛,那么一切也便都好。虽说男女授受不亲,他们也不过是推拿而已,并没有发生性关系。徐志摩是很了解陆小曼的,她在那一方面的兴趣很弱,甚至不喜欢那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