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3448800000023

第23章 年末的李斯特大戏(1)

2011年,马勒诞辰100周年的音乐会铺天盖地,叫人有点为李斯特悲哀。李斯特当年是钢琴英雄、旷世奇才,没有音乐家比他更红,而今他的200周年诞辰却纪念活动寥寥,也不见媒体的深度报道。时代更替,《海上钢琴师》里那个寻访大师踪迹的最后一个乐迷也消失了,夜色沉入地平线,历史变作书页,有谁会记得1900当年与大海共舞的奇迹?对于灿烂的生命,青春、才华、一生都太短暂。

其实1900的传说只抵得上李斯特当年的一个清脆的颤音。纵使一两百年过去,李斯特仍然影响着全世界,即使是在中国。但凡会弹点钢琴的人,都是从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开始学步的,车尔尼正是李斯特的老师,如今我们弹奏他的练习曲,部分原因是因为这套教程曾教出过李斯特。当然这点影响不过是李斯特传奇的漫长收尾。

19世纪中后期,从贝多芬拒绝向贵族低首行礼开始,艺术家不再为教会与宫廷服务。启蒙运动带来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法国大革命解放了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宫廷与教会的权力与影响力的式微,这一切让音乐家们纷纷离开宫廷、教会和赞助人,成为独立音乐家,走向社会化,走向公共音乐厅,为公众谱曲和演奏。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紧接着音乐风格改变了,独立之后的音乐家追求自我,表现个性。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走进音乐厅,他们竞相绽放、各显神通,纷纷制造轰动的舞台效果。李斯特就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那真是音乐家的黄金时代,他们既是万众瞩目的娱乐明星,又是高贵的艺术家。划时代的钢琴之王李斯特,一人抵一个乐队,以钢琴制造了最疯狂最绚烂的梦想。他的才华横溢,狂热伤感,白天黑夜;他的华丽辞藻,内心冲突,神魂颠倒;他的荣耀丑闻,琴心剑胆,奔放温柔,……在浪漫主义时代,李斯特从头到脚都是传说。他是风暴与梦幻的迷人组合,他为艺术、为祖国、为女人而战,他是将生命痛快燃烧的青春之神,他就是浪漫主义的灵魂。

况且老天不公平,让他的青春不只燃烧一次,在他75年的生命(在浪漫派音乐家中算是长寿)中,从神童、钢琴巨星,作曲家到指挥家、交响诗的拓荒者和魏玛的音乐领袖;从一个沙龙装饰品,到学者、音乐活动家、钢琴流派的宗师,泰斗,头衔无数,一生不甘沉寂,不断转型,跌宕而精彩。如今看来,他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留下了绝世演奏家的传奇,在音乐史留下“交响诗”这一条目,但功劳或传奇决定不了音乐的寿命,如今肖邦微弱的夜曲比他的狂想曲更响亮。

到了暮年,李斯特再一次震惊世人,他去梵蒂冈做了一名修道院的神父。寂寥中回顾壮阔一生,连他自己也觉得人生惘然像演戏,台上台下都很投入,高潮迭起,准确地把握节拍节奏。况且还有法国大革命做他的背景,让他的故事更加波澜起伏,堪比如今的史诗大片。也许他早已意识到,他表演的不仅是李斯特,而是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故事。

他后来在给一位传记作家的回信中写道:“我在谱曲、演出和写作中度过的生活的有限的变化,犹如一场古典悲剧,可以不合常规地分为五幕。

帷幕已拉开,浪漫主义需要行动表示。光芒越亮,阴影越深。

命运就在不远处发笑。

第一幕成年。

李斯特大戏的第一幕,从神童惊动维也纳开始,到父亲的突然去世而落幕。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小城雷丁,父亲是当地显贵家族的管家,一位业余音乐家,母亲是小商人的女儿。家族无甚传奇。后来传说李斯特是匈牙利贵族后代、有法国血统云云,都是他的明星包装。

相对李斯特后来的辉煌,这段神童成长期的艰苦学习在他的传记中几乎可忽略不计。最早李斯特跟父亲学琴,他遇见钢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勤奋练琴就像幼儿学步一样发自本能,好像自己摸摸琴就学会了。9岁那年在王公贵族的宅邸演奏,惊动了他的家乡,让他保守的父亲都觉得必须辞职带儿子去闯荡维也纳。后来在维也纳,李斯特被引荐给最好的音乐老师,萨列里和车尔尼。萨列里教他作曲,车尔尼教他钢琴。车尔尼惜才,珍爱他如兄弟。李斯特后来震惊欧洲的钢琴演奏,在他这里做了全面的积累。两年学习与演奏下来,神童的名声已经传遍欧洲。11岁那年,李斯特举家迁往巴黎,很快他又轰动了巴黎。之后的两年间,李斯特与父亲马不停蹄地赶往各地巡演。在旅行演出途中,他写下《超级练习曲12首》,这部少年时代的钢琴作品广泛流传,至今钢琴家们仍以流利弹奏这部高难度的练习曲为荣。

无节制的演出很快把李斯特给累坏了,童年时期的精神崩溃再次发作。他无法演出,只能做弥撒、读圣经,在宗教故事中平复情绪。那时候,他已学会独自在宗教中寻找安慰。

在布洛涅海滨疗养时期,父亲得了胃炎,三天之后就去世了。年少的李斯特无法相信眼前的现实,但他从神经衰弱中忽然醒了过来,重新振作。随着父亲的去世,他的童年结束了。

临终前,父亲对他说,我只为你和女人的事担心。那个时候李斯特16岁,还根本不知道女人是怎么回事。他满怀疑惑得记住了这句话。这个情节为他后来的故事留了悬念。

父亲一语成谶。

第二幕巴黎岁月。

19世纪上半叶,巴黎取代维也纳成为新生的艺术圣地。这里天才济济,大师云集,要先给一帆风顺的小城神童几分颜色看看。

一开始是巴黎音乐学院拒收他,因为他不是法国人,这给了他第一个打击;接着是失败的初恋。就像浪漫派小说描绘的那样,年轻的音乐教师与崇拜他的女学生坠入爱河,而门第悬殊的爱情遭贵族家长摧残。少年维特再次病倒了。他开始明白,即使音乐家已成为公众偶像,他们的社会地位依旧卑微。

巨星的生活眼花缭乱,风光无限,这两个打击很快就被抛在脑后了。后来我们发现,最初的伤害原来一直扎根在他心里,从此,征服与围猎贵族女子成了他的终身爱好,声名显赫也从不曾让他满足,他学习、创作、征服,努力成为思想者、领袖,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是个文艺青年,脸色苍白,略带神经质,一双眼睛蓝得接近透明。但他不是脆弱的浪漫主义者,在舞台上,他气场强大,睥睨众生,艺术家风度非常耀眼:一头齐肩长发,一身华丽行头叮当作响,骏马般挺拔性感。

关于他那颠覆钢琴史的神奇演奏,如今已不复重现,我们从大量的李斯特漫画中还能领略他兴奋若狂的神一般的魔力。他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出场,坐在钢琴前,奏响第一个和弦,先侧身微笑,看看台下的反应,之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傲慢挺拔的身姿,被灵感激动地微微颤抖的身体,他浪漫飞舞的手势,陶醉的面容,上帝一般夹杂着痛苦与喜悦的表情。他倾听大自然,与百鸟对话,赞叹雪山,像浮士德般痛苦求索。之后是命运的挣扎,来自地狱的火,远方的隆隆雷声…他让钢琴发出了管弦乐的音响,人们觉得地板在振动,心跟着他颤抖。巴黎的一位记者写道,音乐会之后我坐马车回家,一路上像白杨树一样瑟瑟发抖,而著名的女钢琴家克拉拉说,这简直是一个神灵在演奏。

此外还有李斯特的情妇德·阿古伯爵夫人的文献可以参考:“当他坐在钢琴前,无忧无虑地令那完全左右了他的天才尽情发挥时,他的美达到的程度之高恐怕只有他的听众能够估量出来……他在主宰着,命令着……又有谁能够描绘出他身上除了人格美和超群之外还具备的那种魔力……”

钢琴大师李斯特

在贝多芬的时代,钢琴已成为中产阶级最喜爱的乐器,钢琴可弹奏多声部音乐,可独奏可伴奏,人们在家自娱自乐的主要方式就是弹琴唱歌,于是产生了不少钢琴奏鸣曲、钢琴舞曲和钢琴版歌剧改编曲。时代准备就绪,只等着钢琴大神的降临。这时候,李斯特来到了巴黎。他在此学到了帕格尼尼惊人的演奏风采,广泛吸收了当时杰出的演奏家车尔尼、肖邦、杨·拉迪斯拉夫等各位名家之长,逐渐形成了李斯特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后来成为李斯特钢琴学派。

他是怎样弹琴的呢?

在李斯特之前,人们是以手腕和手指来弹钢琴,而这位大师发明了以手臂及全身的力气用来击打琴键,他动用身体所有关节的弹性,特别是弓起背部发力的技巧,手腕、手臂及肩部的流畅合作。像他这样敲击和弦,钢琴达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强度。据说他曾砸坏了不少钢琴,直接推动了现代钢琴制造业的发展。

李斯特的演奏风格极其夸张,时而如神秘的冥想,时而是命运的狂风暴雨,极尽渲染,追求情感的极致之美。他制造了有史以来最激烈最轰动的舞台奇观,人们说安东·鲁宾斯坦弹的是钢琴,而李斯特可以把钢琴弹成竖琴、鼓声、鸟鸣、钟声、喷泉、地狱……

如今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就是由李斯特首创。在他之前,钢琴主要作为管弦乐队的协奏乐器,或与交响音乐作品组合成一场音乐会。而李斯特的钢琴独奏可模拟管弦乐,据说他可以将《幻想交响曲》用钢琴弹下来,效果不逊于任何乐队效果。他的受欢迎程度让他无需与人分享音乐会了,于是他以节省成本的“钢琴独奏会”独自逍遥巡演。如今每个钢琴家都在开钢琴独奏音乐会,可以说,是李斯特让他们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李斯特的激情炫技型演奏纵然轰动,但一直被诟病,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马戏团杂耍师的本事,没什么艺术价值。自古炫技型演奏家一直被轻视。当年帕格尼尼也被看作是个走江湖卖艺的。但李斯特不这么看,他认为炫技不是表演,炫技是一种激情的至高境界,它就是本质,就是灵魂。追求中庸内敛的中国人也许难以体会他的炫技的灵魂,但我们一定感受过贝多芬暴风雨中的勇气,柴可夫斯基的一条旋律教你流泪的感动,这是人类原始的情感冲动,拒绝麻木的血性和本能。炫技唤醒了这种本能。李斯特曾为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的演奏技艺绝倒,立志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他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技巧移植到钢琴上,改编成一套《帕格尼尼练习曲》,在钢琴上演练小提琴的绝技,帕格尼尼让他重新认识了钢琴,他让钢琴模仿钟声、奔马、银铃,演奏各种复杂的颤音及和弦连奏,从珠玉玲珑的音质到排山倒海的气势,钢琴被他充分开发,弹出层次丰富而包罗万象的交响曲。

当时没有高保真立体声,人们哪里听过这样的狂奏,据说每一次李斯特演奏之后,最后不是台下有贵妇昏倒,就是他自己昏倒在朋友的怀中。

李斯特钢琴曲排行榜

李斯特的钢琴曲至今都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比如他的《匈牙利狂想曲》、《超级钢琴练习曲》、《旅行岁月》、《帕格尼尼练习曲》等等。

李斯特最著名的作品,要数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和狂想曲的关系,就类似圆舞曲和小约翰·施特劳斯。李斯特创造了“狂想曲”这种体裁。“狂想曲”这个名字已叫人热血沸腾,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结构自由而富有激情的音乐,融合了幻想曲、叙事曲等等体裁。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最著名的有第二、第六、第十一、十二首等等,几乎所有钢琴家都演奏过这些狂想曲,基辛青春湛亮,霍洛维茨弹出硬朗的品质,布伦德尔深入钻研,郎朗偶尔拿它耍帅,用途广泛,各得其所。

这些狂想曲中,有大量的匈牙利吉普赛人的音乐元素。比如第二首中就有著名的《查尔达什舞曲》,这是一种匈牙利的民间舞曲,包含两部分内容:拉苏(Lassau)和弗里斯(Friss)。拉苏庄重缓慢,弗里斯则是速度飞快的舞曲。这首乐曲如同一场古老的民间狂欢节仪式,从徐缓的引子进入民间故事,“拉苏”像一位沧桑老者讲述部落的悲欢历史,之后人们开始歌唱跳舞,在激烈“弗里斯”舞蹈中欢庆生命热情生生不息。第六首《匈牙利舞曲》的结构新颖,四个段落中都有匈牙利曲调,有庄重风格,有游吟诗人的古老散板,最后的高潮犹如出生入死般壮烈。李斯特是在巴黎成长的匈牙利人,吉普赛的血液始终在他身体中与他的优雅举止冲撞。《匈牙利狂想曲》是他的心灵写照,他的游牧性情,他天生的热情,全部灌注其中。如今《匈牙利狂想曲》叫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民间风情,也不是吉普赛狂欢节,而是激情与漫长的流浪中激发的命运般的悲情。浪子没有归宿,却毕生都在寻找一个家园,浪漫主义者因此有了一个哀伤的灵魂。

李斯特15岁时就写了《15首超级练习曲》的最初版本,这套练习曲技法复杂,风格洒脱,可见少年李斯特已掌握了惊人的弹奏技巧。这15首练习曲组成了一个类似套曲的结构:《前奏曲》像引子,《马捷帕》舞曲掀起小高潮,《鬼火》和《幻影》揭示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激动的快板》和《夜之和谐》无比美妙,最后以《降雪》悄悄收尾。《快板》有他最玲珑剔透的钢琴音色之美,而《夜之和谐》里有他激动而温柔的心。

《旅行岁月》作于李斯特和玛丽·德·阿古伯爵夫人惊天动地的私奔时期。相爱的人儿携手旅行,跟随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的足迹漫游瑞士和意大利,留下美丽的传说。《旅行岁月》这部曲集精彩纷呈,有神话、文学、古迹、民间音乐、阿尔卑斯风光,还有英雄。可见这部钢琴曲除了炫技之外,还有饱满的内容和情感。《日内瓦的钟声》是献给他的第一个女儿布兰迪的小品,钟声荡漾在平静的湖面,像为女儿的幸福而祈祷。《瓦伦城之湖》里有优美的旋律和温柔的和声,玛丽后来在自传里写道:“在瓦伦城湖边,我们坐了许久。弗朗兹(李斯特)在这儿为我写下了带有忧郁色彩的和声,湖水叹息似的音响和船桨的节奏韵律。听到这些,没有一次我不是泪水盈眶的。”像《钟声》《在泉边》等乐曲,织体、和声、曲调都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