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史
3448600000010

第10章 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581年~960年)(2)

上述各个机构中的乐工,除来自前朝宫廷乐工及其子女外,主要是从各地选拔来的民间艺人,还有一部分是因犯罪被发配为乐工的人。这些人无论来自何种阶级与阶层,其社会地位与奴婢一样,都是十分卑贱的。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着主人的支配,有时被当作礼物随意赠送,有时作为商品自由买卖。他们的精神非常紧张,在一般情况下,随时都有挨打和被杀的危险。在记载中曾提到梨园笛工尤承恩,因得罪了洛阳令被唐玄宗下令打死。唐文宗时的琵琶手郑中丞,因触犯了皇帝的意志而被缢死投入河中。唐玄宗公然说:“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能辄于朝政耶。”

乐工因年老或其它原因,随时都可能离开宫廷。这些人都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对隋唐燕乐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却是相当悲惨的。“安史之乱”后,不少著名的宫廷乐工如李龟年、许和子、李漠等都散人民间,有的过着乞讨生活,有的流落寺院充当僧尼。

)第五节 与亚洲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我国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往来十分频繁,当时政府奉行的广泛吸收外国音乐文化政策,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

日本音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我国,隋初被列入宫廷音乐的行列。隋唐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更多,从一些历史记载的统计看,隋开皇二十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近300年间,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达22次。仅开元二十年的一次就派了594人,他们除学习政治、经济、文学、美术、佛学等外,也有不少学习音乐的音声生。公元717年人唐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在我国学习了18年之久,公元735年回国时带去了《乐书要录》10卷,还有铜律管、方响等。天宝九年(750年)吉备真备又以遣唐副使来中国,回国后提升为右大臣,他主张宫廷音乐要效法唐制。公元805年回国的学问僧最登和义空也带去唐代乐器多种。公元838年,遣唐使藤原贞敏在长安跟刘二郎学习了多年琵琶,以后到扬州又跟85岁的廉承武学习琵琶。临行时,廉赠乐谱数十卷,琵琶两面。藤回国后任日本宫廷雅乐寮的雅乐助。中国的演奏家皇甫东朝与女儿去日本后,多次演奏了唐乐,后因风浪所阻,做了日本宫廷的乐官。这一切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扶植推动作用。

日本伊孝庭的《日本音乐史》说,平安朝时期(’794~1185年)是雅乐最盛的时期,那时雅乐的曲目共有160首,唐乐和天竺乐竞占130首。日本林谦三的《隋唐燕乐调研究》说,唐代传到日本的燕乐曲调约在百首以上。日本的岸边成雄1983年来我国考察和讲学时说:“公元752年的乐器至今还保存下来的有75件之多,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些乐器几乎都是在唐代从中国传到日本来的。”日本奈良正仓院等处现存的嵌螺钿紫檀琵琶、阮成、五弦琵琶和尺八、横吹、笙、竽、琴、筝、竖箜篌、方响、腰鼓等乐器,全属我国唐代的遗物。

日本学者对中国唐代的音乐十分重视,他们不仅对传去的乐器、乐谱、乐书,精心保存,而且还长期致力于研究、解译和介绍,使我国唐代音乐在国外得到了广泛传播。

我国与朝鲜的往来也很早。据记载,我国的鼓吹乐和琵琶(阮)、筝等乐器在汉代时传到了高句丽,而高丽、百济、新罗等地音乐在隋代以前也传入我国,并在宫廷中经常演出。隋唐统治者对这些音乐很重视,有的被列入七部、九部及十部乐中。见图4—5(图略)

朝鲜的留学生从唐初开始成批而来。如公元664年新罗曾派乐师星川、丘Et等28人来中国学习唐乐,回国时带去各种乐器12种。《旧唐书?新罗列传》说,公元840年一次回国的就有105人。宋人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说,12世纪初,朝鲜的音乐分为唐乐和乡乐两类。前者显然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是朝鲜本国的音乐。但后者所用乐器大多数也是从我国传去的,如鼓板、笙、竽、筚篥、笛、箫、管、筝、琵琵等。还有些乐器,据说是在传人乐器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如三竹、玄琴、加耶琴等。

与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的交往也很密切。我国音乐文化很早就传到了那里,隋唐时他们多次派演出团来我国演出。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南诏骠国等曾派演出团来长安献乐,受到皇帝的赏赐。

白居易曾被骠国乐舞所感动,他写道;“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此外,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中说,拘罗摩王曾问玄奘:“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支那国秦王破阵乐,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印度的戒日王也向玄奘谈起《秦王破阵乐》,可见,此乐舞在唐代就已名扬海外了。

)第六节 乐器

唐代的乐器,据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说,约有300种左右。其中琵琶、筚篥、箜篌、羯鼓、笛等乐器因节奏鲜明、表现力强,在燕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演奏者甚多,琵琶演奏者有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康昆仑、李管儿、曹刚、裴兴奴等,他们的演奏各有不同的风格,如曹刚善用拨,裴兴奴长拢撚,“时人谓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琵琶的演奏情况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有很多生动的描述。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善吹筚篥的有李龟年、王麻奴、尉迟青、黄日近、刘楚材、尚陆陆、史敬约等;善弹箜篌的有张徽、李凭、张小子、季齐皋等;善击羯鼓的有李花奴、李龟年、王文举、李隆基等;善吹笛的有李谟、尤承恩、孙楚秀等。他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在唐代诗文中也有不少描述。如白居易的《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中写道:

润川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腕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贯珠。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写道:

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亦近听。

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

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

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

手头急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

声清冷冷呜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

美女争窥玳瑁帘,圣人卷上真珠箔。

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

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

人深似太清仙鹤游秘宫……

这时期出现的新乐器很多,这里只介绍最引人注意的两种拉弦乐器轧(ya)筝和奚琴。陈呖的《乐书》里说:“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这两件乐器在我国乐器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不仅为器乐演奏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使我国民族乐器的分类逐渐形成了“吹、拉,弹、打”四大类。见图4—9(图略)

唐代在乐器制造方面,各种工艺技术和音响设计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蜀人雷氏所造的古琴直到现在,仍被演奏家们视为最精良的乐器。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唐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和日本正仓院的尺八、嵌螺钿紫檀琵琶、阮咸等乐器,充分表现了唐代乐器制作所达到的水平。乐器改革的例子,在记载中也提到不少,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古琵琶用鹍鸡筋,开元中段师能弹琵琶,用皮弦”。

第七节 音乐作品

隋唐时期的音乐作品,留传到今天的有古琴曲《离骚》、四弦琵琶曲《番假崇》、五弦琵琶曲《秦王破阵乐》以及《敦煌古乐谱》中的25首乐曲等。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诗篇所创作的一首古琴曲。初为9拍,以后演变成11拍和18拍两种,表现了诗人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理想又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和忧国忧民之情。现在演奏的琴曲多是古琴家管平湖根据明代《神奇秘谱》打谱整理的,全曲分序、主题和尾声三大部分。

《番假崇》是1983年由何昌林解译的一首唐时传人日本的琵琶曲(原件现藏日本),因原谱背面的《写经料纸纳受帐》写于日本天平十九年(公元747年),又称《天平琵琶谱》。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琵琶曲,内容可能与佛教故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