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3446600000116

第116章 拣麦穗

张洁。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唉,她还能想什么!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也无法想像,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时节也许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和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

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进地里。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了她那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呀?”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说:“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

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为他的脸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呢。”

他把旱烟锅子往鞋底子上磕了磕,说:“娃呀,你太小哩。”

我说:“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了。”

听了这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笑眯眯地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在呵哒?”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呵哒,就歇在呵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上呵哒寻你去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让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样。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绣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地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

我知道,他真的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

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节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了。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

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巳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鉴赏】张洁(1937-)辽宁抚顺人。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国家机关干部、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写有不少小说和散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拣麦穗》写了一对老小无猜、生死难忘的“忘年交”。切勿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把他们理解为精神失常者,切勿从婚姻恋爱的层面,把这个故事解读为一个罕见的“怪恋”传奇。只有着眼于劳动人民的人性的真善美,才能理解故事的全部内涵。

两个平凡、普通的人创造了一个普通、平凡的故事。卖灶糖的老汉又老又穷,一辈子也未娶上媳妇,走庄串户,四处浪迹,灶糖担子就是他的家,走到哪里就歇在哪里。跟在姑娘们后面跌跌爬爬拣麦穗的小姑娘大雁,随着“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一句傻话,她心里生长着、寻觅着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梦,执拗地要老汉不要死,等着她长大当他的媳扫。因为她一个馋嘴的穷孩子,能够从老汉那里白吃到甜蜜的灶糖。老汉像疼爱自己孩子般地疼爱这个丑小丫,每逢来到这个村子总是带来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总是慷慨无私地给她带来梦的美丽和发自内心的爱,以抚慰一颗饥渴的幼小心灵。等到大雁真的长成大姑娘,对她付出很多很多的穷老汉,却带着她那可笑的许诺默默地死了。张洁通过这个童话般的故事,要人们相信这并非童话,她在这里所寻觅的、要告诉读者的,是老汉和大雁姑娘的一片真诚、一片纯情,那与金麦穗一样真实存在于人世间的真、善、美;姑娘的梦虽然已经失落,但老汉一片无私的真诚却永远让她依恋,铭刻于肺腑。真与善永远存在,美永远不会毁灭。

张洁的这则美丽的故事,是建筑在她的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作品以人性的彩笔描画着梦的生长与失落、梦的甜美与苦涩,描画着一种发自人之本能的饥与馋、悯与爱,一种固有的人性与人情。为了强调这种人性与人情的固有与至美,在艺术上又以“丑”予以渲染、反衬。即描写卖灶糖的老汉,是“张着大嘴”,“一嘴的黄牙”,“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闪着“长长的白发”。描写大雁,则是“长得极其丑陋而没人疼爱”的丑妞儿,又馋又傻甚至还傻乎乎地为自己将来的男人,缝了一个“猪肚子”似的烟荷包。然而写“丑”是为了突现“美”,一老一少“丑”的躯体里却深藏着“美”的人心,“丑”和“美”在他们身上奇妙地、相反相成地交织着、凝结着。如此艺术的表现,透露着哲理性的思考!远离阶级关系、政治意识的人性美,原本就属于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正直善良的劳动人民,富贵不可亵渎,贫贱不可扭曲,那是人生命奇妙之力量。卖灶糖老汉和大雁姑娘的梦,又不是虚幻的梦,而是世间苦人的几分真诚。作者热烈地、真诚地以人道主义精神呼唤美的人性的复苏,以“丑”为“美”,正是强调她那热烈的歌喉。作者自始至终赋予这个故事以伤感、凄凉的悲剧色彩,更增添了这篇散文的抒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