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全局的策略。
统筹全局是做事的策略之一,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远见卓识。
远见出卓识,但是往往远见来之不易。笼统地说,远见是一切用权成功经济者的必备素质,也是保证用权的持续与延伸的一种先决条件,它要求我们必须将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智、经验与理论、形象与抽象、常规与非常规、科学与常识、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定性与定量、反馈与超前、单向与全方面、系统与辩证等许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简单地说,远见和卓识来自于我们所具备的较高思想意识水平,善于分析和综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能够周全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决定,能够制定出克敌制胜的计划和战略。
远见卓识要求我们在用权的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各个方面的考虑。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以一种变化的观点去思考和探讨情势的变化,具有辩证的眼光,然后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做出一个周密而详细的计划,再付诸于实践。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用权的关键,克敌制胜,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平衡协调。
高明的人就好比出色的钢琴家,不仅要掌握“抓中心”艺术,而且需要有卓越的协调平衡技能,善于统筹兼顾,使权力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和促进既要抓紧各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紧紧围绕中心,同时安排好其他方面,处理好次要矛盾。
领导不可能是独立地工作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众多人为了达到个人或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着。不幸的是,这些目标不总是协调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手段,把各种力量协调起来,以保持均衡,实现我们原定的目标。
第三,目光长远 胸怀全局。
管子说:“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意思是第一要看得远,第二要听得远,第三是做到明察千里之外的情况和隐微之中的深情。这就是说,成功的决策者既要高瞻远瞩,又要明察秋毫,也就是胸怀全局。
明察秋毫的策略。
我们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为了行使好自己的权力,必须多方策划,奋发图强,小心谨慎,壮大实力,做好准备,方能使自己有能力迎接任何挑战。
第一,明察秋毫,料事及先。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但事物的变化又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因此聪明的人总是能够深谙此中之道,能够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进而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乃至微小的变化,从而制定和决定相应的对策与方法。别人尚未动手之前,已料其先机,怎能不立于不败之地呢?
所以我们要充分锻炼自己这种明察秋毫、料事及先的敏锐洞察力,抱着审慎、理智的态度去观察一切,这样做,对我们而言百益而无一害。
下面两则故事也许会给你许多启示。
明代的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曾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粪倒入他的船中,溅到夏翁的衣服上。此人是旧识,童仆们很生气,想打他。
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因此用好话把他遣走了。
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账册查索,发现,原来这个人欠了钱无法偿还,想借激怒夏翁来求得一死,夏翁因此撤毁契券。
同类的一个故事发生在长洲开钱庄营生的尤翁的身上。
岁末的时候,尤翁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在和店里伙计争吵。
伙计上前向尤翁诉说:“此人拿着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
此人骠悍不驯,尤翁便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了新年打算而已,何必为这件小事争吵呢?”
于是尤翁命令家人检查他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对他说:“这件是御寒所不可缺少的。”
他又指着一件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的时候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自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着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了,但是当夜竟死在别人家里,讼案长达一年之久。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本来就准备服毒自杀,以为尤翁有钱,可以欺诈,既然骗不到,就转到别人家里去了。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不合理的对待,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夏翁和尤翁可以说都是明察秋毫、料事及先的高手。也正因为他们的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们避开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麻烦和挑战要比他们多得多。因此,向夏翁和尤翁学习一点明察秋毫的本领,对领导工作而言是必要的呀。
第二,防微杜渐,转祸为福。
晋朝温峤尽忠于王室,在王敦的手下做事。因为王敦有叛逆的计划,于是温峤就在表面上伪装恭敬的样子,经常献机密的计策以附和王敦的心意。正巧丹阳尹县缺,王敦就派温峤为丹阳尹。
温峤恰好此时与王敦手下的钱凤交恶。他忧虑自己一旦离去,钱凤会在后面离间,因此王敦为他饯别时,就起来向众人敬酒,到了钱凤前,钱凤才举杯,不等喝下,温峤装醉,用手将钱凤的头巾打落在地上,却生气地说:“钱凤是什么东西?温太真敬酒,竟敢不饮一杯啊。”
而温峤与王敦分别时,满脸的眼泪,出了屋子又回头进去,接连三次。
当温峤离去以后,钱凤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的关系很密切,不能相信他。”
王敦说:“太真昨晚醉酒,稍微给了你一点颜色,何必就要说他的坏话。”
从此钱凤毁谤批评温峤的话都起不了作用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微杜渐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在各种宫廷变化、官场角逐、权力斗争之中,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因此同时也锻造了一批有智之士,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谋和权术,但最终的一个目的都是防微杜渐,把各种灾害祸变扼杀在摇篮之中,使自己从容脱险或明哲保身。虽然这其中有糟粕的东西,但从辩证的观点来说,人类社会总是复杂的,人的思想也总是斑驳陆离的,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团体、为国家、为社会谋取利益,我们认为对今天而言,从中学习一些必要的用权技巧与方法并无不可取之处。相反,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是正直的,一杆子捅到底,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有着政治头脑的人所应有的素质与作风。没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没有必要的政治思想与用权手段,一味地“正直”,往往会为小人所利用和误导。
审时度势的策略。
古今中外历史上都不乏靠举措适时而获巨大成功和胜利的事例,同样,因坐失良机而丢掉大好局面,甚至国破身亡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历史上的教训和经验说明我们做事不可不三思而后行啊。
第一,冷静思考,判断时机。
冯景禧1922年出生于广州市一个商人家庭,他没有读完中学,16岁到香港卑利船厂学生意,随后又在广州、香港当过货币兑换店的跑腿,还与人合作经营酒楼,从事外汇和黄金买卖。1948年,他从香港运鱼苗往台湾销售,鱼苗在运输途中死掉。他在台湾买了一批香蕉运回香港,船在从台湾往香港途中遇上了风暴,被风吹离了原定航向,大部分香蕉烂掉。一次次的失败使冯景禧冷静了下来,他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贸然前进。机会终于来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侵略朝鲜,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拉开了战线。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战略物资的“禁运”,像汽油、橡胶轮胎、机器零件等都被划入了禁运范围,冯景禧巧妙地利用了时局,把这些物资通过澳门的商人向中国大陆出售,获得了厚利。50年代到60年代,香港房地产蓬勃发展,冯景禧与友人开办了新鸿基地产公司,成为香港规模较大的一家地产公司。1967年,香港社会异常****之后冯氏曾想移居加拿大,但到加拿大去了一次之后,他又回到了香港,在香港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飞跃。1969年,冯景禧创办了新鸿基证券公司。同年在新成立的远东股票交易所得到了一个席位,这个席位使新鸿基证券公司的股票能够上市交易。冯景禧还广泛吸收存款,代理客户财务,投资、买卖证券、外汇和黄金,在其他股票经纪公司集中力量为大客户服务的时候,新鸿基证券公司却着力于为小户、散户等效劳,为他们买卖股票,集中了小户、散户的资金,使新鸿基证券公司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足以左右股票价格的力量,业务日益兴旺。80年代后期,这家创业时只有几名职工的经纪行,一跃而成为上千职工的大公司。现在,新鸿基与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伦敦、马尼拉、纽约、北京开设了办事处。
冯景禧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学徒成长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人,绝对不可能说是巧合而只能说是抓住了机遇。早年的冯景禧历尽挫折,一次次的失败给他注射了一剂“清醒针”,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商人转变成为一个冷静的思考者,他从钱与钱的交易中退了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思考时局,为自己的下一步制定方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教会了冯景禧如何去面对风险,如何思考问题。
当然,把握时机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要实现成功还得要实现内外结合,一个正确的经营方式才是实现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冯景禧不是另辟蹊径,对散户和小户开展业务,而只是一味地对大户开展业务,我们可以想象,他可能陷入恶性竞争而难以自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把握时机时,重点还要实现经营方式的突破,包子不光要皮好看。
第二,当断则断,莫失良机。
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而抓住机会使之成为巨大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机会敏锐的“嗅觉”,也需要利用机会的魄力。
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其实力在诸雄中首屈一指,被公认为最有希望问鼎天下。袁绍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但是由于袁绍的“多谋少决”,官渡一战,却败于曹操之手。“多谋少决”,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这对一个统帅或决策人物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袁绍手下谋士如云,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一到决策时,众谋士各抒己见,袁绍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取舍,优柔寡断。
刘备是当时袁绍潜在的竞争对手之一。白马之战中,袁绍在听说有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勇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斩了他的大将颜良后,大怒,谋士沮授乘机建议除去刘备。此时袁绍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大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着就要将刘备拉出去斩首。刘备从容地说“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听后,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接着,关羽又杀了袁绍的大将文丑,谋士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袁绍听后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刘备又辩解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毫无主见的袁绍听见,竟反过来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袁绍两次欲杀刘备,而刘备都化险为夷,从中可看出刘备的机敏,更可反映袁绍出尔反尔、多谋少决、谋而不断的性格特征。
“多谋少决”,使袁绍失去战机。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许攸曾向袁绍献计“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令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机会,两路击之。”但袁绍却顾虑曹操诡计多端,拒绝了许攸的建议,在最关键的时刻贻误了战机。倘若袁绍能够当机立断,抓住有利战机,及时采纳许攸的建议,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如曹操所说“若袁绍用子远言,吾事败矣。”可见,当断不断,看起来似乎稳妥,实际却潜伏了更大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作为决策者,就要善于抓住这些良机,充分利用这些良机。
如何抓住良机呢?这就需要决策者具有果断的素质。所谓果断,是指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迅速明确地表达出来。果断,说明了决策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锐反应力的体现,他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应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要达到这一点,作为决策者就必须对事件有迅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敢于对事件的过程和后果负责的精神和能力。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畏畏缩缩,“一看,二慢,三通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因为在看和慢的过程中,情况在变化,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风险。
不要在冲动之下做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因此而推迟去做重要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家里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小伙子家太穷了。姑娘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阔少爷。岁月流逝,姑娘发现:她从一种伤痛中走入了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这是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还有赌气时的冲动决策:你说不行,我偏要如何如何。还有得意忘形时的盲目决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有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希望了。还有被挑衅激怒后的报复决策:我就不信我斗不过你,我治不了你,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呆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情绪冲动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我们做事情时要和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