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的美和一个人的美有很大的差别。人的美与花不同,主要取决于内心。西藏有句谤语,“人的精彩在于内,老虎的精彩在于外”。要发现一个人的美,必须透过外表去观察,探索其内在的美,不然就会产生问题。假定有两个人,一位心肠很好,但外表不吸引人;另一位则外表很吸引人但心肠不好。哪一位有真正的美?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外在的美,但很快会从言谈举止中认识到他是否善良。如果我们与外表很美丽但是心肠不好的人相处数月,迟早会发现他有嫉妒嗔怒等负面情绪,这将使我们重新认识他,慢慢地,对他的认识改变了,甚至相处的时间越久,就会发现越多不良品质,原先的美完全消失了,最后,再也不想看到他了。
当我们和好心肠但外表没有吸引力的人相处时,他的内在美会通过善行逐渐显示出来,更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会发现他有一张美丽的脸庞,而且和蔼可亲,我们当然希望常见到他,与之更多交往,最后,发现他是真正美丽的人。培养内在的美非常重要,内在美使世界更美好,生活更有意义。
美不是从外部产生的,它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幸的是,人们极力装饰外表和措辞,忽视内在美的培养。当我们内心快乐时,会用同样快乐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同样的,如果内心充满嗔恨,就无法看到身边美丽的世界。而看到美丽的事物,总是让我们感到愉悦。所以,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看上去更吸引人,但永远不要忘记,如果我们内心不美,不可能看到美。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感觉到平静,感觉到快乐。
现在有许多种类的洗涤机器,如洗碗机、洗衣机、洗车机等等,但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个万用的洗涤器,即心灵清洗机。让外在的世界保持干净和整洁没有问题,但要内心世界做到如此就有困难。如果我们无法保持内心的纯净,其他人就无法认为我们是美丽的,我们也无法感知他人的美丽。如果我们无法培养内在的美丽,从平凡心中产生的感觉,将带来不悦和痛苦。西藏谤语道,“水无法迅速渗透石头”,人的善良和美丽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不可能即刻形成。
当两个人相爱时,电话联系不断,时刻想念对方,寝食不安。人们认为这才是在恋爱。现代人的恋爱方式,不像动物,也不像以往的人类。现在的恋爱方式是,认识时间很短就结婚,不久就离婚。这是由于对美来自于内心的事实缺乏了解。美丽来自内心,没有美丽的心灵,就没有什么是美好的。如果内心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信念
信念是尘世快乐的根本。正确的信念如同钥匙,开启我们在尘世转变、平静、生存之门。有了它,才有可能维持人与人、国家、宗教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它,想要快乐就很难。
快乐能否保持,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有正确的信念,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会圆融和愉快。当信念不存在、不正确,我们会孤独,空虚,不快乐。
信念有不同的级别和种类,有基于虚幻的爱的信念,还有无理由的盲目信念,但这两种信念都不是正见。无知的信念会阻止正确信念的形成,从而使我们不快乐,破坏内心的平静。
基于虚幻的爱的信念是欲望和执着的信念,对人没有帮助。盲目的信念源于习惯,比如,我们所处的国家和家庭会有一些强烈的信念,我们因为与生俱来的接触和适应而持有这些信念,但并没有原因使我们相信它。
这两种信念都是正确信念的敌人。如果不可避免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必须要觉察它们,不要把它们当成最后的信念。人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信念,而错误地持有这些信念。必须强调,正确的信念才是持久快乐的源泉。我们似乎也很容易分辨出这两组人:一般老一辈持有强烈的盲目信念,年轻一辈则持有欲望和执着的信念。这两种信念都是错误的。它们不能带来持久真实的结果。
孤独是缺乏真正的信念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人有抑郁症,抑郁症的根源在于孤独,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和他有联,没有人可以信赖。经常听人说他不能信任任何人,有这样想法的人常常以为自己很友善很沉稳,而问题在于他。他们可以找出他人不可信赖的种种有力的证据,但如果他们不相信他人,实际上证明连自己都是不可信的,这会摧毁我们自己。
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原因在于自己。
如果我们无法产生正面的情绪,和别人相处时出现问题就不奇怪了。为了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信念。
对于凡人而言,掌握正确的信念十分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掌握尘世的观念,而通过掌握尘世的观念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信念的唯一的途径。
正确的信念是我们转变的关键,但转变依靠外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之间的互动。必须有正念使之互动,不然,什么事都做不成。
不管我们向正面还是负面变化,改变都将依赖外部因素,同时也依赖于心。如果我们不依赖外部因素只依靠自己,就如同砍掉四肢的身体,无法完成任何事情,就像西藏的谤语所说,“不管一个人有多勇敢,对自己的攀登能力多有信心,没有手臂永远无法攀登岩石”。同样,如果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但拒绝他人的帮助,也无法成就事业。我们必须依赖与外界的互动。
我们经常希望被别人信任,而自己却不愿意信任别人,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认为自己才是唯一能被信任的人,而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在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也是让我们变得孤独的原因。即使我们有家庭,也会觉得与之格格不入,在自己家里也像一个陌生人。这种问题是由错误的信念所造成的。
理解和培养正确的信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念是觉知一切事物的根源。正念的保持,将为生活带来幸福。
痛苦
痛苦和快乐相互依存。快乐包含痛苦的种子,痛苦包含快乐的种子。我们观察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认识到它们可以互相转换的实质。从痛苦中会产生快乐,从快乐中也会产生痛苦。一个人体验快乐时,也将很快体验到痛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众生因无明而痛苦,我们经历的情感都源于“自己最重要”的强烈我执,我执只在自己的角度上观察所有的存在。结果是,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而非别人的观点,从而导致执着于自己的观念,而不反映自然状态。这种成见表明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将我们与他人分开。
强烈的我执,使我们感受到快乐和痛苦的情绪。我执是负面的情绪,我执本身就是痛苦。基于我执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消逝会很快变成痛苦。我执是快乐变成痛苦的原因。
为什么我执会造成痛苦?强烈的我执是一种不平衡的情绪,阻止和破坏我们体验内心的平衡,而内心保持平衡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果由于强烈的自我而产生快乐,那么快乐产生的同时就巳经产生了下一刻的痛苦。西藏有句谤语,“当快乐时要控制自己,痛苦时也必须克制”,这个建议会帮助人们检查他们不平衡的情绪。
情绪可以归纳为三类:快乐的、不快乐的和中性的。这三种情绪都有痛苦。我们巳经看到快乐包含痛苦,我们不需要考察痛苦中包含痛苦,让我们来分析中性的情绪如何包含痛苦。
我们定义中性的情绪是痛苦还没有显示、还未被认出或被体验的情绪。普通人也许认为中性的情绪没有痛苦,实际上痛苦的显现只是时间问题。
比如,你坐在椅子上,开始很舒服,时间长了,就感到了痛苦,心想最好站起来散散步。散步使你快乐,但过了一段时间,你从散步的片刻快乐中,感到了固有的痛苦。有人认为放松带来快乐,有人认为积极的态度带来快乐,事实上这些活动都包含了痛苦。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工作、吃饭、睡眠能带来快乐,那我们为什么不每天一直做这些事?原因之一是,我们知道这些活动中至少一项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幻觉,就是不断地寻求改变,因为我们认为从一项活动跳到另一项活动会带来快乐。
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改变行为、工作、朋友和外貌来创造快乐。我们寻求快乐的感觉,但持久的快乐无法从这些外部的改变来获得。
我们认为没有痛苦就是快乐,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感觉痛苦。进一步地观察,能使我们更好地发现快乐和痛苦的周期。认为“没有痛苦就是快乐”造成了工业国家的毒品问题,人们用吸食毒品带来的快感对抗痛苦,结果由于毒瘾而造成的痛苦不知道比原来的痛苦增加多少倍。
当感觉到强烈的痛苦时,快乐的感觉就消失了。同样,当快乐产生时,痛苦的感觉就消失了。痛苦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通过产生另一个强烈的感觉使痛苦减轻,这种强烈的感觉不一定是快乐,一个痛苦的感觉可以被另一个更痛苦的感觉取代。这并没有使痛苦消失,痛苦仍然存在。
假设你很累,感觉不愉快。如何能帮助你摆脱这种痛苦?可以给你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创造出良好的感觉来忘记疲劳。也可以使你产生更大的痛苦,比如,讲一个伤心的故事使你落泪,让你忘记疲劳这个比较轻微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都是我们思想的产物。我们培养快乐的想法,就会感受到快乐。我们认为万事皆痛苦,就会经历痛苦。因此,当我们快乐和痛苦时都必须当心,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决定使然。
人的本性是经历痛苦时就想解脱痛苦,而这种想法额外地增加了痛苦。快乐也是如此,我们希望保持住快乐,但这种想法却导致了痛苦。一方面想摆脱痛苦,另一方面又想保持快乐,这些欲望都导致痛苦,其他强烈的欲望也同样如此。
假设我们真的要帮助人,这种信念有可能变成一种强烈的欲望,当我们非常执着于此,就会导致痛苦。在世俗的想法中,帮助人好像就是好事,而不帮助人就不好。但是,想帮助人的欲望却往往基于我执。
人们经常认为,有钱人会少一些痛苦、少一些问题,但这不是事实。有钱人会害怕失去财产而产生痛苦。相反,乞丐不因为担心失去而痛苦,但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的欲望也会使乞丐感到痛苦。不管我们是谁,都属于这两类人。我们有时害怕失去,或是希望得到。即使离苦得乐的愿望也会使我们痛苦,每件事包含了痛苦。
人人都追求快乐,但不确定是痛苦的感觉使我们快乐,还是快乐本身使我们快乐。举个例子,茂密的森林着火了,如果火势小,风可以吹灭它;如果火势很大,风可能会助长火势。快乐和痛苦的转换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取决于心,如森林中的风。
有句谤语,“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如果快乐是目标,可以以痛苦为道去达到快乐,当然快乐本身也是一个途径。
离苦得乐是众生的共同目标,这也表明众生都在遭受痛苦。
人们采取许多预防措施来避免痛苦,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些认为人生宝贵、体验快乐十分重要的人,是真正能享受快乐的人。我们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感受到快乐,
痛苦的经验催生了快乐的感觉。
因果报应的原则说:好的因得到好的果,坏的因得到坏的果。但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时会对因果报应论产生怀疑,这说明我们对痛苦和快乐还是不了解。不是说不要追求快乐,但这里所说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助人的行为,不是不要帮助人,但有时帮助人也可能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帮助的一方巳经尽力,但是否真的做了好事?
不管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动机。帮助他人是好是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他人的意图。当帮助他人的心生起时,我们不能肯定是否出于慈悲心,必须要觉知我们的行为大多是被欲望和与欲望相关的想法所支配,很少真的担心别人,往往是由于无法忍受自己的忧虑而导致我们帮助别人。慈悲是快乐的结果,不是出于担心,由于担心而帮助人不能生起慈悲心。
出自慈悲心的行为,永远不会带来不愉快的感觉。不管接受者的反应如何,都不会受影响。如果是出自慈悲心而帮助人,即使他人有负面反应,也不会使自己痛苦,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慈悲心。帮助人的行为如同雪花落在海洋中,开始雪花和海洋有区别,随后就融入海洋,和海洋同质;同样,助人和被助人的生命将永远合一,不再有分别。慈悲心的增长使我们产生快乐与平静,所以对别人的负面反应就不在意了。
痛苦的时候,解决痛苦并不是唯一方式。当我们真正生起慈悲心,就会化解痛苦。要生起真正的慈悲心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有许多不愉快的感觉和经历。如果我们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快乐,那会导致更多痛苦。即使在强烈的快乐中,也常常伴随着害怕失去这种快乐的痛苦。这些担心都是痛苦的原因,这种惧怕表示我们还没有了解真正的快乐。
我们的快乐是很奇怪的,它经常导致痛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仅仅体验快乐,希望以快乐取代痛苦。当我们经验快乐时,我们马上想,“这就是快乐,我们很快乐,我们巳经得到了快乐!”可是直到现在,人类还没有办法运用适当的方法保持快乐。
现在来讨论追求快乐时所体验到的三种痛苦。第一,我们很难感到快乐,结果是痛苦。第二,我们感到快乐但害怕失去它,结果也是痛苦。第三,我们不知道寻找快乐的方法,结果还是痛苦。
另外,三种痛苦的经验如下:第一种情况,当我们还没感到痛苦时,就努力想避免,最终导致痛苦。第二种情况,我们体验痛苦本身。第三种情况,当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却担心未来的痛苦,结果产生新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的真正区别是什么?这两种感觉都会引发痛苦。我们无法正确地了解快乐,并缺乏达到快乐和保持快乐的正确方法。痛苦也是如此,我们不明白痛苦是什么,我们所描述的痛苦是快乐和痛苦掺和在一起的鸡尾酒。
西藏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无牙就不用担心缺齿”。同样,如果不经历快乐,就没有痛苦。每当我们享受快乐时,痛苦一起免费赠送。只有真正的快乐才不会有痛苦的伴随。
在古代,勇士看到自己身上的伤口和血迹,会鼓起勇气战斗。在现代,人们看到自己的血马上会晕倒。这说明每件事情都取决于如何观察和解读。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发生的事情,找出好办法,就可以将痛苦转化为快乐,而快乐也仍然能保持。
接受
接受是对治痛苦的最好方法。接受是一种心灵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都有接受他人的潜质。
我们通常认为,接受外来事物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外来事物。但是,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就无法接受生活。拒绝生活中的事件,是我执的表现,强烈的“自我”将使我们经历许多的负面情绪。
例如,假设你的健康出现严重的问题,你会问“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这说明你无法接受生病的现实,而你越担心,身体就会越糟。如果你选择只是体验生病的感觉,疾病就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痛苦。你的感觉将更加平衡和平静,甚至能够帮助你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