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能滋养人的灵性,更能滋生最纯正自然的食材。千百年来,当地人总能巧妙地利用上天的馈赠,获得质朴而美味的食物。品尝老腊肉、石磨豆花、雪魔芋等美食,能让我们的舌尖领略一种不加雕饰、素面朝天的鲜美……
当野菜与舌尖缠绵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正在改变,比起过去的大鱼大肉,自然淡雅的野菜渐成餐桌上的新宠。春风吹,野菜生,满山遍野清香鲜嫩的野菜,是大自然在春天送给人们的一份厚礼。每年三四月份,是野菜生长的旺季,这时候到大自然中采摘野菜,其乐无穷。正如周作人写过的一篇《故乡的野菜》:“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蓝’,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文字清淡,用情却深,怀归之意,都藏在江南野菜的清香里了。
小时候,每年春夏傍晚时分,太阳西下,红霞满天。我和弟弟赶着家里的鸭群,妈妈则在后面紧跟着,不时提醒我们注意。当我们哼着小曲儿,将鸭子放归小河畅游时,妈妈便带着我们到田间地头采摘野菜,各种各样的野菜真多啊,妈妈是医生,她懂得哪些野菜好,哪些野菜不能吃。那时候,虽然我们不爱吃野菜,但却喜欢采摘野菜的过程,回家时,鲜嫩的野菜在小背篼里悠悠颤颤,收获的感觉美滋滋地溢满脸颊。妈妈还自创过一首歌谣:野菜花,花满地,野花香,香过鼻。野菜苦,苦心志,野菜甜,岁岁年。那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快乐最温馨的回忆。
春夏时节,不妨带着孩子到峨眉半山七里坪,领着孩子到山里挖野菜,教给孩子们辨认野菜的小学问,或者到养殖基地,在乡农们的指导下,采上一筐野菜回家,将成为孩子们最接地气的记忆。
“医食同源”是野菜得天独厚的优势。野菜既是佳蔬,又是良药,且风味独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峨眉山,不仅是动物的王国,更是植物的天堂。产自峨眉山的野菜,采集天地间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无污染无残毒,营养价值高,更是野菜中的极品。在峨眉半山一特色美食村,便有一道特别的野菜火锅,让多少吃健康吃时尚的都市人垂涎。这道汤锅经高级营养师精心配制,其锅底采用峨眉山山野放养土鸡配以秘制腊蹄熬制而成,汤色如奶,浓郁清香。营养丰富的高汤,再配以精选的峨眉山野菜,品尝起来风味独特,口感清鲜味美。火锅中可搭配的野菜品种极其丰富,如茼蒿菜、枸地芽、竹叶菜、豆瓣菜、血皮菜、鹅脚板、苦菜、蕨菜、薄荷等,多达几十种。且每一味野菜都精心挑选,让每一位好吃嘴儿放心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时,吃出苗条、吃出健康。
美食村的大厨告诉我,其实野菜最是随性,吃法很多,可因野菜的品种不同、食用者的口味差异而选用相应的食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凉拌、炒食、煲汤和做馅等几种,做起来都不复杂。大部分野菜都有苦味,一般新买来或采挖来的野菜要用水汆一下,再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一来可减少苦味异味,二来洗去可能沾染的泥土污物。
美食大厨说,比较起来,凉拌野菜是最简单的食用方法,也能保留更多的维生素C。炒食的做法与日常炒菜相同,但为防止维生素的破坏,应急火快炒。若与肉、蛋同炒,则应采用“双炒法”,即分别用旺火、热油炒配料,起锅后再用急火炒野菜,倒进配料回锅炒一下,立即出锅装盘,这样可使色、香、味俱全。煲野菜汤需注意的便是野菜入锅后2~3分钟就可出锅,若野菜作为其他汤菜的配料,可在其他汤菜烧好前2~3分钟加入,这样味道才更鲜美。野菜做馅,加上其他配料,可以制成各种面点,如水饺、包子、馅饼等,清香可口,堪称美味。
那天在七里坪,走进一农家乐餐厅的后厨,正值野菜丰盛时节,那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菜在我眼前晃悠,不知中午的餐桌上可与哪些来个亲密小接触。还是厨师帮了我,他挑配了几个我熟悉不熟悉的,拌、炒、汤、馅各来一道菜,拌的是我们常吃的鱼腥草,又叫折耳根,炒的是椿芽鸡蛋,加上茼蒿、蘑菇等配的肉片汤,最好吃的是荠菜馅的包子。这一餐,舌头一直被野菜的清香萦绕,回味无穷,像是和野菜谈了一场小清新式的恋爱,让我重新回到青春年少时……
苦尽甘来苦笋宴
如果你是一个地道的耍家,一定不会错过峨眉半山七里坪;如果你是一个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的小中产,一定希望在七里坪安个家;如果你还是一个热爱美食又关注美食养生的人,到了峨眉半山听得最多的美食传闻一定有一则跟峨眉苦笋有关!
苦笋又名甘笋、凉笋,是笋类中较为独特的品种,野生于重山峻岭之中。入口后苦中带甜,爽口脆嫩, 《本草纲目》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知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力气、利尿、下气化痰、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虽然很多地方都产苦笋,各地的苦笋味道却是大相径庭的。峨眉半山出产中国品种最好、产量最高的苦笋,可谓“苦笋王国”。峨眉山区盛产苦笋,当地人在食用苦笋时也是花样翻新,凉拌、炒肉、煲汤……苦笋,这个尖尖细细肉白心苦的山间野味,不仅在寻常百姓餐桌上争得娇宠,更在大厨们的手中精益求精、被烹制出若干美味佳肴,生生摆出一桌令人叹为观止更令人食味大开的苦笋大宴!
在七里坪,几家高档度假酒店的大厨都是做苦笋的高手,厨师们根据峨眉半山养生文化之精髓,结合“四季五补”定律,取峨眉山原生态苦笋,将口感与功效相结合,精心研制出各种风味独特的峨眉山苦笋特色菜品,若是冷盘,报得出菜名的有苦笋白卷肉、苦笋拌鸡丝、红汤苦笋鸡、苦笋脆鱼泡、苦笋野木耳、跳水苦笋尖、烧椒苦笋、香油拌苦笋……若是热菜,那就更多了,有苦笋江团、苦笋美味蛙、苦笋土鳝段、苦笋爆鸭心、苦笋万岁肉、苦笋炒香肠、苦笋熘肉片、苦笋排骨盅、苦笋焖野味、苦笋桂花鱼、苦笋节节香……苦笋做的小吃亦是清香可口,如苦笋牛肉面、苦笋煎饼、苦笋抄手、苦笋春卷、苦笋煎饺、苦笋豆腐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每道菜在其烹调后仍保留一定的苦味,初尝者刚入口可能略皱眉头,先感微微的清苦,待下咽后只觉一股甘爽清凉之气自腹中上升,顿感回肠荡气,苦尽甘来。在这种渐次的口感变化中,鲜香的感觉油然而起,味道非常独特,让你回味流连,令人食后久久难忘!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苦笋“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则称赞苦笋“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宋代大诗人陆游尤喜亲自烹制苦笋,并且留诗后人:“薏实炊明珠,苦笋馔白玉……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另有苦笋炖鸡汤则是烹制苦笋的极品,不用味精香料,不用任何提鲜调料,只配些菇类或火腿,文火慢煨,待肉熟汤香,一碗苦笋鸡汤可温润你的五脏六腑,让你神清气爽。
苦笋虽好,但并非人人都爱。单就那挥之不去的清苦之感,只有经历过生活百般滋味的人,才真正懂得它的深意和宝贵。生活其实像极了苦笋的特性,挫折也罢,烦恼也罢,孤独也罢,逆境也罢,先苦才能后甜。当苦尽甘来、唇齿留香时,人生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面对风雨宠辱不惊,心境淡泊,获得精神的超脱和生命的绵延。
除了品尝苦笋宴,在峨眉半山苦笋飘香的季节,还是带着亲朋好友到峨眉苦笋基地,亲自动手挖上一堆山笋回城分享,一起品尝难得的山珍吧……
冰雪仙菜雪魔芋
如果有一种植物,虽然长相不佳、气味怪异,但却是食疗滋补的上乘珍品,你会嫌弃它平凡的外表还是会爱上它内在的奇效?雪魔芋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爱怜的食物。
魔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柄粗长,花呈紫红色,有异臭。地下有球茎似芋,煮熟后呈黑色俗称黑豆腐。雪魔芋是峨眉山僧人传统食品,最早是被山上僧众发现并开发成一道素斋。有民众尝过后大赞不已,自此雪魔芋迅速风靡民间。
关于雪魔芋的传说,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峨眉金顶有一座卧云寺,有和尚在里面修行。因金顶地处峨眉山之巅,气候寒冷,不产瓜果蔬菜,和尚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一年冬天,下过几场大雪之后,卧云寺外格外冷清。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来到寺庙,他见和尚们吃的下饭菜除了辣椒,就只有豆干、笋干等,就问:“这峨眉山满山遍野都是仙菜,你们为何不采来下饭呢?”和尚们抬头往山上望去,除了皑皑积雪,什么也没有,于是不以为然。第二天,老者带着和尚们翻山越岭,涉溪过涧,来到一个积雪的山坡。老人说仙菜就在这里。可是,众人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时,老人从身上摸出一个铜镜,往山坡上一照,积雪立时融化,涓涓细流向山下流淌。山坡上,野树绽出嫩芽,奇花异草竞相斗艳,鸟语花香,一派春光。老者指着一片长着锯齿形叶片的草丛说:“这就是仙菜。”说着,他顺手扯起一株,只见根上长着一个像芋头一样的褐色块茎。老人把块茎摘下来放在篮子里,摘满了一篮让和尚们拎回寺里。
老人教大家把块茎洗干净,磨成浆,过滤后再放进大锅里煮成一块块豆腐般大小的灰黑色东西,最后摆到山坡上晾干。隔了一夜,雪过天晴,山坡上晾晒的“豆腐块儿”经过一夜的冰冻,又经过太阳的暴晒,变得像冻豆腐一样满是洞洞眼眼。老人叫大家把它们收回来,用净水泡软,再放在油锅里加上笋干烧熟,直烧得黄酥酥发亮,放在口中滑滑溜溜,十分鲜美。等到他们想起向老者表示感谢时,却发现他早已不见了。第二年春天,和尚们又在峨眉山上找到许多那样的块茎,照着老者的做法制成干贮存起来,专门用来招待进山烧香膜拜的客人。人们吃过之后赞不绝口, 并向和尚们打听它的名字。和尚们心想:它像芋头,又比芋头更加魔幻神奇,又是加雪做成的,就叫“雪魔芋”吧。
峨眉山金顶具备制作雪魔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温冬季为-10℃~0℃,光照时间长,全年长达280天以上。因此,全山各大寺庙相继前往金顶开辟作坊,制作雪魔芋,从此雪魔芋便成了佛教圣地峨眉山的特色产品,是各大寺庙款待游客的主要菜肴,雪魔芋的名声因此享誉四海。到了上世纪90年代,雪魔芋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土特产品,并深受消费者的厚爱。
如今雪魔芋已是名扬天下的峨眉山特产,还曾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等多次殊荣。但真正能既入口又入心的还得是在峨眉山这个神奇的地方。雪魔芋最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素食,一种是和鸡、鸭、牛、猪肉等肉类红烧,或煲汤。但无论哪种,都须经温水泡成海绵状,压干水分切成条状或块状,再配以辅料烧熟而食。我最爱的还是雪魔芋烧鸭,当第一箸雪魔芋入口时,其松松软软、爽爽快快、香而不腻的感觉,就像高山白雪般,慢慢浸入体内,忍不住伸箸夹起第二块……
餐桌上的雪魔芋是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其自然散发的高洁美好的气质在峨眉美食谱上闪耀着独特的光华,鲜美、绵长、清新、隽永……
老腊肉,不老的传说
当上山已成往事,落草已付笑谈,我念念不忘的、密布着各种细节的半山美食,就永远地停留在2008年冬天,在七里坪农家乐吃过的那碟腊肉香肠了……
那一年,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刚刚开建,我上山都住老乡家里。白雪覆盖的村庄,洁白的雪花轻舞飞扬,晶莹剔透。老乡家的火炉烧着旺旺的火,灶台上煮着香得流口水的腊肉和香肠。香味随风钻进鼻孔,诱惑得我经不起考验的胃阵阵嘀咕。好容易等到饭菜上桌,除了山上自产自销的各种绿色蔬菜,摆在方桌上我正对面的那碟香肠和腊肉就像聚光灯引得我的目光寸步难移。腊肉和香肠都切得菲薄,肉色金黄,片片晶亮,各自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盘中。好在同桌的几位同伴和我一样,大家都顾不了许多,筷子总是朝着一个地方去,很快两个盘子就被扫荡一空。窗外大雪弥漫,屋里热气蒸腾,此时的美景怎敌得过餐桌上的饕餮之旅?
农家主人看出了我对腊肉的痴迷,之后的两天里,差不多顿顿都会给我特意切上一盘,这格外的亲切连同老腊肉的香,成为我对七里坪经年不衰的最美惦记。
峨眉山老腊肉是峨眉地区传统民俗食品之一,当地人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肉类产品制作经验。农家主人告诉我,做腊肉最好取猪臀部二刀肉或五花肉,肥而不腻,香肠则最好选夹缝肉。抹上各种香料腌制,熏烤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定要明火,但火不能太大。数日之后,腊肉的水气抽干,香味浸入肉里,此时火候可适当减小,保持一定的温度即可。熏制完毕的峨眉山老腊肉仿佛一个古老又神奇的匣子,虽其貌不扬,一旦煮熟切开,其充满质感金黄油亮的肉片顿时入口留香,香味悠长。峨眉老腊肉就像这山上的长者,气度从容、精华内敛,洗尽铅华后的质的蜕变,都在那满脸的皱纹之中。
峨眉山老腊肉为什么如此令人魂牵梦绕?细究起来,仍然和它独特的环境密切相关。峨眉山老腊肉以峨眉地区的粮食猪为原料,其主产地为峨眉半山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山区。这里气候温凉,森林丰富,无任何污染;当地的农家常年用木柴烧饭,这些环境都为老腊肉的熏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峨眉山老腊肉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原材料来自农家用玉米、山区野菜、野果喂养大的“山猪子”,这样的猪肉质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原料;其次是熏烤原料独到。峨眉山植物资源丰富,熏烤老腊肉的材料都是用峨眉山特有的芳香植物的叶子、枝干。难怪这里的老腊肉成为亘古不变的传奇。
但有件事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2008年冬天那几日美餐之后下山时,我从老乡家挑了最好的一块腊肉带回城里。有一天我忍不住煮熟切盘以解相思,但切盘后的腊肉竟远不如在山上那盘色泽透亮、颜色红润,口感也略显干涩,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谜团,直到最近一次上山方得其解。
再访老乡家时,他们告诉我,吃腊肉之前,要先将腊肉在炉子里再熏一遍,然后浸泡于淘米水中,再用稻草搓洗干净。这样,蒸熟切片上桌之后,那种浓浓郁郁,醇厚回甘的鲜美才会荡气回肠、挥之不去。
在那不远的半山岭上,洁白的霜雪已经开始解冻,就要汇成一条河流。对老腊肉的记忆,就像嗜甜软的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回忆若有气味,应是“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爱不完的半山石磨豆花
南来北往,一纸素笺,落笔留年。关于石磨豆花,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却又像素笺上的一瓣心香,记录的是生活的本真和本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