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3437000000014

第14章 紫禁城(3)

太和殿不但是紫禁城最大的殿堂,而且也是全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木构宫殿。明清时,每当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都要在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燃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大殿前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大殿前,其两侧廊下排列乐队,从露台一直到皇城南面承天门,排列着各种仪仗队。太和殿内外,一时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身穿“绣金龙九”的龙袍登上金銮宝座时,鼓乐齐鸣,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严格按照品级排满丹墀和广场,三跪九叩首(亦称三叩九拜),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以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

中和殿和保和殿

《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记载了有关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内容。其原文为:

太和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全扉琐窗各三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

[臣等谨按]凡遇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节,笔者注),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殿内皇上御题额日允执厥中。联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中和殿之后为保和殿,九间,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日后左,右日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

[臣等谨按]每岁除夕,皇帝御保和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左右列试。殿内皇上御题额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保无疆。殿后陛级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南向者为乾清门。乃内朝正门……。

在《今日北京》一书里,也有介绍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内容,这里将原文转引出来。其原文为:

中和殿 明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太和殿北,保和殿南,为三大殿中殿,居全城中轴线上。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殿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与太和殿、保和殿共三层台基。殿南向,宽、深各五间,平面呈正方形,建筑面积580余平方米。单檐四角攒尖顶,上置镀金圆宝顶。前后各有石阶三出。中间为云龙浮雕御路,与大和殿、保和殿相属,左右各有石阶一出。明清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先在此升座,阅奏疏,接受内阁、内务府、礼部、都祭院、翰林院、侍卫等执事人员跪拜礼;祭先农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前,在此阅视祝版:行亲耕礼前,在此阅视五谷、农具;为太上皇上微号时,在此阅奏疏。清代每十年一次进呈立牒仪式在此举行。

保和殿 明初名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中和殿北,为三大殿之后殿,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殿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与太和殿、中和殿共三层台基。殿南向,宽九间(49.68米),进深五间(24.97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各有石阶三出,中间为浮雕御路,其中,殿后云台下层御路石长16.45米,宽3.06米.浮雕九龙云水纹,材巨质佳,雕凿精细,为古建石雕艺术之著名国宝。殿内陈设偏重丹红色。明代大典前,皇帝在此穿礼服,戴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在此筵宴外藩。乾隆五十四年(1 793年)始,科举殿试在此举行。

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云龙阶石”,不但是皇宫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精美的石雕,也是相当贵重的国宝。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如今已成为故宫一大景观。

云龙阶石表现了雕石艺术大师们的非凡技艺。他们根据宣扬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需要,在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的一块又大又厚的巨石上,精雕细琢九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不仅如此,其石雕的四周,还刻有卷草纹图案。整块石雕构图极为严谨壮观,形象生动,雕饰精美。

今天我们所见的云龙阶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据说最初为明代的遗物。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廷下令,让雕石艺人将巨石上的原雕纹饰去掉,重新雕刻云龙纹图样,即成为云龙阶石了,并且保留至今。据《北京文物报》报道:“重新雕刻此石,清内务府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大石雕的尺寸和重量,清档案中也有记载。按清时计量推算,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这是重雕的尺寸。”据说,云龙阶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大的一块石雕,其重量约二百吨。而“重雕前重量为二百三十九吨,但在明开采这块石料的毛坯时应约三百吨。”

据行家所言,这块三百吨重的石料,为艾叶青石,它产自北京郊区的房山区大石窝村。这一巨大的石料,究竟是怎样从百里之外的大石窝运进京城紫禁城的呢?那时,当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运输工具,完全是靠人力和采取一种土的办法来完成的。就是在运石的路上,每隔一里之远的地方挖上一口井,待冬天严寒结冰季节,取井水泼成冰道。再调集千余骡马换着拉动巨石,不断移动滑行,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地搬运到紫禁城内。

石雕与三大殿同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至今已有五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了。

东华门和西华门

北京紫禁城的两侧,其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座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东华门 紫禁城东门,东向。门内近文华殿,门外置下马碑,正面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汉字书“至此下马”。门楼面宽五间,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有华带汉文“东华门”匾。城门三阙,内向拱形,外向矩形。依定制,朝臣及内阁官员由此出入紫禁城。皇帝出殡,神牌经此。门外为东华门大街,直通东安门。此门门钉数72个,为紫禁城四门中之例外者(余三门门钉皆81个)。

西华门 紫禁城西门,西向。门内近武英殿,门外为西华门大街,通南长街,原直对西苑(今中南海)门。门外置下马碑,正面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汉文书“至此下马”。门楼面宽五问,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悬有华带汉文“西华门”匾。城门三阙,外向平梁武矩形,内向拱形。明清皇帝及后妃往返西苑(今中南海)行此门。今门内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明清宫廷档案1000多万件(册)。

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常常与一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例如明代著名的“夺门之变”。所谓“夺门之变”,就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朱祁镇)被瓦刺掳去后,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英宗弟朱祁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抗击瓦刺。次年英宗被释回京,景泰八年(1457年),得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官僚徐有贞等的支持,乘景帝病重,发动政变,夺宫门,就是由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直入皇宫,登奉天殿(即金銮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故史称“夺门之变”。

再例如,白莲教的天理教数十人曾经闯入紫禁城,而且冲进了西华门。天理教属白莲教分派八卦教的别名。清嘉庆年间,林清、李文成,曾用来组织河北、山东农民起义。天理教的信徒达数万人之多。据相传,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四日,以陈爽、刘呈祥等人为首的天理教,潜入京城。十五日开始行动,由太监刘得财在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接应,因途中遇阻,闯人东华门的只有十多人。而由太监杨进忠等人带领的六十多人却顺利地冲进了紫禁城的西华门,在隆宗门相集聚。他们公开打着“大明天顺”等标志的旗帜,在紫禁城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直逼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尽管他们个个勇敢的与清军展开激战,但因与清军力量相比极为悬殊,所以,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天理教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给封建统治者以迎头痛击,使封建统治者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据老北京人相传,留在紫禁城隆宗匾额上宗字旁边的箭头以及隆宗门里东北角檐下第四根椽头上留下的箭头,都是天理教在战斗中遗留下的见证性遗物。

隆宗门 在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间之横街(乾清门广场)西端。东西向,五楹,三门,单檐歇山顶。与景运门同为进入内廷的第一道禁门,戒备森严。清制,除值班大臣或皇帝召见人外,一律不得私自入内,王公大臣无不例外。凡允许进见者之侍从人员,在门外台阶下二十步外候立,不得靠近。

乾清宫

乾清宫是属于内廷或曰后宫的,也是重点建筑的三宫中的第一宫。对这一宫的用途,以及这一一宫建筑的情形和殿前陈列有哪些东西呢?在古籍《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都有记载,其原文为:

乾清门之内为乾清宫,皇帝召对臣工,引见庶寮皆御焉。宫广九楹,深五楹,正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璇衡彝器。殿前露台列龟鹤各二,晷影、嘉量各一,宝鼎四。中为甬道,与乾清门相属。左右丹陛南出者二,东西出者各一。东西丹陛之下有文石台二,上安设社稷江山金殿。

[臣等谨按]乾清宫顺治十二年建,康熙八年重建。宫内恭悬世祖章皇帝御笔额日正大光明。圣祖仁皇帝恭跋云: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摩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两楹恭悬圣祖仁皇帝御书联曰: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北两楹皇上御书联曰: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其实,《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还记载有圣祖御制宝座五屏风铭和圣祖御制元夜与诸王宴乾清宫诗等,然而,这里只将圣祖御制元夜与诸王宴乾清宫诗例举上。其原文为:

圣祖御制元夜与诸王宴乾清宫诗

今夕丹惟宴,联翩集懿亲。

传柑宜令节,行苇东芳春。

香泛红螺重,光摇绛蜡新。

不须歌湛露,明月足留人。

另外,在《今日北京》一书里,也有对乾清宫的介绍。其原文为:

乾清宫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第一宫,在乾清门内,居全城中轴线上。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屡毁屡建,今殿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布局仍依明初状。殿南向,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约24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须弥座崇基,丹陛露台宽阔,白石雕栏、望柱环绕,前列铜鼎、龟、鹤及日圭、嘉量等。前丹陛中设浮雕纹锦百花底龙凤御路,左右石阶各一。丹陛下设地道,名“老虎洞”,侍从由此左右往来。殿内朱红立柱,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置于金漆龙纹座基之上。殿前立案,座旁设景泰兰香筒、仙鹤、宝鼎等,座后立金漆云龙雕铭文屏风。殿内居中向南上额,明代悬“敬天法祖”匾,请代悬“正大光明”匾。宫周围有门庑四十间。自明至清初,为皇帝寝宫和日常活动场所。明代“壬寅宫变”及“红丸案”、“移官案”均发生于此。清代顺治、康熙帝居此,雍正帝始移西宫养心殿。嗣后,内廷典礼,接见外国使者于此,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日在此行内朝礼,赐皇族家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两次赏千叟宴于此,分别有京城千余、三千余老叟入宴。雍正帝始行秘密立储,继位人名密书封存于建储厘,置厘于“正大光明”匾后。清制,皇帝死后停灵于此。

下面谈谈乾清宫里发生的著名的晚明三案。所谓发生著名的晚明“三案”,就是指“壬寅宫变”、 “红丸案”及“移宫案”。

(一)壬寅宫变

明嘉靖年间,皇宫紫禁城,在内廷,其“三宫”中的第一宫乾清宫里,发生了著名的“壬寅宫变”。因为“壬寅宫变”这一重大的案件,与明世宗(1507~1566年)朱厚熄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这里自然需要将明世宗朱厚熄,作个介绍。

明世宗(1507~1566年) 即明代皇帝——朱厚熄。年号嘉靖,其在位时间为1521~1566年。在他当政统治的期间,一上台就将在他前面的皇帝一武宗(朱厚照)的亲信钱宁等人杀掉,退还部分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十余万人,企图缓和社会矛盾,结果并没有解决问题。由于“土地高度集中,赋役苛重”,使其“阶级矛盾”,仍然是:“日趋剧烈。”不仅如此,而且在他当政统治的期间,“东南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攻袭,政治和经济都出现深刻的危机。”

朱厚熄不论是在意识、政治还是生活上,可以说,都是比较糟糕的,其依据就是:“他迷信道教,求长生,二十多年不见朝臣,由严嵩当国,政治腐败。”

壬寅宫变 因为这一宫变发生在壬寅年(1542年)的一天,所以被称为壬寅宫变。壬寅宫变是因为明世宗在生活、政治上的腐败而导致的。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个贴身侍候朱厚熄的宫女们,经过多次商量密谋,确定在壬寅年(1542年)的某一天,趁朱厚熄熟睡时下手,将他勒死。按照商量好的计划进行,一开始,先由一个宫女用黄绫抹布把世宗的脸一蒙,紧接着由两个宫女拼命地掐皇上的脖子,其余的宫女,就立刻要一拥而上,由两个人按住皇上的胸,由两个人按住皇上的腹部,由两个人各自按住皇上的手,由两个人按住皇上的双腿,然后紧接着由领头的杨金英把绳子套在皇上的脖子上,立刻由两个人各执一端的绳子,使劲地拉绳子,想将皇上勒死。但是,在慌乱中,领头的杨金英,万万没有料到,她将绳套给拴成了死结,怎么用力拉绳子,也没有把皇帝勒死。就在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位宫女叛变了,偷偷地告了密。孝烈皇后立即带着卫士等一群人马赶到了乾清宫,将乾清宫给包围了。孝烈皇后(世宗皇后)率御医等众人,立即将朱厚熄救了过来,并且立即将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多个宫女们都抓了起来。不仅如此,孝烈皇后趁此机会,将她平时所憎恨、嫉妒的一些嫔妃宫女,不分清红皂白,一律抓捕了起来。由世宗下谕令:将她们一律处死,并以此示众。其中包括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亦被处死了。据史书载:曹氏和王氏,其二人并未参加过任何谋划和行动,只是由于曹氏和王氏,她们二人为世宗所宠爱,只是因孝烈皇后平日对她们二人非常憎恨与嫉妒,所以就趁此机会,亦给加上谋反的罪名,给除掉了。

(二)红丸案

晚明“三案”之一的“红丸案”,因为与光宗,这个短命的皇帝朱常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开始需要从朱常洛皇帝先说起,然后再说“红丸案”。

明光宗——朱常洛皇帝 年号“泰昌”;他是短命的皇帝。万历48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于七月间病故。太子朱常洛于八月初一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

太子朱常洛,就在他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后,居住在内廷的乾清宫时,因生重病,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进上的红丸之药而死去的。当时,有人疑是万历皇帝的郑贵妃指使下人毒死了光宗朱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