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431100000003

第3章 潜心修德,正身成事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对人的品性教育,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对于人来说,它是比才学还要重要的生存课题。

才高八斗不如德重千斤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一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两者失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国自古素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中有“敏德以为行本”之说。《诗经》里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比喻对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论语》中孔子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这其中,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由此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

时时内讼,检讨自己

夏朝时,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行为,那么最后的成功,舍他其谁呢?

《论语·公冶长》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意思是说:“完了啊!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过失而深切自责的人。”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们要“修持涵养”,也就是注重修养。而“内讼”正是修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内讼”,说简单些,就是由内心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怎么审判呢?就是,内心进行情感与理性、天理与人欲的权衡,找出自己的缺点,时时进行自我反省。

当然,“内讼”于既过之后,又不如防于未过之前。防的办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是戒慎恐惧。所谓“慎之又慎,日慎一日”。

特立独行,要有个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想重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于是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夸口说能够做到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接着问曾点,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愿意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的一句问话,以及弟子们的回答,孔门这几位弟子的个性跃然纸上,子路的忠诚与勇敢,冉有的谨慎,公西华的谦虚,曾点心灵的平静与淡然,都呼之欲出。

个性就是一种特质,一种不因潮流而改变的东西,一种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会埋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因此,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秀出自己的个性,脱颖于芸芸众生,一飞冲天。

君子以自强不息

西晋时期,司马家族的统治极其腐败,致使国力衰弱。北方匈奴乘机入侵,打败了晋军主力,攻陷了晋都洛阳,俘虏了晋愍帝。

匈奴对晋愍帝百般羞辱,最后杀了他。在匈奴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

这时,一位名叫祖逖的爱国志士,发誓要收复失地,拯救苦难百姓。他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每日凌晨鸡鸣之时,两人就起床练剑。无论酷暑严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就这样,他们练就了高强的武艺,磨砺了坚定的意志。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了东晋政权,史称晋元帝。东晋朝廷苟安于江南一隅,并没有收复失地的意图。祖逖为此十分焦虑,他专程赶到建康求见司马睿,要求领兵北伐,收复中原。

司马睿没有办法拒绝祖逖的要求,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却不给他一兵一卒,只拨给他1000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要他自己招兵买马,建立军队。

虽然得不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可祖逖并没有放弃北伐的决心。他带领几百名志愿北伐的壮士,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祖逖敲着船桨,大声地发誓:“北伐如不成功,我祖逖绝不再踏入这条大江。”随行的人听了祖逖的豪言壮语,一个个热血沸腾。

过江以后,祖逖一边召集人马,打造兵器,一边与敌人作战。中原的老百姓给他们送来了粮草。军民同心协力,浴血奋战,祖逖很快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

在《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平时不谈这些鬼神的东西,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就是我们的圣人,他对鬼神之事避而不谈,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靠烧香拜神就能解决的。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人要想经历风雨,而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自立,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畏缩。但是要想战胜困难,自立只是第一步,还要学会自强,欲成事,先壮大自己的力量,练就一身真本领。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命运也会向他低头。

以真示人,其心亦真

东晋时,王家是大家族,社会地位很高。因此,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郗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定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嗣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一个袒腹的青年人仰卧在靠东墙的床上,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循规蹈矩,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王羲之并不因有人来挑选女婿就刻意打扮自己,这就是显其真。一个以真示人的人一定会有一个好前途,所以王羲之被选中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色,我们不必去寻求这样那样的机心,应以自我的真心对待万事万物。事实上,只要我们在遵守团体规则的前提下能够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有勇,更要有谋

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曾发生“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蔺相如。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秦王怀恨在心,连续两次伐赵,杀了两万多人,然后又主动与赵国和好,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见面后,秦王就趁机羞辱赵王,他在酒酣耳热之际对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怯于秦国的势力,无奈只好奏了一曲。鼓瑟之后,秦御史立刻记入史册:“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了,心里非常愤怒,便以牙还牙,他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以相娱乐。”秦王大怒,不肯,相如进缶跪请。秦王仍然不肯击缶,相如便威胁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秦王迫于无奈,很不高兴的击打了一下瓦盆,相如立刻要赵御史记录在案:“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样,我为你鼓瑟,你为我击缶,双方就扯平了。

蔺相如巧用妙计,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其勇谋可嘉,实为后世人效仿的典范。欲成大事者,忠勇直爽还不够,一味的冒进,很容易令自己受到重挫,因而要懂得曲线前进的道理,学会运用智慧来成事。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就传达了这样的观点。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不够,你得带我吧?”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着骂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你像一只发了疯的猛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看上去一鼓作气,很英勇的样子,大有一副慷慨赴死的凛然气概,但是这种做法实在是去冤枉送死,真正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有勇有谋才行。

勇与谋,自古以来,就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历代,大凡成功的人,都能将勇气和谋略进行完美的结合。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只有同时拥有一个多计善谋的头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即使毫无畏惧,雄心勃勃,但是没有谋略,鲁莽行事,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反之,一个有谋无勇的人,虽然胸有千秋大计,但是没有勇气去行动,最后也只会一事无成。总之,大智大勇是谱写壮丽人生篇章的必要条件。

道听途说不可尽信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确实,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能助长流言飞语的危害。我们应该用睿智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再讲出来。只有谨言慎行,才能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