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425400000011

第11章 佛餐:最和谐的烹调流程与食物原味(2)

使用齿木洁齿,是释迦牟尼为比丘们每日洁身时所制定的卫生条规。《五分律》第二十六说:“有诸比丘,口气臭秽,饮食不消。有诸比丘,共上座语,恶其口臭。诸比丘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佛陀;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种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热,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气不臭,五者眼明。”在另一部佛经《毗奈耶杂事》第十三说:“我(佛)今制诸比丘,应嚼齿木(杨枝)。何以故?嚼齿木者,得五胜利: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癃,三者口无臭气,四者能食饮食,五者眼目明净。”意思大致相同。据说还有佛陀嚼枝后再生根长成树的奇事。据《法显传》“沙祗太国”条和《西域记》卷五‘稗索迦国”条所载,佛往昔游化侨萨罗国时,嚼杨枝后,弃其遗枝,乃生根而繁茂至今。

齿木的规格和取材

齿木是有大致规格的。在《五分律》卷二十七中说:“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有,极长时一柞手(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当时,有比丘用齿木太长,不但使用不便,也很危险;也有比丘因齿木太短,在嚼杨枝时刚好遇到佛陀,因太恭敬,而将齿木吞下去,因此佛陀才制定齿木的尺寸。在《四分律》卷五十三中说:“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中说“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齿木取材是很广泛的,但也有一些例外。《五分律》卷二卜六说“佛言:有几种木不应当嚼: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余者听嚼。”《玄应音义》卷十五中说:“多角竭陀罗木作之。今此多用杨枝,为无此木也。”其他经文则说当多用优昙钵罗木、阿修他木,要是没有这类树木时,可以用桑树枝等有乳之木,或用竭陀罗小。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樵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用无令阙乏。少壮者任取嚼之,老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

古代的刷牙法

当时佛家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以嚼齿木的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垢和口臭。“齿小”的用法,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介绍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接近尊贵者,宜将左手掩口。用罢劈开,曲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用罢,即可俱洗,扔到无人处。”即先把一端徐徐缓缓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后用碎成纤维状的一端,轻轻地磨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每天清晨这样持久做下去,据说能够固齿清肺、消毒去火。不过在使用时,必须小心从事,免使口腔受伤。一支齿木,可同时当做牙刷、刮舌、牙签使用,真是一物多用,一举三得。佛教传入我国,“嚼杨枝”一事未见流行。近世以来,世人早已普遍地使用牙刷、牙签了。这种口腔清洁法,可能是从“嚼杨枝”演进而来的。

嚼齿木要讲礼仪

嚼齿木时,要注意礼仪。《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每日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五分律》卷二十七更举出使用杨枝应注意之事:1.比丘应于阿兰若处(树林、寂静处)嚼杨枝;2.不可临井嚼杨枝;3.杨枝用尽,净洗乃弃;4.杨枝应截去已用处,余更蓄用;5.不以盛鞋之囊盛杨枝;6.不应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阁梨、上座前嚼杨枝;7.不于患病的

比丘前嚼杨枝等。

佛家饮食用的材料

豆腐因为在佛教寺院中是完全禁止肉食的,故以豆腐代之,僧人都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食物。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钙质,且烹调的方法很多,几乎有百种以上。

巍豆

巍豆产于中国,在宋代时期传入日本,称为纳豆。因为庙宇中掌管粮食之处称为纳所,而种植这种豆子的人正是管理纳所的僧人,后人称之为纳豆。

这种巍豆若不去咀嚼而整粒吞食,对于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是很好的,允其它能帮助消化,这与巍豆本身所吾有的酵素有关;此外,它是含维生素B2最多的豆类,是含高热量的食物,所含的脂肪、蛋白质都比豆腐多。

豆腐皮

豆腐皮是煮豆浆时,将表面所形成的膜取下来,干了之后就可形成豆腐皮。它是大豆之精华所在,所以在佛家菜肴的材料中,是最高贵的一种,可以熟煮也可以凉拌,用途极为广泛。

芝麻

芝麻在中国食品中被称为使人长生不老的食品,住在山下的和尚都会带着芝麻上山修行。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可加工做成芝麻油或是芝麻味素,它是佛家菜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海藻类

将海带煮成汁,可刺激肠壁、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可用来做高汤,也是日本佛家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配料。

它亦

此外还有裙带菜,它是凉拌类及汤类的重要配料。它适宜储藏,其功用为排除体内之盐份,与海带相同,亦可降低胆固酵。此外也含有丰富之维生素。

梅干

适合储藏,有杀菌作用,可增进食欲、防止便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有非常多的功能。

咸菜

用萝卜、胡萝卜、芜菁以盐腌之,其中最常见的是用萝卜腌制而成的咸菜,它具有特殊色泽、香味,能储藏且具有杀菌作用,食用时非常爽口,可帮助消化。

还有许许多多的腌制食物,例如有一种以米糠做成的咸菜,它含有许多乳酸菌,可以帮助肠胃之杀菌;另外,佛家咸腌菜由于腌渍之法与日期不同于—般民间腌制物,所以会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最令人欣慰的是任何—种蔬菜都可以拿来腌制,而色彩鲜艳的蔬菜,也能保持其颜色与养分。

蔬菜类

蔬菜是佛家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一年四季都有,不虞匮之。对人类而言,随着季节与气候之变更可以享用到各种不同的蔬菜,因此广泛地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种不同的营养

我们在食用黄绿色蔬菜时,叶绿素便进入我们体内的消化系统,再加上我们呼吸时所吸进的氧气,二者经过消化吸收后,司将我们体内的血液转变为碱性,而促进其循环作用;若不食用黄绿色蔬菜,而改用肉类来补充血液所需之养分,也是可行的;不过由于肉类会将血液转变成酸性,这对血管而言,容易造成血管硬化。人体中除了头发与指甲外,都需要血液来供应养分,而心脏正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之动力来源,若因血管硬化,血液无法顺畅的运送至身体各部分,则身体无法补充养分,各部位所产生的废物(碳酸化合物)也无法运送排泄,于是便产生了各种疾病。

佛家菜肴中的有色蔬菜有菠菜、油菜、金花菜、苘蒿、豌豆、黄瓜、菜豆、胡萝卜、萝卜叶、葱等,这些食品也都是减肥食品中最佳的种类。

面粉

许多现代都市的人都习惯吃白米饭,而不愿意吃面食或糙米饭了,但我们若将白米合在一起写成“粕”字,则可以表示我所食用的米,所有的营养价值都丧失了,也就是我们所吃进去的只是—颗颗的淀粉粒罢了。麦麸相当于糙米,含有雄生素B1、B2、矿物质,尤其是钙质含量丰富。为了能消化良好,食用时必须细细咀嚼。麦子中也含有许多纤维质,很有利于通便。

以上大致介绍各种佛家菜肴的种类。而所谓的佛家菜肴,并非全以蔬菜为主,而是指——种近乎自然较为粗放的菜肴。不论是如何变化,各种菜肴都会合乎饮食之道,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无论是汤类、油炸类、煎炒、水煮、凉拌都是可口且营养的食品,它能使我们在每一个季节中吃到该季节昕盛产的食品,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及大自然的深奥,而与自然融和。

佛餐自有其滋味

对于五味,佛家也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有一部叫《摩诃止观辅行》的佛经说: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苦;适度的咸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

这样说来,佛家的佛餐并不是不讲饮食的多样化、不讲究吃得有滋有味的。佛餐者每天的饮食,包括下面五种:

1.面包、谷类和土豆,为饮食的三分之一。这类食品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很好的淀粉来源。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高纤维食品,但要多喝水,并在此类食品中尽量不外加脂肪。

2.水果与蔬菜,包括各种新鲜的、罐装的、硒干的以及果汁,也为饮食的三分之一,并尽量选择多类品种,每日不少于五类。水果与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深绿色的蔬菜含铁多,柑橘类植物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吸收铁。

3.牛奶和奶制品,此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和钙,适量摄取。

4.豆类和坚果类,此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适量摄取。

5.带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包括、甜食、饼干以及油炸的食品等,此类食品少量摄取。

从对佛家膳食食谱构成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五类食品都是佛家基本饮食品种。在佛教饮食文化上,也确实出了许多佛餐美食家,佛家佛餐也已成一大食系。

食品的六味三德与健康

在佛家清规中有汜载:“六味不精、三德不给的修行,没有资格侍奉众人。”

所谓六味,就是苦、酸、甜、辣、咸、淡乏原味,而三德是指清软、洁净、仔细。所谓清软为菜肴又清又软,所谓洁净是表示菜肴很卫生,所谓仔细是表示菜肴细腻。总之,若所做出的菜肴缺乏六味三德,这种修行就没资格侍奉众修行僧。六味乃食品所具有之味道,而三德指对烹凋之心意与态度。若六味三德能够浑然一体,则食者必可得到美味之滋养。

食品材料之原味取决于产量与产地,也会因为食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季节、场所、风土等都是吃的外在条件,所以所烹调的食品必须针对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加以变化。

降了六味三德,对菜肴之温度、香味、齿感、舌感,也必须加以考虑。但是当我们在烹调时,要把这一切的因素全部考虑进去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会因太多的考虑而失去其原味。你必须在众多的条件下,祛除杂念从事烹调。

佛家认为,若对简单的事都不能真心诚意,则万事皆不能真心诚意;若在烹调时不能真心诚意,则对其他事情不会真心诚意了。反之,则其人生必能充实。佛家之所以将“修行教训”视为佛寺中修行之重要原则,乃因这些原理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垂要经验,故要将这些要诀传给世人。

在佛寺中,供应斋饭是修行的基础,因为烹调是每日要做的工作。一个人对于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往往都容易怠慢,所以若能做好这项工作,凡事也必能胜任。若对这工作抱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则做任何事情也都也都会马马虎虎。

若想在世有所作为,就必须与懒惰之心抗衡,这才是修行的重点。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佛家的教是要我们身体力行,而非光说不练。若能—专心照释迦的教训去实践,则必能达到佛家的最高境界。

若事事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做,则易受到拘束,必然无法真心诚意。所谓真心诚意,乃发白自然之心,也就是不能凭已有的知识去做事,必须有研究的精神去追求真理。惟有不断充实自己,努力研究才可能彻悟。

所以根据“修行教训”中之基准行事,必可到达开悟的境界。若只是迷迷糊糊不加体认,必然无法修行。在从事烹调工作时,除了本身烹调的技术外,心意乃是最重要的。当然,谁也不可能是一个完人,只有—步—步不断的提高自己,改进烹调技术,真心诚意的面对这份工作,才是高尚佛心的表现。反之,若对自己已有的技巧十分满足,则便无法上进,也会因此而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终究是愚蠢的失败前奏。

根据这些教训在生活中加以实行,才是身为修行者之重点。在开始时,因自己的修养及行为都不够成熟而会感到十分困难,但只要有耐心及毅力,真心减意的去做,定可达到理想的境界。

进行佛家修子亍时,随时随地地反省自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反省自己表示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并不满足,进一步想得到真理的真义所在。于是在面对各种工作时,就会不断的产生疑问,同时也在工作中不断的得到解答。这样的精神不叮间断,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得,到达开悟的境界。在内心必须牢记佛家的各种规定,而且要仔细去做规定的事,如此才能在做事中体会出佛家各种规定的精神。绝不可任意行动,否则不但触犯佛家规矩,而且也无法进步。

所谓真心诚意,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个人在极自然的状况流露出关心与感谢之心,才算是真心城意,若一个人怀有某种目的才对人流露出关心或感谢之心,一旦这种目的消失了,则这份关心也就消失,这并不能算是真心诚意;我们不能怀有任何目的去为人烹调,扦其他事物也是如此,这样才能过着充实的人生。

吃饭之前要观想

前面所设计的“食不乐想”,极容易诱导人们生出厌食症之类的病态心理。从正面认识饮食与解脱生活的关系,是必要的。中国寺院僧人实行了在过堂吃饭时进行“心存五观”的修行方法: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之不易和施主付出的代价。如《大智度论》说:“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计一钵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须臾变恶,我若贪念,当堕地狱,烧铁丸。故于食中,应生厌想。”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饭,从农民播种,到煮成熟饭,需要付出多少汗水。

2.反省自身德行:借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五分律》说:“若不为解脱出家者,不得受请。”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生死,而是为其他目的,如为生活所迫,出家之后不坐禅、不诵经、不办僧事,没有资格接受供养。

3.防止生出诸种不良之心:比丘食时应该对所受的食物,如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明了论疏》说:律中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想,后方得食。凡食有三种:上食起贪,有过;下食便生嫌嗔,多堕饿鬼,永不见食;中食便起痴心,死堕畜生中。于好食起贪,坏食起嗔,死后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不贪心多食,对身体对修行都是有益的,而多食则生出诸多痛苦。如《增一阿含经》说:“多食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节量。因说偈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贪于美食,结果就会多食。多食不但能引起自身的痛苦,还会影响修道。

4.正事良药:食饭当如服药,为除饥渴之病而受食,不应分别饮食好恶。律中用事喻理:如用油润滑车,但是取其润滑而易转,不问油味好与不好。比丘受食也当如此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