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芝在一部叫《购物逛》的电影里扮演一个购物狂,这个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去商场狂购物,那样子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这样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是因为太过压抑,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地方。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般不会那样子的,但购物却是人生少不了的常事,有心理学家认为这平常的事却能够反映人的某些性格。
根据一项“家庭动向调查”的结果,夫妇一起去购物的比率,年轻时候比较高,20几岁的夫妇大约占到一半以上,50几岁左右的夫妇占不到3成。夫妇之间的沟通程度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和谁一起去购物这个行为对研究人的性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和母亲一起去购物的人,或许就是指望母亲会付账吧,这是无法离开父母的证据。依赖的对象选择母亲,是因为母亲就在身边,找来应付一下非常的方便,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对父母的依赖心与父母对孩子的纵容。这种人具有精明、顽强的特质。
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对离开父母感到不安。在内心深处,或许认为“父母没有给予充分的关爱”而觉得不满和抑郁;在精神上不希望“断奶”比较任性,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没自信,有许多人容易陷入自我嫌恶的局面。
和朋友一起去购物的人,是对于判断力与决断力没有自信,会担心只靠自己没有办法选出好东西,一定要有适当的对象帮忙。但是,和找母亲逛街不同的是,这种人可以接受同龄人毫不客气的批评或意见。从私人的小事都有友人陪伴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很清楚自己是何种人,能很好地跟人交往。
和情人一起购物,分两种情况。购物是重点,还是和情人在一起是重点,情况不太一样。为配合自己的购物,把情人单纯当商量的对象或者是搬运工的人,除了依赖心强以外,还有任性的一面。虽然很会撒娇,有时候也会有态度非常冷淡的时刻。购物是次要的目的,能和情人有同样的体验、一起度过某段时光就感到很满足的人,能够强烈吸引对方。虽然没有什么东西要买也会约情人出来,或者是假装要买东西的话,表示可能对于和情人之间的关系感到不安。说得不好听就是疑心病重,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谨慎,只要不和情人一起,心里就没有办法平衡下来。这种人在街上或者店里漫步的时候,可能会主动去牵情人的手或者挽着情人的手臂吧。
一个人去购物的情况有几种类型值得思索。首先是喜欢逛橱窗,以购物为名目,其实是在散步的人,因为觉得一个人最适合,是即使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内向型性格,也有可能是过度顾虑他人的类型。因为和人在一起就会担心而觉得疲惫,所以独来独往。虽然也善于积极与人交往,但还是常常感到不安。还有一种是永远把效率和速度放在第一位的人,他会直接走到目标的店面或者是卖场,选好必要的物品,迅速买好东西。认为听取他人的意见、配合他人的步调非常麻烦而且无益。可以想象这种人是一成不变、非常死板、很无趣的人。总是被时间或者是数字追着跑,情绪安定的时间很少。
而当到达购物场所,每一个人的行为又是不相同的。这不同的行为里面也有着不同的性格。
不论是何种物品,都会有人想摸摸看,或者是仔细端详一番。比较夸张的是,连容易碰伤的水果都有人想用手指压压看。这类人通常为了审视想买的东西就会用手摸摸看,但是偏离这种目的的,只是无意识地到处乱拨弄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有点孩子气的人。婴孩对任何东西都会伸出手,摸一摸然后放到嘴巴里,这种行为也是一样的。孩子气的个性,也就是自我主张强、任性,只要不顺自己的心意就会不高兴,同时也是会依赖别人的性格。
在选购家电等物品的时候,有些人会问东问西,问得非常详细。“会询问东西的相关事项”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依赖,跟小孩子问“妈妈,那是什么?这是什么?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跟探询情报以求理解情况这件事情相比,询问本身就会让他们觉得安心。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从店员的回答中分析判断,无法自己决定,结果往往会购买店员推荐的商品。”
“我要买东西”有这种强烈的冲动,甚至瞒着家人借钱拼命地买东西,连不需要的东西都买的人,可想已经患上“购物依赖症”这种心理疾病。他没有办法不这么做,一旦累积压力就乱买东西的人,是对自己没信心,在性格上任何事都容易依赖人,因为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不希望被人讨厌,所以无法自己做主,常常听从别人的意见,如此一来,沮丧的情绪自然会积累。
只凭当场的印象就买了不适合物品的人,这种人在购买家具的时候,会凭借店员给人的印象或者价格就买下了,一旦放在房间里,才发现大小不合适、和其他的家具不搭配,或者是色调不合等。买衣服也有同样的状况,会受限于眼前所见的情况,甚至购买后还是理不出头绪。对于醒目、新颖的服装会冲动购买,也有可能考虑不周,见异思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人跟在拍卖场合中不知不觉连不需要的东西都购买了的人是同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容易受到周围气氛影响的“场域依赖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