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3422200000003

第3章 未来取决于今天,切勿杞人忧天

昨天已经消逝,明天尚未来临,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为往事追悔,才会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珍惜今天,就是我们对黎明最好的问候。

1871年春天,蒙特瑞综合医院的一个医科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忧虑,他担心的问题很多: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毕业?怎样才能谋生……当他为这些问题万分苦恼的时候,幸运的是,他从一本书上看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这简短的24个字启发了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最终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甚至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他去世以后,记述他一生辉煌经历的传记作品,竟然厚达1466页。

他就是威廉·奥萨爵士。

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24个字,帮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而这24个字就出自历史学家汤姆斯·卡莱里之手。

42年后的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在开满郁金香的校园里,威廉·奥萨爵士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讲演。他对那些高材生们直言不讳地说,像他这样一个曾在四所大学里任教的知名教授、畅销书作家,似乎应该有着“过人的天赋”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他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他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那么,他获得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他能够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隔舱”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去耶鲁大学演讲的前几个月,奥萨爵士曾乘坐一艘很大的轮船横渡大西洋。他看见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下一个按钮,在一阵机器运转的响声后,船的几个舱门立即关闭,形成了几个完全独立的防水隔舱。

奥萨爵士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比那艘大海轮神奇很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遥远得多。我想奉劝大家的是:你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人生的航程,以便让它处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隔舱’里,这样才能确保航行的安全。在驾驶舱中,你要熟悉每一个按钮,并检查一下那些舱门是否可以使用。按下一个按钮,然后注意观察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关闭铁门,隔断那些已经逝去的昨天;再按下一个按钮,关闭铁门,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这样你就平安无事了。

“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最大的障碍,它会把最强壮的人压垮。将过去的岁月阻隔在舱门之外,埋葬已经逝去的昨天,只有傻子才会为过去的往事而哭泣。同样,也要像隔断过去一样隔断未来。未来就在今天,因为明天是不存在的,拯救人类的时刻就在今天。为不存在的未来浪费心血、消耗精力、内心忧虑,都只是在折磨自己。所以,请把人生之轮的舱门都关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隔舱’里。”

奥萨爵士是不是主张人们不必下工夫为明天做准备呢?不是,绝对不是。他在那次讲演中强调,为明天做最好的打算,就是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你迎接未来唯一有效的方法。

奥萨爵士鼓励耶鲁大学的那些学生们,在每天开始的时候,吟诵下面这句祷词:我们今天需要的粮食,请今天赐给我们。

请牢记这句祷词,它只是在祈求今天的面包,并没有抱怨昨天我们吃的酸面包,也没有说:噢,天哪!近来麦田里严重干枯,而且旱灾还可能持续下去,明年秋天我们还能吃上面包吗?或者,如果某一天我失业了,到时我又到哪里去弄面包吃呢?

是的,这句祷词只教导我们去祈求“今天的面包”因为只有“今天的面包”才是我们可能吃到嘴里的唯一食物。

很久以前,一个不名一钱的哲学家流浪到一个贫瘠的小乡村,那里的人们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一天,他与一群人聚集在小山坡上,他说出了一段也许是有史以来引用次数最多的名言。这段话非常简短,但它却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之后,流传至今: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稣的这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他们听不进这句完美的忠告,认为耶稣的这句话说得太不现实了,简直就是多余。他们会说:我一定要为明天早做打算,我必须为我的家人投保,我必须为明天的养老存上一大笔钱,我只有为将来周密地计划和准备,才能取得成功。

没错,我们当然要未雨绸缪,这是必须做到的。实际上,耶稣的这句箴言是300多年前翻译的,它在今天的意思当然与英国詹姆斯王朝时所代表的意义大不相同。300多年前,“忧虑”一词通常是焦急的意思。《圣经》的最新译本,把耶稣的这句话翻译得更为准确:别为明天而焦虑不安。

不错,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为明天打算,深思熟虑,做好计划和准备,可是不要忧虑不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盟军军事领导人都在为明天制订计划,可是他们却没有时间为明天忧虑。美国海军上将阿尔斯特·金说:我把最精良的装备提供给最优秀的士兵,然后交给他们精心策划的任务。我已经做了自己所该做的一切。如果一条船被击沉了,我无法把它捞起来。如果船正在下沉,我也没有办法阻止它。我得把时间用在明天急需解决的问题上,这要比为昨天的问题烦恼有效得多。否则,如果我老是为这些事担忧,我将支撑不了多久。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心态好坏的区别就在于——积极的心态能考虑到前因后果,从而能够使人合乎逻辑地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计划;而消极的心态,会因找不到前因后果而陷入逻辑上的混乱状态,从而最终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和崩溃。

最近,我很荣幸地拜访了亚瑟·索尔伯格,他是世界上著名的报纸《纽约时报》的发行人。索尔伯格先生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整个欧洲时,他感到非常恐惧,对前途的忧虑使他彻夜难眠。他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拿出画布和颜料,对着镜子画自画像。他从未接触过绘画,可以说对绘画一无所知,可是他还是信笔涂鸦,借此来打消自己内心的忧虑情绪。

索尔伯格先生告诉我,他的忧虑最终被一首题为《一步之遥的灯光》的赞美诗打消。从此,他把这首赞美诗奉为自己的座右铭。原诗如下:

一步之遥的灯光,

只注视前面的灯光。

引导我的仁爱的灯光,

让你常伴在我的身旁,

我并不想仰望远方模糊的风景,

只需看清距我一步之遥的灯光。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欧洲某地当兵的年轻人也同样学到了这一点。他的名字叫泰德·班哲明诺。他住在马里兰州的巴铁摩尔城纽霍姆路5716号,曾经忧虑得差点儿丧失了斗志。1945年4月,班哲明诺因过度忧虑而患了一种被医生称之为结肠痉挛的疾病,这种病使人极其痛苦。如果不是战争及时结束的话,恐怕他整个人就垮掉了。泰德·班哲明诺回忆道:

那时我整个人已筋疲力尽。当时,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职务,手头的工作是搞一份作战中伤亡和失踪人员的情况记录。此外,我还要帮助挖掘那些在激战中阵亡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收集他们的遗物,然后把那些遗物准确地送到他的家人或亲友手中。我一直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出现失误,怀疑自己是否能挺过那段时间,担心自己能否活着回去抱一抱我那未曾谋面的儿子,他已经16个月大了。

我既忧愁又劳累,心力交瘁。那段时间我瘦了整整30斤,临近崩溃的边缘,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双手变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我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感到害怕,常常一个人像孩子一样哭得浑身发抖。在德军进行最后一次大反攻的那段时间,每当我独自一个人时,常常泪流满面,我对自己是否还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我最终被送进了医院,一位军医对我的忠告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他为我做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之后告诉我,我的病完全是因为神经过度紧张造成的。他对我说:泰德,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个沙子漏斗。你看,在沙漏的上半部装有成千上万粒沙子,它们只能缓缓地、均匀地通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打破漏斗,你我都无法让两粒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天从早晨开始,就会有成百上千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而且要在一天之内做完。但我们只能一件一件地去做,让工作就像下漏的沙粒一样均匀地依次通过,否则,我们就一定会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

那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从此,我将军医告诉我的这段话牢记在心,并一直实践着这种人生哲学——一次只能通过一粒沙子,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战争期间的特殊经历拯救了我,军医的那句忠告,今天依旧指导着我在印刷公司的公共及广告部中的工作,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发现在生意场上也像在战场一样,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办,但时间却很有限。例如,原材料要补充、新的报表需要处理、要安排订货、变更地址、分公司的开张或关闭等。但我不再慌乱不安:一次只能通过一粒沙子,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再地重复默诵军医给我的这个忠告。我的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没有经历过像战场上那种几乎使我崩溃的忧虑情绪。在生活中,我已经打开了一扇内心平静的大门。

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最让当代人尴尬的事情是:医院里半数以上的床位都留给了精神或神经上出了问题的人,他们都是被昨天重负加上明天的重担压垮的病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需要住院,只要能牢记耶稣的箴言——“不要为明天忧虑”或奥萨爵士的话——“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就会过上轻松而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在正站在两个永恒的交叉点上——已经永远消失漫无边际的过去,以及延伸到永无休止的未来,我们不可能在这两个永恒中存在,哪怕一秒钟也不行。否则,我们的身心就会遭到过去与未来双重负担的摧残。因此,我们要珍惜活着的此刻,做好今天的事情,从现在开始,直到我们上床入睡。

不错,这正是人生的真谛之一。可是,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法院街815号的希尔太太,在没有懂得这个道理之前,曾一度陷入绝望的泥潭,甚至想到了自杀。她向我讲述了那一段经历:

1937年,我的丈夫去世了,当时我几乎身无分文,情绪非常低落。我只好给过去的老板莱奥·罗奇先生写信,他是堪萨斯城罗浮公司的老板,他答应让我回去做我以前的工作。两年前我丈夫生病时,我把汽车卖了。现在为了重新工作,我勉强凑了些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辆旧车,又干起了给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的工作。

我原以为重新工作,或许可以帮助我从忧虑中解脱出来。可是,一个人总是要面对独自驾车、吃饭,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更难过。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销不出去书,所以即使分期付款买车的钱,我也难以支付。

1938年春天,我到密苏里州的维沙里市去推销书。那里的学校缺少经费,道路又年久失修,一股难以抗拒的孤独感笼罩着我。我感到成功没有什么希望,生活没有什么乐趣,这让我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甚至想到了自杀。每天早上,我都很担心起床要去面对的生活,我什么都怕:担心自己支付不起分期付款的车钱,担心自己付不起房租,担心自己没有钱吃饭,担心生病了没有钱看医生。总之,我事事都担心。唯一使我没有自杀的理由是,我担心姐姐会因为失去我而万分悲伤,况且她又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我的丧葬费。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把我从绝望中解脱出来的文章,它使我从消沉中振作起来,鼓足勇气继续生活下去。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句令我心生感激和令人振奋的话: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我用打字机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这样在我开车的时候,我就能看见它。我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我学会了遗忘过去,也不去想明天的事。每天清晨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崭新的人生。

我彻底克服了自己对孤独的恐惧和对贫穷的忧虑。现在,我整天生活得非常愉快,事业也还算成功,对生命充满了爱恋和热忱。现在,不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不会再忧虑了。我知道,每一个人都不必为未来担忧,只要好好地过好眼下的今天,一切都会海阔天空,因为“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猜猜下面这几行诗是谁写的?

那些能够善待今天的人,是懂得快乐的人,知道怎样享受生活。

因为他们会把今天经营好,会说:无论明天发生怎样的灾难,我都会把今天过好。

这几句诗似乎很有现代意味,其实,它产生于公元前,作者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人类最悲哀的天性就是忽视今天,去期待遥远模糊不清的未来。我们向往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花园,却无暇欣赏今天就怒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种可悲的傻瓜呢?

“我们人生的短暂历程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啊!史蒂芬·李高克写道,小孩子常说,等我长成大孩子以后……’结果如何呢?大孩子常说,等我长大成人以后……’终于长大成人了,他又说,等我结婚以后……’可是结了婚又能怎样呢?他的想法又变成了‘等我退休以后……’然而,退休之后,回首走过的岁月,不禁有一股寒意。大好的年华都已被他虚度,一切已无法挽回。我们总是不能及早地领悟:人生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每时每刻中。”

底特律城已故的爱德华·依文斯先生,也在懂得这个道理之前,差点儿因忧虑而丢掉性命。爱德华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就以卖报为生,长大后在杂货店谋了一份差事。为了养活家里的7口人,他到图书馆做了一名管理员,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依然不敢辞职。

8年后,他才鼓起勇气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用从亲戚那里借来的50美元作为原始资本,使事业发展起来,一年净赚2万美金。可惜好景不长,他存钱的银行倒闭了,他不但损失了全部的财产,而且还背负了16万美元的债务。他向我描述道:

我不堪那样沉重的打击,吃不下,睡不着。我开始生起一种奇怪的病来,整天无精打采的。一天我走路时,突然昏倒在路边,从此就再也不能走路了。我的身体异常虚弱,最后连翻身都痛苦不堪。医生给我下了病危通知书,说我大约只能活半个月了。我大为震惊,只好写下遗嘱,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就在这时,我的心境突然发生了剧变,不再挣扎,忧虑也变得多余了。当我放弃一切时,身心也完全放松下来。过去因为失眠我每晚最多睡两个小时,可是现在我居然能睡得像婴儿一般香甜。随着那些令人窒息的忧虑渐渐消失,我的胃口也渐渐好起来了,体重有了明显的增加。

几周以后,我能拄着拐棍活动了。又过了6周,我已经可以工作了。过去我的年薪曾达2万美元,现在能找到周薪30美元的工作我就很知足了。我的工作是推销一种挡板。我不再后悔过去,也不再担心将来,而是将全部的时间、精力、热情都放在推销工作上。

在经历了这场人生灾难之后,爱德华·依文斯的事业迅速发展。没过几年,他已经是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从那以后,他的公司长期雄霸纽约股票市场。如果你去格陵兰,很可能会降落在依文斯机场,这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但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生活在完全独立的隔舱里”这个道理,绝对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你大概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人们的习性是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但却不给今天的面包涂上果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总在为昨天和明天的面包涂果酱,却不肯在今天的面包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果酱。

即使是法国伟大的哲学家蒙田,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说:在我一生中所担心的、可怕的不幸,大部分都不可能发生。我的人生如此,你的人生也不例外。

但丁说:想一想吧,今天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生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快地驶过,只有“今天”才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财富。“今天”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我们能够去把握它。

这也是劳维尔·汤马斯的处世哲学。我最近到他的农场度周末,看见他将《圣经》中的一句诗装裱起来,挂在书房的墙上,以便他能随时看到。这句诗写的是:

这是耶和华创造的今天,

我们必须欢快地分享它。

约翰·罗金斯在他的书桌上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今天”两字。虽然我的书桌上没放石头,不过我的镜子上倒贴着一首诗——《向黎明致敬》每天早上刮胡子时我都能看见它。这也是威廉·奥萨爵士压在他书桌上的诗,它的作者是印度著名的戏剧家卡里达撒。诗句如下:

向黎明致敬

迎候今天吧!

因为它就是人生,就是一切。

它转瞬即逝,

却存贮着你所有的变化与现实,

成长的快乐,

奋斗的荣耀,

成就的辉煌。

美景只在今天呈现,

因为昨天只不过是一场梦。

用心地活在今天,

昨天的每一个美梦都在今天实现;

而明天的虚幻,

才会成为真实的希望。

所以,好好把握今天,

这就是我们对黎明最好的问候。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被忧虑入侵,那么,就请按威廉·奥萨爵士所说的那样去做——用铁门将过去与未来隔断,只生活在今天的独立隔舱里。

现在请你向自己提问以下问题,并把答案记录下来:

1.我是否为了未来的生活忧心忡忡?我是否在追求遥远的玫瑰园?

2.我是否会时常追悔往事,把昨天的重担背到今天?

3.清晨起床时,我是否下决心“抓住今天的24个小时”

4.如果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是否能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我何时开始执行这个忠告?今天?明天?还是下个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