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人往往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有共同爱好的人交往上,甚至排斥与自己无具体共同爱好的人。他们总是相信,人和人的共同之处多于相异之处,他们常常根据某种生活爱好来选择交际的对象。还有一部分中层人囿于工作公司圈子和行业圈子,似乎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人就没必要结交了,其实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交友仅限于工作,工作生活可能两误。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一直受到零和游戏原理的影响。所谓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的原理使游戏的利益完全向一方倾斜,而不顾及另一方的利益。胜利者的光荣往往伴随着失败者的屈辱和辛酸。但在零和游戏的原理中,双方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交往关系的。因为,谁也不愿意长久地以损害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双方的关系。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便在必须有输有赢的竞赛中,人们也认识到,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参与意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人类体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进步。而在各种经济合作中,只有一方获利的局面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所以,通过有效合作,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不善于合作。窝里斗的风气一直困扰着期待合作的有志之士。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合作规范和制度。
中层人往往喜欢将自己的交际限于一个圈子内。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找到满足与安逸。当然,如果一个平和的人又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也许正是最适合他的人际关系。毕竟人可以有多种生活方式,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避风港里的安宁与静谧
在固定的圈子里生活有一种恬适的惬意。稳定而小摩擦的关系可以较大程度的让人充分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虽然不一定有最奢华的生活与排场,但平和的性情却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有一个故事,是一个朋友听他的朋友讲的:
几天前,我和一位朋友在纽约搭计程车,下车时,朋友对司机说:谢谢,搭你的车十分舒适。这司机听了愣了一愣,然后说:你是混黑道的吗?
“不,司机先生,我不是在寻你开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乱时还能沉住气。”
“是呀!司机说完,便驾车离开了。”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不解地问。”
“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他答道,唯有这样,这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怎能办得到?”
“我只是起带头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那位司机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20位乘客,他就会对这20位乘客态度和善,而这些乘客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遭的人和颜悦色。这样算来,我的好意可间接传达给1000多人,不错吧?”
“但你怎能希望计程车司机会照你的想法做吗?”
“我并没有希望他,朋友回答:我知道这种作法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尽量多对人和气,多赞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连带影响到3000人之多。”
“我承认这套理论很中听,但能有几分实际效果呢?”
“就算没效果我也毫无损失呀!开口称赞那司机花不了我几秒钟,他也不会少收几块小费。如果那人无动于衷,那也无妨,明天我还可以去称赞另一个计程车司机呀!”
“我看你脑袋有点天真病了。”
“从这就可看出你越来越冷漠了。我曾调查过邮局的员工,他们最感沮丧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别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但他们的服务真的很差劲呀!”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人在意他们的服务质量。我们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呢?”
我们边走边聊,途经一个建筑工地,有5个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我朋友停下了脚步,这栋大楼盖得真好,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辛苦吧?那群工人带着狐疑的眼光望着我朋友。
“工程何时完工?我朋友继续问道。”
“6月。一个工人低声应了一声。”
“这么出色的成绩,你们一定很引以为荣。”
离开工地后,我对他说:你这种人也可以列入濒临绝种动物了。
“这些人也许会因我这一句话而更起劲地工作,这对所有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你不过是一个小民罢了。”
“我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让这个社会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我能影响一个就一个,能两个就两个……”
“刚才走过的女子姿色平庸,你还对她微笑?我插嘴问道。”
“是呀!我知道,他答道,如果她是个老师,我想今天上她课的人一定如沐春风。”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我朋友”真的就是我的朋友,那我们的生命会否平添了几分快乐与诗意?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是这样的“我朋友”那世界是否也会有更多的平和与稳定?“我朋友”做了些什么?简单的几句言语,简单的动作,却给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这样的无本生意虽不能够说是一本万利,但不见之于钱必也见之于情吧。
这样的“我朋友”该是每个层次的人群都希望得到的朋友。他不一定能带给你实质上的物质利益,但定能带给你快乐。
中层人的圈子里若皆是这样的朋友,那他的幸福感绝不会比其他层次的人群差。这样的圈子一定满是安宁与静谧。圈子其实是一个比较牢固的组合,而这样的朋友更是这样一个圈子的黏合剂。他们可以将很多不必要的风浪挡在圈子之外,而更多地享受平静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稳定这样的一种圈子
在圈子里的生活,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有些时候也许你的友人会做出很奇怪的事情,如果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大可以装聋做哑,而没有必要事事深究,破坏这样简单与宁静。
从前有一个国家,时常会下恶雨,雨水会下在江里、河里、湖里、井里、城里、池里,任何人喝到它,就会狂醉七日,七日之后才会清醒过来。
当时,那个国家的国王是位非常有智慧的明君,他能在风起云涌时,就知道恶雨马上就要下了,立刻将水井盖好不让恶雨污染井水。可是全国百姓与满朝文武大臣,对恶雨之来,既无先见之明,又无防范之智,所以都未能幸免的饮用了受到恶雨污染的水,于是举国皆醉,群臣都发了狂,他们脱衣裸体,泥土涂面,言行癫狂,举止错乱,以黑为白,以恶为善,只有国王因预先防范得宜,没有饮用被恶雨污染的水,所以能够保持清醒,他象平常一样穿国王应穿的龙袍,戴国王应戴的王冠,一如往常坐在王座上,面见群臣。
上朝面君的群臣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狂了,看见国王衣冠整齐,端坐王座,反而认为国王发狂了,于是众议纷纷,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应对国王有所处治。国王见状,内心暗自害怕,唯恐群臣造反,便对群臣说:我有良药医治我的病,请你们稍候,我进去服药,很快就出来。话一说完,国王转身进入宫内,脱去所穿的衣服,以泥土涂面,打扮成和群臣一模一样,然后出来和群臣见面。群臣看见国王的模样,无不欢喜雀跃,以为国王的病治愈了,国王不再癫狂了。
七天之后,群臣都清醒过来了,看了自己的打扮穿着,都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赶紧净身洗面,穿戴整齐,上朝面君。此时国王装扮如故,仍然****泥面,斜坐王位,诸臣看了无不惊怪,并问国王说:吾王一向多智明睿,今天为什么会一反常态,打扮成这个样子呢?国王回答说:我心常定,没有变易,只因你们喝了被恶雨污染的水而心智都癫狂了,但却反过来说我不正常了,说我生病发狂了,只好打扮成你们当时的样子,以免遭到大家的排斥与迫害。其实我的内心非常清楚,一点都没有受到迷惑。
这个故事里,谁傻谁痴?没有必要去分析。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国王的聪慧与急智。在特殊的情况下,身边的人做了正常情况下不会为的事。在那个情形中,正常反倒成了不正常。所以国王把自己也弄得不正常。这是一种迎合,更是一种智慧。每个人都有犯错或失态的时候。有些时候,无须太精明太清醒,效果更好。
同样的故事还曾有过:
一个国王到另一个国家参观访问。宴会上,东主国侍者端上了洗手用的水,出使国王以为是喝的水,一口气喝完了一小盆子的水。东主国的群臣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应对。这时东主国王哈哈一笑:看来贵客是渴了,我当早些把水奉上的。我也渴了,也想喝水了。也把端到眼前的盆里的水喝完了。群臣见状,纷纷一饮而尽。
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因东主国王的智慧而消解于无形中。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局面里,如果客国王喝完水后,东主国国王与群臣都没有把水喝下,而是将之用来洗手,其场面会是怎么样的难堪?客国王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两国的友好还能维持多久?
如此处理之后,即使客国王以后知道了自己的不当行为,远离当时的情境后心里也必没有那样的尴尬与难堪,心里更会有一种感激,这种感激对两国的友好又会产生怎么样的促进?
这样的一种智慧的理解与支持当能提供最大的稳定。一般而言,中层人是社会阶层中人数最多的阶层。学会这样的一种支持,才能更好地稳定这样的一种圈子。
信任能让人在无边的黑暗里找到光明
人生的征程漫漫,总会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友人的信任或对某事的执著往往会成为坚持下去的勇气。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中的最后一股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孩子对船长的信任挽救了自己,让自己坚持到了最后得救的那一刻,同时也挽救了船长的灵魂。而下面的一个故事里的信任更是挽救了十五条人命。
一场地震袭击了某国北部。一个父亲在安顿好自己妻子后,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当时正在上课。父亲来到学校,校园已经被夷为平地了。父亲伤心欲绝。当他准备离去时想起了自己曾对儿子说过:无论什么时候,父亲都会在你身边的。于是他开始挖掘。这期间,一些家长劝他放弃,警察劝他放弃,消防队员劝他放弃。但他坚持下来了。最后他救出了自己儿子,还有十四个信任他儿子的同学。他儿子是这样对他的同学说的:我爸爸说过,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在我身边的。只要他平安,他一定会来救我的。那样你们也会得救的。
信任,是黑暗里的灯塔。也许你会说,有些信任导致了不幸的发生,但正如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也许你能够数清灯塔旁的沉船,但你永远无法数清在灯塔的光照下顺利避开暗礁的航船有多少。
在同一个圈子里,利益相关休戚与共,学会信任别人,也许你会在信任中受到一定的打击,但请你一定要相信:更多的时候,你会得到更多。
人们愿意和信任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向自己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下保证、订合同。如果从利人利己的观点出发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他人就会放心、乐意地和你交往。可以说,利人利己就是要建立一种彼此都希望对方处于良好协商环境之中的关系。所以双方不仅会彼此融洽地协商,更会从内心期待着这种交易能达成。利人利己强调只有平等互利,才能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人格的力量将促使双方相互契合,既为自己打算,也为他人考虑,进而形成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有了基础,还要进一步寻找双方共同的利益或双方互补互利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力争解决关键分歧或重新调整利益目标,最终成为合作关系。
中层人士的圈子是他们生活的中心,维持这样的圈子需要智慧。但这样的一个圈子,给友人的进出设置了壁垒。上层人士往往有更加外向型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