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想,我能,我成功:心态积极成功不是梦
3421700000018

第18章 中层人疲于奔命

不信命运,并不表示不会为命运左右。

当我们把命运定义成“人生偶然性”的代名词时,我们就要明白,命运往往会改变我们的选择。本来是“必然”的选择,最后因为所谓的“命运”而变得“不必然”起来。本来想成为学者,最后变成了商人;本来想搞研发,最后做了销售;本来打算创业,最后还是给人打工。

许多的失意,都因为对偶然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许多的悔恨,都因为无法协调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他就必然会疲于奔命,困顿不堪。

被不可能的目标压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总是疲于奔命

拿破仑说:我的词典里没有失败。这句话曾经鼓舞了无数人向着自己的理想奋力进发。但也有人错误地理解了这句话——认为只要有精神力量,就能够心想事成。所以他们总是随意地确定人生目标,甚至随意地选择阶段目标,以为只要自己想做,就能够做成。

人固然不能限定自己一生的能力范围,但他可以确定自己当前的能力范围;人不知道命运会让自己成为什么人,但可以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人。如果一味地给自己加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必然受到这些任务的压迫和伤害。

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讲的: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兔、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看看其他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了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鸭子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故事里的主角们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但在现实生活的职业选择中,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着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这种选择权,不能轻率地决定自己的前途方向。

曾经有一个中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不错,各科之间比较起来也算平衡。但在面临文理分科的时候,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学校文理科两个重点班的老师都在争取他,因为他各科成绩都很好;家长要求他读理科,因为他们迷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的好朋友认为他应该学文科,因为觉得他有作家的气质。而他自己心里,其实也早有倾向,他想学文科,因为他喜欢历史,对物理和化学颇有些厌倦,他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因为兴趣的原因偏科,尽管这与所有人的想法都有差距,但真正理解他的确实只有他自己。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理科,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让家长失望,而且他相信自己在升学后还有机会研究历史。很可惜的是,这一选择让他自己失望了——过了一个学期之后,他因为对理科越来越不感兴趣,成绩直线下降。然而木已成舟,他再想改变已经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到了高考的时候,他只考到了一个普通高校,而他的好友则成了文科状元,这让家长甚为不快,他自己则愧疚难当:一方面责怪自己太没自制力,任凭兴趣妨害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又怪自己当时没有坚持自己的选择。

后来他走进大学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住对学习的厌恶,开始纵情玩乐,潦倒不堪,竟然给自己后来的几年生活定下了灰暗的调子。直到毕业,因为成绩不突出,活动能力也差,他最终落得个一年时间都找不到工作的下场,后来的几年,几乎都在疲于奔命。可以说他人生的失败就始于中学那次轻率的选择,尽管他当时就知道最现实的做法是什么,但在迫于别人的压力,竟然选择了错误。

从这个案例可以知道,一个人不但不能对自己的心智心存侥幸,更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倾向心存侥幸,因为它也是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自己认为能够达到的目标只是看起来能够达到的,很多人在选择目标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个人能力这一重要因素,所以失败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总受他人影响,不断改变目标,必然迷失自我,没有成就

在南非的一个农场里,一只老母鸡总是丢蛋,女仆急着四下里寻找。

女仆在羊圈里转了一圈,又上磨坊边的草垛旁转了转,扒了路边的几个草窝,最后总算找回了一个温热的蛋。

女仆说:这只鸡一定是受了魔鬼的引诱!

第二天,女仆起了个大早,抓住那只老母鸡,把它放进了羊圈边的柴草筐里,又扣上了一个半破的筐。女仆说:看你还能跑到哪儿去!但是这鸡的力气大,竟然挣脱开去,有没有下蛋,谁也不知道。

过了两天,女仆在老母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那个半破的筐,被女仆扔在了兔子的窝上。农场主的儿子约翰问:不怕它又跑了?女仆说:有了这只施了咒语的魔蛋,它跑不了。

约翰很不解。但这只鸡确实没有再往外跑了。

后来,“魔蛋”要臭了。女仆再放进去的,是一只填了干牛粪的空蛋壳,也不用女仆费事,老母鸡下蛋的时候会自觉到那草筐里去。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老母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

那个假蛋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女仆因为这个蛋壳,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约翰觉得很神奇:一个空蛋壳,怎么就能拴牢一只母鸡呢?

许多年之后,约翰长大做了农场主,当他看到一些人顽固地坚守着人生中的一个目标,或者习惯地奔赴一个早已失去意义的方向。这才明白了人和鸡一样,常常自愿被一只空蛋壳欺骗,而一个资本家所要做的事,就是把这只空蛋壳伪装得更像一点,使它看上去更有魔力。

有一只小喜鹊,想找个地方筑个新巢,就在树林里飞,飞到这棵树上看看不满意,飞到那棵树上看看还是不满意。好不容易选中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来搭窝,可是去衔树枝时,又发现自己的树虽然高大,但不如同伴筑巢的树的叶子漂亮,就又放弃了,它飞来飞去,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树,只好飞回来,准备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搭窝,可是那棵树已经被别的喜鹊占领了,小喜鹊一急,竟然在地面上筑了个巢,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安全性的问题,小喜鹊在疲劳的睡眠中被蛇吞食了。

小喜鹊的悲剧在于它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丢失了自己的做事原则。

有个富商醉心戏剧,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十分僻静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场。

奇迹出现了,剧场开幕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生意更是鼎盛。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租那么多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有一点剧场的收入,岂不是吃大亏了吗?富商的妻子对丈夫抱怨:我们何不将剧场改建为商业大厦,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富商想想确实如此,就草草结束剧场,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怎料楼还没有竣工,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更可怕的是,当他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对他热情奉承,反而露出敌视的眼光。

富商终于想通了,是他的剧场为附近带来繁荣,也是繁荣改变他的价值观,更由于他的改变,又使当地失去了繁华。

人们常因成就自己而成就别人,同时也会因别人的成就而改变自己,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他曾经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