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青年走青春
3417100000136

第136章 事与愿违

翌日天还未亮,汪直就醒了。太阳缓缓升起,暖和了。吃了干粮,他领着六个贴身护卫的死士乘着小船划向宁波水师码头。近了、近了,小船靠了岸。汪直双脚踩在码头的石板上,感觉如此踏实。环顾四目,碧海蓝天,官军军容威武,顿时百感交集,差点落泪。

坚守在码头上的阮鄂一眼认出了他,笑道:“汪船主!我们打了大半辈子战,现在总算是一家人了!”

汪直敛容,摇头道:“罪过!罪过!”

约莫一炷香功夫,胡宗宪赶来了,见汪直头发谢顶,面容沧桑。他目光又扫过汪直身后的六个死士,想起了刺杀之事,调侃道:“汪船主,你差点要了本督的性命啊!”

汪直惊愕,不知如何出言以对,故而惭愧的看着他。

胡宗宪莞尔一笑,道:“玩笑话,汪船主前往别往心里去!”又道:“请!”

三人坐了轿子到了宁波府衙,胡宗宪专程设宴为汪直接风洗尘。在宁波府休憩了俩天,胡宗宪和汪直一行人立刻启程回杭州。杭州城的百姓听闻汪直招降,纷纷聚集到城门口围观,想要见识见识这个汪洋大盗的庐山真面目。三日后,胡宗宪和汪直一行人骑着高头大马进了城。聚集的百姓好奇不已,见汪直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身穿一身华丽的明服,而他身后有六个护卫,个个戴着白色面具,非常神秘。

胡宗宪热情设宴又招待了汪直,并派人带他在杭州城游玩了几日。胡宗宪又以礼相待,安置了一座大宅给她住下,又指派了仆从和轿夫供他差使,并且允他行动出入自由。安置妥当,胡宗宪写了本奏章上报朝廷,希望朝廷大赦汪直及其部署,收为朝廷所用,谋划“以倭制倭”的战略。

汪直一家住在深宅大院,好吃好喝,享受天伦之乐。闲暇之余,他会请个戏班听听昆曲,也会练练字。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朝廷没有任何音讯,他有点坐不住了。这日,备了轿直接赶往都督府。

胡宗宪与汪直见了面,寒暄一番。二人落座,看茶。

胡宗宪已然猜到了他得来意,仍装糊涂道:“汪船主,此番前来有何事啊?”

汪直脸色犹豫,注目看了看胡宗宪,沉声道:“胡总督,老夫登岸已有三个月了,朝廷的任命诏书为何迟迟未来啊!”

胡宗宪爽朗笑笑,坦言道:“汪船主不知,朝廷的诏书可是要通过层层审核才能交到圣上手中,圣上天下大事系于一身,公务繁华,或许才耽搁了时间。你且放宽心!”

“既是如此,老朽明白了!”汪直舒眉展颜,一扫心中的疑团。

“近来,浙江沿岸有徐海等部残余侵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督甚为忧心!”

“胡宗宪还真吃我这套!”汪直偷着乐,脸上却平静如常,忙道:“老夫都闲出病了!”

胡宗宪明白他的心意,挑眉道:“汪船主,朝廷可能任命你为抗倭总督,你可要为此好好准备?”

“当然!”汪直感激道,“老朽一生罪孽深重,如今能重的朝廷重用,定誓死报国,扫平东南倭乱!”

胡宗宪捋捋胡须,笑道:“汪船主一片赤诚之心,朝廷是知道的!”他抬眼望了望屋外炽热的阳光,道:“现在都晌午了,汪船主留下和本督一起吃个饭!”

汪直摆手道:“不了!”起身,又道:“老夫还有事,先走了!”

“那本督也不强留!”胡宗宪将其送至门口。

汪直忽又想到一事,求道:“胡总督!我还有数千弟兄驻扎在岑港,朝廷是否给他们补充了粮食和饷银?”

“这个你放心,本督会安排的!”

汪直叩首谢道:“有劳总督大人了!”

没过几日,京城来了消息,但不是朝廷的任命诏书,而是赵文华的密信。胡宗宪收了密使书信,急忙回了书房,掩上门。他坐在太师椅上,一丝不苟的看赵文华的密信。

“汝贞,自数月前,你上书奏请赦免汪直,并提议任命其为东南沿海抗倭总督,此事在朝中已引起轩然大波,诸如王国侦等言官激烈反对,奏请圣上,汪直是倭寇元凶,绝不可赦!望君审时度势,洁身自好,切勿授人话柄!”

胡宗宪看完密信大怒,破口大骂:“竖儒,蠢材,误国误名!”他本寄望以倭制倭,朝廷就能高枕无忧,殊不知这些庙堂之上的文官却胡乱抨击,深感痛心。他奋笔疾书又写了一封奏疏,然望望赵文华的密信,又有所顾虑,一直积压在手未曾上报。

果不其然,又过了数日,赵文华又派人送来一封密信,告知朝廷已有人指责胡宗宪收受了汪直大笔贿赂,故而力保汪直不死。胡宗宪见信气的差点晕厥过去,恢复意识,他暗道:“沉浮官场多年,确实也见过不少流言蜚语杀人无形。目下情势不利,我只能保全自己!”他不觉惊出一身冷汗,烧毁了先前自己写的奏疏,重新上奏大书特书汪直罪大恶极,应立即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