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已成了阻碍我国经济有序发展的一颗“毒瘤”。在我国市场经济交往与活动中,像假冒、作弊、逃债、虚假广告等这类频频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的经济事件,已构成了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大景观。它警示国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信用已成了维系经济正常运行和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已面临严重的社会********。关注信用、重建信用,成为摆在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话题。在社会化信用体系中,企业信用是主体,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活了,但企业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弄虚作假、不履约、欠账不还的却多了,企业失信现象严重,已成了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民利益,乃至危及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
因此,促使企业信用回归,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一、********关系市场经济生死存亡。
随处可见的伪劣产品和防不胜防的商业欺诈,不仅严重干扰着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且极大地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当诚信成为稀缺资源,不仅仅使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遭受破坏,更为严峻的是,广大公众对文明社会的美好信念也由此产生动摇。
江****同志强调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信用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它体现的是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的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与法律意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交往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需要信用,市场经济逼着人们讲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奖励讲信用,也毫不留情惩罚不讲信用。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是要求说实守信。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因此,正如不久前参加北京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部分委员说的那样:********,已经成了关乎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生死存亡问题。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当前,信用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突出的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经济交往中隐瞒真相、弄虚作假、欺骗讹诈、违背诺言、不履行合同的事例到处都是。投融资领域也不例外,投资者承诺的建设资金不按时到位或者根本就不到位,招投标中背离“公正、公平”的暗箱操作,不遵守、不履行签订的施工、供货、监理合同,上市公司造假账欺骗股东和监管机构,咨询机构提供违背实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掺水的评估报告等事件频繁发生,使投资项目不能按时、按质竣工投产,投资被大量浪费或流失,使投融资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受到损失,使我国经济建设受到极大危害。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缺乏信用,市场的交易者之间不可能互相信任,不能正常交易,必然影响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中的********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不加制止,任其发展下去,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
江****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依法严厉制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毋庸讳言,这是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规律性上、从经济伦理和法制的建设上,认识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健康发展的途径。
信用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基本原则为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假如有一方不守信用,等价交换关系就会遭到破坏。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便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错综繁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和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可见,从最初的交换到扩大了的市场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本准则的。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
历史和现实还进一步表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大家知道,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的借贷关系,而借贷则必须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金融称为信用制度。再如当代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结算等,更需要信用,没有信用便会造成恶性的欺诈,谁也不敢相信了,那它本身即会陷入衰亡。就连投机性很强的期货交易,也同样强调信用,要求诚实履行契约,最后货真价实地实现交割。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规定。
同时,信誉又是一般信用的升华。诚实守信能够在市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标志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所谓名牌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名牌产品不但其使用价值可靠,而且成为一种文化品位的标识。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往往长盛不衰、获利丰厚。
从一般意义上说,信誉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果实,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从特殊意义上说,信誉又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甚至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广泛倡导信用精神的基础上培植和维护信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正在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作中,既要遵守发达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应当更加注重信用、信誉,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践踏道德,那就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旨。信用与反信用的矛盾和制衡机制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从有交换关系之日始,就一直存在遵守信用和破坏信用的矛盾斗争。在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遵守信用准则的同时,总有少数利欲熏心的人,在市场上从事种种欺诈勾当,谋取不义之财,而且其手段愈来愈巧妙,甚至利用高科技造假行骗。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破坏信用的行为更为突出。然而,正常的市场秩序恰恰是在信用和反信用的斗争中逐步完善起来的。欧美国家大约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市场秩序才逐渐趋于完善。今天,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广大农村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完成由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城乡一些人的小商品生产意识还相当强,不懂得信用准则对自己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只顾眼前,不计未来,只图私利,不顾社会,抱着欺诈取利的侥幸心理,不惜破坏市场秩序,追逐非法暴利。一时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事实上,有的地方靠假货虽曾发财于一时,但最终只会使当地经济受损。事实反复证明,那些见利忘义、破坏信用的不法分子,最终必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连同其保护者也逃脱不了应有的惩罚。
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育成熟的历史进程中,信用必然经过逐步削弱、克服反信用的破坏干扰,不断开辟正常运行的道路,最终确立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从深层分析,这是由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会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客观上的市场制衡机制,促成优胜劣汰。它首先表现为广大消费者的识别力和选购力的不断提高。一人受害,万人为戒,他们最有效的抵制办法就是拒购,并且会形成一种舆论,使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再者,恪守信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联合起来,为进行正当竞争而严厉反击信用的破坏者,使其无立足之地。
恩格斯说得好:“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当然,全靠“无形的手”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建筑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这一进程。这就是法律的治理和道德的规范。这种制约机制是信用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动力所在,是强化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的途径。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规范市场,建立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为信用经济开辟途径。首先,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的原理,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澄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模糊观念--似乎守信用不过是市场经济外生的东西,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能“发展生产力”。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的小生产者的意识。这种意识实际上只能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破坏因素,甚至导致事业的衰败。为了利润,必须首先信守道德,这是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所昭示的一条真理。因此,要自觉认识和遵循市场信用的制衡规律,把信用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生要素和力量,并运用它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把信用意识变为一种法制的力量。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除了需要以教育手段普遍确立这一理念,还需要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来保证。所以,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必然是法制经济。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类经济主体都要守法经营,规范契约关系,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同上述种种破坏信用的违法乃至犯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看到,信用同反信用的斗争是长期的,必须常抓不懈。
再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还必须认真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现在,不少地方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意识,把地方一时的利益看得高于国家、社会和全民的根本利益。他们为创造“政绩”,置法制于不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还美其名曰“发展生产力”。更有甚者,有的竟同不法之徒和恶势力进行权钱交易,内外勾结,充当保护伞。这样下去,不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还会使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变质。因此,必须认真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并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同时尽快深化财政体制和干部体制改革,为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扫除障碍。
总之,信用制度的日臻完善,信用道德的真正确立,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为促进这种良性发展而努力。
信用缺失后患无穷。
企业信用状况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企业无法正常地使用信用工具,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信用观念薄弱导致的账款拖欠和欺诈行为,也致使不少企业陷入危机。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一度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中国文明古国,重诺守信是优良的传统,正是有“童叟无欺”、“无信不立”的经营理念,我国许多老字号才能成为金字招牌。但是现在看来,许多企业的信用意识依然非常淡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合同如同一纸空文、经理人缺乏诚信、各种经济欺诈层出不穷,以及普遍存在的三角债、多角债现象等等,其严重程度触目惊心。有调查显示,失信仅次于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1.信用缺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隐患。
参与国际竞争多年的联想集团有诸多心得可供国人借鉴。联想前总裁柳传志说,诚信的观念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他讲述了自己的体会:“较早的时候,我向银行贷款100万,以后一直是按期还款,从来没有晚过一天。但有时,按期还款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一次,为按期还款我损失了100万,这在1990年前后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原来当时因为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突然变化,进出口商不肯按当时的比价履行合同。“他不给我转出来钱,我就没法还香港银行的钱,与进出口商就僵起来了。后来我就宁可他不守信用,也要保住我的信用,想方设法按期还了钱。这件事以后,我在中国银行总行所做的贷款,就完全是享受信誉贷款了。”
现在,对于联想集团而言贷款已不是难事,所有银行都特别积极为其服务,这让同在中关村的许多企业羡慕不已。
著名的中关村一心以建设“中国硅谷”为目标,“目前中关村与硅谷的最大差距之一便是信用问题”。“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课题”研究专家林钧跃说:“信用意识淡薄、信用服务载体不发达、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等,使企业无法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或商业信用扩大交易,严重制约了中关村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普遍的相互拖欠现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说:“真是一地鸡毛!”最近有一个调查显示,在100家上市公司里,只有10家公司把诚信划归在受人尊敬的原因里,诚信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稀缺品。难怪有人惊呼,********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重大隐患。
2.信用缺失:企业无效成本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