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3413900000001

第1章 阵痛--中国企业染上失信瘟疫(1)

随着多哈一槌,中国成了WTO的一员。在中国企业为之欢庆的时候,一种危机伴随着机遇也一同到来,这便是********。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信用,是入世的第一通行证。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融为一体,我国企业在自己的国土上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时候,国际商务的游戏规则已变成我们共同的规则。与国际经济接轨,就要按国际惯例办事,不守规则的企业终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然而,近年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我国的企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欺诈现象相当严重,拖贷逃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上市公司及注册会计师虚报假账层出不穷。这些丑陋的失信行为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诋毁了企业的声誉,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已是市场经济一大痛处。

一、黑心商家诚信丧失,引发食品信任危机。

当西方人还在为“疯牛病”而恐惧的时候,国内也不时揪出加工有毒大米、毒死人的瘦肉精、福尔马林浸泡鱼虾等“黑心”厂商,似乎可以入口的东西都被不法分子掺了假。当国内消费焦点开始转向商品起码的安全性能时,我们不得不为食品消费领域的人身安全而担心。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农民买了麦种,辛辛苦苦地耕种了一年,结果却颗粒无收,原来是不幸买了假种子。农民悲愤欲绝,遂饮农药自尽,不料喝的却是假农药,竟安然无恙。倍感幸运的家人于是买酒庆贺,全家不幸命归黄泉,原来买的酒竟然也是假的。玩笑终归是玩笑,但笑完之后,心中却难免有一丝悲凉:一向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最高准则的中国人,却使市场经济信用跌落到如此地步!

你清晨起床后喝牛奶,你会问牛奶里是不是掺了水;你走进自由市场,小商贩用狐疑的眼光审视着你递过去的大钞,而你却怀疑那些碧绿的蔬菜是否含有致命的残留农药、那些红亮的肉是否注水;当别人送你一瓶好酒时,你却怀疑这是一瓶假酒。假大米、假食用油、假月饼、假酱油……当整个社会的诚信概念变得模糊,置身其中的人们上至商界巨子下至平民百姓,谁也不会对食品产生安全感,从而引发一场对食品的信任危机。

毒大米--始发信任危机。

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知名度”很高,但毕竟发生在国外,离我们较远。而“毒大米”的曝光倒是真让人心惊胆寒。

2000年的12月中旬,四十多吨毒米在广东几个档口被查获。它们白白胖胖,晶晶亮亮。制造这批毒米的案犯在河南新乡原阳市场被迅速抓获,他们掺入矿物油替大米“美容”,结果让新乡原阳就此蒙羞。

“毒大米”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市的个别摊点都宣布发现“毒大米”踪影。据《羊城晚报》2001年8月17日报道,7月底,广东卫生部门突然接到消费者举报,在广州天平架的“真实惠”货仓商场正在出售一种劣质的东北珍珠大米,这种大米外壳看起来浑圆透亮,但抓起来闻一下却有股异味。有人吃后出现头晕、呕吐现象。

7月28日,根据新闻记者暗访提供的线索,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对广州天平架牛利岗“真实惠”货仓商场出售的大米进行了监督检查,发现其销售的部分大米黄曲霉毒素B(1下标)超标。7月29日,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广州市和白云区卫生、公安、粮食等部门对白云区江夏生活小区的“永康精米厂”、“港兴精米厂”、“泰京米业”等3家大米生产加工窝点进行突击检查,当场查封劣质大米三百多吨。

执法人员检查发现,“永康精米厂”等3家大米生产加工点,现场堆放的发毒变质的“原料米”被加工成四十多种假冒的优质品牌大米,经检验黄曲霉毒素B(1下标)超标。

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卫生厅于7月31日下发了《关于追查劣质大米的紧急通知》。由广东省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在白云区陆续追回劣质大米约40吨,对查出的劣质大米进行了封存。公安机关对三家违法企业负责人实施了刑事拘留。

为进一步追查劣质大米的来源,广东省卫生监督所于8月1日对广州铁路南站货仓内储存的大米开展了监督检查。抽检了17份大米,经检测,其中15份大米黄曲霉毒素B(1下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份铅超标。广东省卫生厅已采取了临时控制措施,对黄曲霉毒素B(1下标)超标的大米予以暂时封存。这批大米的数量约900吨,主要来自山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这次事件,使得“毒大米”再次臭名远扬,并掀起全国各地追查“毒大米”的行动。卫生部、国家质监总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通缉“毒大米”。

除了广东“毒米”事件外,山东也曾发生“绿米”事件,河南也发生过“毒米”事件。其实“毒米”事件在广州出现已非首次,2000年年底,从河南市场流入广东的掺有“矿物油”的“毒米”,以及2001年年初发生的“绿米”事件,已震惊全国。但这次“毒米”数量之多、对人危害之大却是前所未有的。与以前广东查处的掺有矿物油的米相比,这次查处“毒米”353.6万吨,而且是强致癌的********严重超标,是食品打假中的一种新动向。

新华网2001年10月16日报道了北京米贩子陈米新磨糊弄人的“造假内幕”。记者假扮购买粮食的商人,在北京几家规模较大的粮油批发市场暗访,意外地从米贩子口中了解到一些不法粮贩的“造假内幕”。

记者在北京西部一个粮食批发市场进行了暗访。一位粮贩以为来了大买主,热情地把记者拉到他的摊位前,并自称是粮油公司总代理,有多种牌子的大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者逐步赢得了米贩子信任。说起担心买到有毒或劣质大米。米贩子为显示与众不同,主动打开话匣子,讲起了粮贩子的造假内幕:

内幕一:次米充作好米卖。

“天津小站米、盘锦大米等全国知名大米的产量较少,我们就从河北和东北购进普通米当作名牌大米卖,主要卖给单位来采购的。这些给公家买米的人没有责任心,有的还比较贪,只要给点好处,就是明知道卖给他的不是好米,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个体饭店和个人来买的,我们一般都把好米拿出来,你不卖好的给他,人家下次就不来了。”

内幕二:陈米新磨糊弄顾客。

“东北大米口感好、价格适中,合北方人的口味,所以北京人喜欢吃。可东北大米每年10月以后才上市,经常供不应求。我们就把上一年的陈稻子留起来,到下年新米上市时到加工厂加工,磨出来的米看起来和新米一样,糊弄了不少人。”

内幕三:专打绿色食品主意。

“北京人对粮食很挑剔,一般大米他们看不上眼,许多人来这儿就找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没有标志的再便宜也不买。广东等地发现有毒大米后,人们对大米要求更高了。没办法,就只好打绿色食品的主意,从南方买来大批印有绿色标志的包装袋,把普通大米装进去,当作绿色食品卖。为了能以假乱真,有时也进一批真正的绿色大米,和其他大米混在一起卖。”

这个米贩子还告诉记者,他知道有些米贩子造假更猖獗,有的人为使自己的大米色泽好,油性大,用工业用油和有毒色素拌在大米中。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替“毒大米”样本体检时发现,所抽检样本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均严重超标。而国际癌症研究所早将黄曲霉毒素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毒大米”真正动摇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从“毒大米”开始,食品危机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不可谓不严,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毒大米”还是在各地不断出现。仅仅谋财,倒也罢了;进而害命,真是坏到家了。

黑心月饼--道出业内秘密。

2001年中秋前,中国食品界爆出最大丑闻:南京市名声卓著的“冠生园”用一年前发霉馅,制作2001年的月饼。一时间,举国哗然,虽然中秋将至,全国上下却对月饼及生产月饼的厂家产生了空前的恐慌和不信任。整个事件的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了“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报道。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我们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接触、了解这件事的,”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采访“南京‘冠生园’旧月饼再利用”事件的记者说,“当时,一个朋友跟我们愤愤不平地说起这件事,于是我们就前往南京暗访。”

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有件事给央视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南京我还采访了为‘冠生园’存放月饼的冷库,在他们的登记卡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冷藏物品的名称、时间。而且冷库的工人都表示,自己不会去买‘冠生园’的月饼,可就是没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淡漠令人难过。”据央视记者透露,他们将继续关注事件的发展并做出后续报道。

南京著名的食品企业冠生园食品厂,沿街的一幢厂房里有整整一层的窗户被蒙得严严实实,记者的调查就从这幢厂房开始。

2000年中秋节过后,冠生园食品厂没有卖完的月饼被陆续从各地回收来,运进了蒙着窗纸的车间。据知情人透露。被回收的月饼主要有豆沙、凤梨和莲蓉三大类。它们首先要被工人去皮取馅,这是加工这些回收月饼的第一道工序;一些人负责剥去月饼的塑料外包装,另外一些人用小铲刮掉月饼皮剥出里边的馅料,被剥出来的月饼馅接着被送到半成品车间,经过重新搅拌炒制,它们由一个个独立的月饼馅融成了一个整体;当这一切都完成了以后,近百箱熬好的豆沙馅被入库冷藏。记者偷拍了这个场景的全过程,拍摄时间是2000年10月24日。

2001年7月2日,距中秋节还有整整3个月,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正式开工赶制新月饼了。记者发现,冷库的门被打开了,那些保存了近一年的馅料被悄悄地派上了用场。

7月3日上午,4箱莲蓉馅被从冷库直接拖进了生产车间。7月23日下午,20箱凤梨馅被从冷库中拖出。在以后的几天里,记者又拍到了月饼馅出库并投入生产的镜头。

据保守估计,总共有几十吨的陈年月饼馅被冷藏在这个冷库里。有时拖出来的月饼馅料因为冻得太硬无法直接使用,就会被放在隔壁的一间小屋子里存放一夜以便化冻回软,然后再用。记者拍摄到两个人用手在馅料里搅拌以试馅料的软硬。在这些馅料中,有不少已经发霉变质,有些甚至已经长满了霉菌。其中一箱馅料上居然还摆放着一张说明标签,标明它的生产日期是2000年9月9日。

2001年7月18日,记者偷拍到一些桶装的豆沙馅被送进了半成品车间接受二次回炉。之后,这些馅料都被送上生产线用来加工新月饼。据知情人介绍,在这样的车间里,月饼以大约每天9万只的生产量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如今,它们已经奔走在了销往各地的路上。

据知情人介绍,南京“冠生园”是从1993年开始回收卖不完的月饼,来年再用的。对此,“冠生园”的经理有他自己的一番解释。他道出了一句让全国人民震惊、在行业内却不是秘密的话:全国的月饼生产企业差不多都是这样做的。陈馅做新馅是普遍现象。

记者曾在去年8月与总经理吴震中就关于回收月饼交流过。

吴:全国范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月饼是季节性很强的产品,每个厂家都想抢月饼市场。这个市场很难估量,没有一个厂家做几个卖几个,都用陈馅做新馅。

记者:您觉得合不合法,合不合情?

吴:我本身也不是做食品的,但这几年我对食品慢慢了解了,去年我曾拿着这个题目,跟卫生防疫站的人讨论过这件事情。政府在卫生防疫法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但从消费者意识来讲,厂家不能公开地这样讲。

记者:那实际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只是对厂家有效,对百姓来说只是看看而已?

吴:日期在整个食品行业中有一个模糊的空间。

消费者为这个迟到的谜底恍然大悟。而被迫说了真话的南京“冠生园”老板则成为众矢之的。最委屈的要算南京“冠生园”的老板了。没有人说他好。消费者骂他黑心,同行骂他叛徒。他揭了市场上最大的一个黑幕,应该算是有功的。其实只要动脑子想想,卖不掉的月饼哪里去了?真如宣传的那样,都成了猪饲料了?不可能的。怎么舍得呢?就算这个行业内的人共同努力,把这个秘密保守到现在,也不容易了。

面对金钱,心态浮躁,商家诚信丧失。“问题食品”是个怪圈,圈到最后,全是输家。

泔水油--是怎样炼成的?

2001年7月27日,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称“由于在部分橄榄渣滓油中发现致癌物质苯并芘,中国有关部门今天宣布,暂停从西班牙进口这种产品,并收回市场上用橄榄渣滓油加工的食品”。

一时间,一“油”激起千层浪,相当时髦的橄榄油的命运就此蒙上阴影。毕竟吃得起进口油的时髦人士有限。在我们的食品中也有“泔水油”的说法,这些油是怎样生产的呢?一些城市新闻工作者冒着风险,在不同城市的偏僻角落都发现了“泔水油”、“阴沟油”的加工点。用那些泔水桶里的东西加工回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约精神呢?

据现场采访过“泔水油”炼制过程的记者说,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时的感受,就是“恶心”。硕大的搅拌锅里,什么都有,泔水渣滓不用说了,还有卫生纸。而这样的油到哪里去了?想到这个问题就让人作呕。总之,街头那些行迹可疑的早点铺、大排档,是这些“泔水油”最有可能的去处。试问,你还敢去那里进食吗?

农药蔬菜--成为关注焦点。

2001年9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当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其中蔬菜农药残留量的抽查结果最为引人关注。质检总局这次共抽查了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发现有47.5%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也就是说,在我国有将近一半的蔬菜都是按国家规定属不能食用的“农药蔬菜”。

对于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个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正会同环保和农业等部门在一起制定措施,以解决蔬菜农药残留问题。

油瓜子--穿矿物油外衣。

2001年年初,金华市卫生防疫站从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得到证实:该站前一天送检的西瓜子是掺了矿物油的“毒瓜子”。这些“毒瓜子”一改暗淡无光和稍带潮湿的常态,显得异常干燥和光亮,非常惹人喜爱。这批看上去又黑又亮的“毒瓜子”,是金华市卫生防疫站根据群众举报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的,用肉眼较难分辨。接着,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经过媒体报道,瓜子市场销量大减。受到伤害的瓜子厂商反而提出“矿物油”瓜子并非“毒瓜子”。虽然没有最终的意见公布,但瓜子的噩梦显然没有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