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超值金版)
3400700000038

第38章 说话细节篇(2)

玩笑话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的,要学会开好玩笑,一是要注意场合,二是要注意对象,三是要选择内容,四是要掂量轻重。

谈别人感兴趣的事,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

有许多人,他们之所以被人认为谈话拙笨,就是因为他们只注意谈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许别人都感觉非常讨厌。如果你去引导别人开始谈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关于他的成就、他擅长的运动等,如果对方是一位已有孩子的母亲,不妨和她谈谈她的孩子,这就会使人家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即使你的话不多,你的谈话也将被人认为是成功的。

小李是位作者,他曾经与某出版社的主编多次进行出书条件的交涉,虽然试着想找出双方都能满意的条件,但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大概在交涉了七八次后的某一天,由于长时间的商谈,双方都感到疲倦,于是换了场所,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

主编是一个爱好打保龄球的人,而小李也喜欢这个运动,所以坐下来时,小李先开口说道:“上个礼拜天,我到保龄球馆打球,可是手风很不顺,没什么战绩。”

话一说完,他便观察对方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主编兴致勃勃地问:“怎么?你也喜欢打保龄球吗?”

“我虽然不擅长,却很热爱这种休闲活动,常常去打。”

“哈哈!其实我也蛮喜欢这玩意儿,几天不摸球就手痒痒。”

“战绩如何?”

“最高分是258。”

“啊!这已达到专业水准了。”

一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主编情绪就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与小李约定下次一同去打球,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这个约定和出版的条件无关,完全是两码事。”但几天后,双方便签订了合同,而且大致是按照小李所希望的条件订立的。

人们对于自己的小事,比任何重大的事都要关心。他对于自己刮脸的刀片钝了不能刮胡须的事,比在某处飞机失事的事件还要关心。他自己的脚趾肿痛,比南美洲发生的大地震更重要。他听你谈他的得意事件,比听你谈历史上的一切伟大人物的事迹更为高兴。

如果你想别人对你产生兴趣,那就请记住与人沟通的秘诀: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恰当的措辞拉近彼此的距离

与人谈话时若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用什么样的词语很重要。实际上,针对不同的人挑选不同的词汇,是一个很重要的谈话技巧。恰当地使用词汇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重复对方的词汇

在谈话时,对方刚刚说的某个术语、俚语或是口头语,你可以马上把它用在自己说的话里面,这会让对方感到很亲切。尤其是对于一些术语或是俚语,使用对方所说的词能够表现出对对方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如果对方说:“我喜欢这个LOGO!”你听了以后可以说:“哦,这个LOGO确实非常有创意。”这时候你和对方使用了同一词汇——LOGO。如果你说:“这个标志确实很好看。”那么你的话虽然对方也能够理解,但是就不如用LOGO让对方听起来顺耳。实际上,对于有多种表述或名称的同一事物,你应当留意对方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尽量和对方用同一种词语表达,这会大大增加你谈话的效率和你的亲和力。

2.识别对方的感官用词

你要把握好不同感官偏好的人对于不同的词汇也有偏好。不同类型的人所习惯使用的感官用词是不同的,对于他的偏好你要在倾听对方说话时多多留意,当你发现对方的感官偏好时,就可以在你说话的措辞上尽量使用对方所习惯用的那些词汇类型。

例如,对方的话中经常出现“看上去”“观点”等词汇,你可以凭借这些词汇确定对方倾向于视觉型,那么你就可以在以后的谈话中多使用视觉型的词汇,不仅是“看上去”“观点”,还可以用其他的视觉型词汇,例如,“观察”“反映”,等等。

感官用词一般是比较隐蔽的,需要你非常敏锐地去发现,同时如果你能使用和对方同类型的感官用词,对对方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隐蔽的,对方听你说话会觉得非常顺耳,却说不出为什么。

3.模仿对方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俗称口头禅,是一个人习惯性使用的词汇。例如,有些人喜欢说“无所谓”,或者“太棒了”“太背了”“很酷”“没意思”,等等。口头禅有一些是时尚的流行语,也有一些是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习惯用语,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就可以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主动使用它,甚至你可以使用得比对方还要频繁。这种亲切和亲密的感觉会令对方很惊喜,因为你和对方的习惯用语一样,对方会认为你们俩的观念、性格、生活都比较相近。

4.避免使用否定和绝对的词汇

有一些词汇在谈话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例如:“可是”“就是”“但是”,这些表示转折意义的词语。当你要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尽量不要说它们,因为这些词意味着对对方观点的否定。

在与求异型的人谈话时,要尽量避免说一些表示绝对意义的词,如“一定”“肯定”“百分之百”“绝对”,等等。因为求异型的人喜欢挑毛病,如果你说的话过于绝对,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或是口头上表示质疑。为了不引起对方的反感,避免争执,你要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话,说话时可以尽量使用比较中性的词语,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词语的选择同样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对于对方话语中的语言细节要多加留意。

5.说话要简洁

有些人叙述一件事情,为了卖弄才华,极力地修饰他们的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学西方语言独有的倒装句法,或穿插些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使别人往往摸不清他在说些什么。

有些人在说话时,东拉西扯,缺少组织和系统,也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如果你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在说话时记住要说得简洁扼要就行了。在话未说出口时,先打好一个腹稿,然后再按照秩序一一说出来。

具有影响力的幽默大师林语堂曾戏称:演讲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不仅演讲如此,说话也是一样,简洁的话语常能让人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冗长而又索然无味的说话,不但无趣,还会让人觉得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啰啰唆唆,使听者昏昏欲睡。

6.语句不要重叠使用

有些人会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个或最多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说“好好好好……”,或是说“再见再见”。其实你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用重叠句子的时候,除非是要特别引人注意,或加强力量时才用得着

7.同样的名词不可用得太多

有一个人解释月球上不可能有生物存在这个问题时,在几分钟内,把“从科学上的观点来说”一语运用了二三十次,无论什么新奇可喜的名词,多用便会失去它动人的价值。王尔德说:“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是最聪明的人,第二次再用的人便是愚蠢了。”人谁不好新鲜,我们虽不必拘泥王尔德所说的那样,每说一事,就要创造一个新名词,但把一个名词在同一时期中重复使用,是会使人厌倦的。

注意说话的细节,会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赢得他人的好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

说得多,不如说得巧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是避免不了的,同时说话的双方彼此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实话实说。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因此,实话是要说的,却应该巧说。那么该如何才能巧妙地去表达呢?如何才能说得既让人听了顺耳,又欣然接受呢?在这里介绍几点,仅供参考:

1.由此及彼肚里明

两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样可能会避免一些麻烦。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啊。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用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伤了和气,而且又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在是高!

2.抓心理达目的

这就是要抓住人的心理,运用激将的方法,进而达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一位穿着华贵的妇女走进时装店,对一套时装很感兴趣,但又觉得价格昂贵,犹豫不决。这时一位营业员走过来对她说,某某女部长刚才也看好了这套时装,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件时装有点贵,刚刚离开,于是这位夫人当即买下了这套时装。

这位营业员能让这位夫人买下时装,是因为她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位夫人“自己所见与部长略同”和“部长嫌贵没买,她要与部长攀比”的心理,用激将的方法进而巧妙地达到了让夫人买下时装的目的。

3.藏而不露巧表达

运用多义词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因为林肯早就了解到该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朋友一惊道:“什么!那你也未免太严厉了,‘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四十岁就应该对他脸上那副‘长相’负责了。”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

很显然,这里林肯所说的“长相”和他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歧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自嘲是一种最高明的幽默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尴尬的局面,这时不要惊慌也不要逃避,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缓解尴尬的气氛,那就是:自我调侃。

有一次,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说起话来没什么顾忌。一位男同学就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到大酒店吃一顿啊?”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有点不安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这玩笑就显得有点过火。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这位男同学不要说了,但是他不明就里,还要自顾自地说下去,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好把实情告诉他。得知真相后,那位男同学觉得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自我调侃有时候也是一种超脱,说话办事的时,对方可能是一个很尖刻的人,这时如果你与他针锋相对就会把气氛搞得很紧张,不利于事情的进一步开展,而如果你把对方的攻击变成巧妙的自嘲,就会使对方感觉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接下来就会收敛很多。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显然,这不是真心地向对方征求意见。杜鲁门讨厌抽烟的人,但他心里很明白,在面前的这个人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自己粗鲁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