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太阳,我的心
3400200000021

第21章 保有觉知,我们就是“佛陀”

有位政治学教授问我,静坐时心里想些什么。我告诉他:“什么都没想。”我说,我只是专注于当下和眼前发生的事。

他看起来不太相信,但这是事实,当我静坐时,几乎完全没有运用推理思维能力(也就是分别意识)。我不会试图分析事情或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数学难题或谜语。即使是我在参公案?时,也只是让它在那里,全心关注着它,而不急于去解释或诠释。因为我了解“公案”并非一道待解的谜题。

在觉知的意义上,“参”并不意味着分析,而只是持续不断地“觉察”。思考需要耗费许多能量,这些活动会令我们疲惫,但若是安住于觉醒或觉察的活动中,情况就截然不同。

我们往往以为禅修需要“大脑”不断地运作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禅修者并非思考者,禅修者并不从事心智活动。相反,禅修代表心灵处于歇息状态。

从我们谈话开始,我就未曾要求朋友运用“大脑灰质”,只是邀请他与我一起去“观”、去“体认”。我们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办到,但不是通过分析。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不做任何思辨或诠释。全神贯注意味着除了专注力别无其他,这是一种能将你从睡梦中唤醒的载体。

假如你对自己的生气、感受、思考或行住坐卧等,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就等于陷入了昏睡。加缪?在他著名的小说《局外人》里,曾把他的叛逆主角描写成“行尸走肉般”的男人。这就像活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缺乏觉知的光明。但是当心中的觉知之光点亮,你的生命就从睡眠中跃入觉醒。

在梵文里,“buddh”这个动词代表“醒过来”,而一个觉者就称为佛陀(buddha)。佛陀就是一个“永远”处于觉醒状态的人。我们有时能够保有这份觉知,所以,我们“偶尔”是佛陀。

觉知(英文为awareness,巴利文为sati,梵文为smrti),意思就是“觉察”、“忆念”或“明了”,但我们必须在“正处于觉察……的过程”或“正处于忆念……的过程”这层“当下进行”的意义中来使用这个词。我们或许认为,觉知就是认知或全心全意,但它的意义并非仅止于此。觉知还包含专注(定,三摩地)和理解(慧,般若?)。

定与慧的结合,既决定了觉知的强度,也是觉知的结果。每当觉知之光点燃,定(心一境性)和慧(明见)就会自然呈现。专注和理解通常用于表示觉知的结果或效用,如果要表达的是前因,可以用“止”和“观”这两个词。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止”和“观”,就能达到“明见”。但是,什么东西必须止住呢?也就是忘失、散乱和烦恼等失念和不觉照的状态必须停止。“止”并不是压抑,而是把失念转化为忆念,把缺乏觉照转化为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