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是每一个人的信誉之本,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没有人会相信你,就不会有朋友。得不到大家的信任,人们也不会尊敬你,所以做人一定要诚实,做个守信誉的人。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守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做到诚实,首先是决不能说谎。用谎话欺骗家长、老师以及同学,是丧失道德的行为,是人品低下的表现。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谎言之中,时时害怕被人揭穿,终日提心吊胆,这样活得很没意思!要作诚实的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
(2)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奸商”行为,要勇于改正。做错事,不嫁祸于人,不文过饰非。从办实事、办真事做起,做诚实的人。
(3)言而有信,要说话算数。只要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所以不要轻易许诺,哪怕遭大罪、吃大亏,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让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只有信守承诺、言行一致,才能立足于社会;只有信守承诺、言行一致,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信守承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吧,让我们共同培育起信守承诺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做人应有的一种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是世间最美丽的花儿,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心底,但却时时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三国时期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小事情不可轻视,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时至今日,这句话对青少年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错误,有时候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彻底腐蚀掉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走向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深潭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有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一身坏习气:迟到、相互打骂、旷课、泡网吧等,有的还结交一些社会地痞流氓,向同学敲诈要钱,甚至还会去小偷小摸。还有的学生因为与同学有些矛盾,就纠集一帮人打群架。同学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区区小事,如果我们不防微杜渐,加以改正.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很容易发展成违法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学生现在的一些行为如执刀行劫、盗窃家属区空调铜管等已经到了违法的地步,只是因为年龄尚小,没有追究刑事责任而已,一旦继续我行我素,必将受到严厉制裁,毁了大好前程,那时再痛心疾首就悔之晚矣。
罗马尼亚政府在1971年把一对珍贵的棕熊作为回赠礼物送给了我国,如今中国有了好多种棕熊的子孙。众所周知,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但是,有人为了验证熊的嗅觉,为了验证“笨狗熊” 的说法能否真的成立,他们竞然用火碱、浓硫酸毫无人性地去残害它们。结果有的棕熊的前脚掌被烧得血肉模糊,有的棕熊的舌头已经被烧成了重伤。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事件的罪魁祸首,他就是清华大学年仅21岁就已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刘海洋。
有些生活平凡的人,他们却有着一颗善良高尚的心;有些头上有着无数荣誉光环的人,竟然会做出如此缺乏公德的事情。这件事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了不再次发生类似的惨剧,我们应该从日常行为中做起,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无限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至高纯洁的心灵。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由小事不断地累积而来的。轻视一滴水就没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没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没有高楼大厦;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善事,就很难做出伟大的事情。某些事情我们熟视无睹,认为是司空见惯,可是只要耐心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事里有着太多与文明不合拍的东西。文明,就差这一点点。
千百年来,古人有很多“做小事”的名言警句:积善成德、集。腋成裘、垒土成山、纳川成海、聚沙成塔等等。我们做小事就要从点滴做起。做一件好事对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辈子好事。小小的善举,一次关灯,一句善语,一次让座,一个微笑,举手之劳,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却都是对公共利益的贡献,都能换来谅解、和睦以及友谊。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事,美好的生活将在大家的点点滴滴中创造起来,在持之以恒中延伸。
青少年朋友们,请留意你的每一个行动,因为行动会变为习惯,请留意你的每一个习惯,因为习惯能变成性格,请留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小与大其实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一定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一定是善,再小的恶也一定是恶。善是一种不断的循环,恶也是一种不断的循环,让我们始终牢一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别人的成果同样值得尊重
人们总是喜欢别人为自己获得成功鼓手称赞、欢欣喝彩,认为那是一种无尽的享受。可是否有人想过,当别人获得成功,为他们的成绩喝彩时,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所以,让我们真心地尊重别人的付出和劳动成果,只要真正地、用真心去对待别人了,别人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福尔顿发明了蒸汽船要在河水中试行,前来观看的人流似潮。其中就有几个人冷嘲热讽地说:“这条船根本就不会动起来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在蒸汽船开动起来以后,河岸边观看的人都欢呼雀跃,纷纷向福尔顿庆贺!
这时,刚才那几个冷嘲热讽的人只好闭住了嘴。不过,他们又讽刺道: “这条船肯定不能停下来了”。结果,话还未说完,这奈船在福尔顿的操纵下立即就停了下来。那几个嘲讽别人的人只好哑口无言,面红耳赤了。
世上就是有些人总是希望看到别人失败,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好落井下石。我们这个文明礼仪的社会,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越不好。当看到别人百般艰辛换得了成功,我们要为之动容、为之欢喜、为之喝彩,学会赞美别人的付出是一种人格的修养。
尊重别人的付出成果,其实是一种美的享受,那是一种发自于情感最深处的赞美。它不仅穿梭于你的眼眸耳孑L,更是源涌于你心灵之巅。当我们在赞赏别人的时候,内心会被成功所鼓励,眼睛会因欢乐而充实,从此我们不会躲藏在“孤芳自赏”的罅隙中,而是用一种豁达的心面对朋友们的成功。
尊重别人的付出成果,也是一种智慧。为别人喝彩,欣赏他人,这其实也是在欣赏自己,为自己喝彩,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当为他人喝彩时,其实是正在欣赏着他人,欢乐着他人的欢乐,感受着他人的感受。而此时,通过与别人的对比来不断地完善着自我,通过智慧不断提升着自我,在欣赏别人成功的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感到自己的心如海般宽广,天般辽阔。
尊重别人的付出成果,更是一种美德。对别人的成功予以赞美,不但不会失掉自尊,相反却能够收获沉甸甸的友谊。伯牙天籁般的绝音因为有了子期的欣赏,才成为高山流水的圣音,两人的友谊至今还为千古传诵。为他人喝彩,欣赏他人,未必就说明自己是弱者,恰恰相反,自己会因此成为友谊的大赢家,不但不会丢掉面子,反而自身得到升华。
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要记住: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成功,要懂得分享自己的成功。尊重别人的付出成果是享受、是智慧、是美德。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为他人喝彩就是为自己喝彩,为今日所拥有的友谊与信赖而欢乐,这是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善良≠怯弱
如今,太多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已经出现了被现代社会所异化的现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错误思想导致很多的家长对“善良教育”开始心存质疑,再加上青少年又受到一些低劣文艺作品的毒害和影响,发生了多起骇人听闻的青少年恶性凶残事件,青少年犯罪已经越来越严重,因此对青少年的“善良教育”要敲响警钟。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 “善良的情感的修养是人道精神的中心。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加以培养,那么这些情感永远也培养不起来,因为,这些真正人性的情感,是在认识最早和最重要的原理的同时,在体验和感受故乡语言最精彩的色彩的同时,在人的心灵中逐渐成熟的。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的情感教育的学校。”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人能反思历史,正视历史,为了预防德国重蹈历史的覆辙,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其实,在善良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德国人要如此,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向德国人那样对人们进行善良教育,教育每一个人每一名学生都要有善良的品行。因为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中是最需要的。
善良作为人的一种本色的意识和行为,它是青少年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不可缺失的要素。教人向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也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并发扬光大的中华传统美德。西方人同样也推崇善良这种高贵品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善良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所以,善良是一种平和、唯美、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的人认为善良就是懦弱,其实不然。懦弱不是善良的代名词,更不是善良的专利。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用他的智慧帮助了无数的人,应该说他是善良的典型代表。他正义、智慧、刚强,却没有丝毫的懦弱。善良不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更不是对坏人坏事一味宽容、放纵甚至无原则的迁就。善良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平和的胸怀。拥有善良的人,能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他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善良的人是对己负责、不行恶事;善良的人是对人负责、敢于担当;善良的人劝人向善。善良的核心是充满正义,善良的人面对淫威更显坚强。
善良的品质的培养是需要正确引导的,唯有通过后天潜移默化的教育,青少年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才能在心里生根发芽,才能形成善良的性格品质。学会忍耐、学会负责、学会服从、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本身就是善良品质的一种体现。对于善良教育的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在孩子面前巩固他们已经形成的善良意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塑造善良的品质。
(2)以身作则。家长和教师都要用自己实际的善良行动去引导和影响学生,教育他们以善良的品质走向善良的人生。
(3)用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是每一个人应当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切不可倒行逆施,善良教育要不断地倡导.否则恶花结出恶果来,则悔之晚矣。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舌动中来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当成一种时尚,或者是被强求或随大流,其实不然。事实上,青少年对社会公益的认知已经比较正面。根据调查,87.2%的青少年都同意“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参加的社会公益都是好事,公益不分贵贱”这一观点。他们更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让他们获得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可以体验新的生活,培养爱心、团队意识、交往能力等自身良好的多种素质。
一年一度的寒假生活又开始了。为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活动、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寒假期间朝阳区有17名中小学生组织了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居委会带领下,中小学生开始捡拾白色垃圾、打扫公园,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献爱心,为老人家庭擦玻璃、搞卫生.还为社区老人进行慰问演出。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有益而愉快的假期生活。
根据统计,青少年对于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表现积极,大约有86%的青少年参加过公益活动,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频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不断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需要引起注意。
参加公益活动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比较特殊。他们这个阶段处于即将成人又尚未成人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学习如何做人。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把自己当做成人。因此在他们参加的公益活动时,自己既要参与公益活动,又要学会适时地
保护自己,不要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发生于1987年的赖宁事件,引起了社会学家们的深思。赖宁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出生于四川石棉县,在石棉县境内发生山林大火时由于奋不顾身救火而牺牲。
最初把赖宁跟雷锋相提并论,是作为新时期的英雄来宣传的。后来舆论社会认为,赖宁参加救火的行为,是超越了自己年龄的行为,精神值得学习,但是行动却不值得提倡。因为以一个14岁学生的力量,没有专业知识,既不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在救火行动中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这就给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带来了一个课题。到底要怎样参加公益活动才能既陶冶情操做出贡献又不能超越于自己的能力之外呢?
(1)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相关的知识。只有将书全部都读懂了,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反作用。
(2)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公益活动或者来自于成年人的组织,或者来自于对书本的理解。到底要参加怎样的公益活动,就看做什么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3)最好不要单独行动。一般情况下,在公益活动之中,很有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危险,不了解情况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4)要事先向老师请假。有的时候,搞公益活动会影响到学习,一定要得到老师同意再去,回来后要及时补上自己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