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婚制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的血统当然只能根据母亲来确定,因而必须姓母亲的姓。根据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古人自然也会选择一个字(即一种符号)作为本部族的标志,这样就产生了“姓”。上古之时,姓是宗族图腾的符号。后来,姓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以封地(国名)为姓,有的以官名为姓,有的以出生及定居地名为姓。也有的取姓是很随意的,例如生在竹林中的,以竹为姓;因年纪大而坐车的,以车为姓;东方朔,父姓张,母姓田,因生时东方初明,就以东方为姓。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T
tɑo
讨厌·厌烦·厌恶
讨厌tǎo yòu:厌恶,不喜欢。
厌烦yàn fán:(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感心态。
厌恶yàn wù:讨厌,憎恶。
【解析】
这三个词都表示不满意、反感。但它们还有细微差别。
但“讨厌”表示对某一种事物或人不喜欢,适用范围较广泛,它除了做动词外,还可以做形容词,表示讨嫌、费事的意思。
“厌烦”指对反复多次出现的现象的不满,不耐烦。一般用于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只有动词用法。
“厌恶”是指对人或事物表示讨厌、反感。感情较强烈,语义最重,常用于不好的人或事,适用范围较小。只有动词用法。
【例句】
我厌烦了他的唠叨,也很厌恶他的一些坏习惯,感觉他越来越讨厌了。
tui
推脱·推托tuī tuō
推脱:推卸,不愿承担。
推托:借故拒绝。
【解析】
“推脱”和“推托”虽是同音近义词,但在意义上“脱”和“托”还是有区别的,“脱”是脱离,而“托”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有婉言表达拒绝的意思,侧重于拒绝的行为,后面要带上托词或拒绝的原因。如,他推托有事,不来了。“推脱”是推卸、开脱责任,侧重于推的结果。如,这个责任他是无法推脱的。“推托”的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推脱”的对象是与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
【例句】
在抗洪抢险面前,他推托有病不能参加,这是典型的推脱责任的做法。
颓丧·颓废·颓唐
颓丧tuí sànɡ:精神委靡不振,情绪消沉。
颓废tuí fèi:颓毁荒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颓唐tuí tánɡ:精神委靡的样子。
【解析】
这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萎靡消沉的意思,都常用于书面语。
但“颓丧”强调情绪上的低落,语意较轻,其形容的对象是个人的精神、情绪、神志、神情。
“颓废”侧重于思想意志的消沉,语意较重,其形容的对象可以是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人生观、意志、生活、穿着打扮以及文学艺术等。
“颓唐”强调人的精神不振,情绪消极,其形容对象是个人的精神、举止、境况等。
【例句】
1从他的颓丧的样子上看,他一定受过很大的磨折。
2一个穿着灰布棉袍、留着一头颓废的长发的青年正在路边发呆。
3他的神态显得憔悴而颓唐。
退化·蜕化tuì huà
退化:①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的某一或某些器官全部消失,或部分残留成为痕迹器官的现象。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由强变弱。
蜕化:蝉、蛇类脱皮。也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
【解析】
“蜕化”与“退化”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却相去甚远。“蜕”,指蛇、蝉等动物脱皮,“蜕化”就有了像动物脱皮那样发生质变的意思,于是多用来比喻人变质、腐化堕落。“退”,指向后移动、后退。“退化”则有退步、减退的意思,于是多用来形容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而这个事物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例句】
作为干部,随着官龄的增长,感官功能退化无可非议,但若蜕化变质,则为人们所不齿。
W
wɑn
顽强·顽固
顽强wán qiánɡ:坚强,强硬不屈。
顽固wán gù: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解析】
“顽强”和“顽固”都是形容词,都有坚持某种信念不易改变、不易动摇的意思。都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但它们也有细微差别。
“顽强”多指意志、精神等坚强、强硬;属中性词,多用于褒义;语意较轻,适用范围广。“顽固”多指思想、态度方面固执不易改变,但重于力图守住旧的一套、反对新事物或坚持反动立场,是贬义词,语意比“顽强”重,但适用范围较窄。
【例句】
虽然光绪等维新派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颁布了新政,但因为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wɑnɡ
忘记wànɡ jì·忘却wànɡ què
忘记:①不记得过去的事。②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
忘却:不记得,忘记。
【解析】
“忘记”和“忘却”都是动词,都表示“不记得”的意思,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但“忘记”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经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记忆中,也就是不记得。另一个是应该做的或准备做的事情因为疏忽而没有做,也就是没有记住。词义较轻,但使用范围广;通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忘却”强调过去记得的东西从记忆中失掉、忘记。词义较重,但适用范围较窄,仅用于书面语。
【例句】
生在新中国更不能忘记历史,所以,我在南京大屠杀70年祭之时,写下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来纪念那段历史。
【奇思妙想】出错
小丽属于高度近视者。但是今天的视力检查,她很有把握两眼的检查结果都是视力20,因为她把那个视力检查表都背下来了。可是才刚开始检查,她就出现错误。为什么?当然视力表和她背的表是一样的。
答:因为她太紧张了。
错!因为小丽看不到护士拿的指示棒指在什么地方。
wei
惟·唯·维wéi
惟:①用在年、月、日之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惟二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②但是:雨虽止,惟路还泥泞。③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惟妙惟肖。④想,思考:惟度、惟念、惟思。
唯:①单,只:唯理论、唯名论、唯物论、唯物史观、唯心论、唯心史观。②答应的声音:唯唯、唯唯诺诺、唯唯否否。
维:①系:维系。②保持:维持、维护、维生素、维修。③纲:纲维。④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二维、三维、一维。⑤思考:思维。
【解析】
“惟”“唯” “维”这三个字同音,自古就形成了纠葛。其实,这三个字义很不相同,这也反映在字形上:“惟”字是“忄”旁,本义是思考;“唯”字是“口”旁,本义是答应的叹词;“维”字是“纟”旁,本义是固定车盖的大绳。
具体说来,“只”义是“唯”的近引申义,且通用,因此,以“唯一”“唯恐”“唯有”“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我独尊”为推荐词形。
现在“惟”主要是留在类似构词词缀的位置上,用于“惟妙惟肖”和“惟其”这两个词。“思维”“恭维”已为教育部、国家语委《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确定为推荐词形。
“唯一”“惟一”是可以混用的;但“唯唯诺诺”“思惟”却不能混用。另外,“思惟”的也可为“思维”,“思维—思惟”这一组异形,表面上看应该写“惟”,诚然,同意联合是汉语常用构词法,但这个词却以相关义的联合为合理,因为人脑最高创造性,最善于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联系、比较、整理、加工,因此系连、联想才是思维的本质特点,自然应写作“维”。至于指奉承的“恭维”,现代已经没有了“敬意”的意义,表奉承义自然用“维”字更好。这样,“惟”字本表义“思”,现代基本不用了。
【例句】
他现在唯一想做的事情是仔细欣赏这幅高科技做出的惟妙惟肖的三维山水图。
违反wéi fǎn·违犯wéi fàn
违反:不符合,不遵守。
违犯:违背,触犯。
【解析】
“违反”一般适用于规章、原则等,不遵守,不符合。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自然规律。 “违犯”,适用于法律、法规等,指意识地破坏和触犯法律法规。如:违犯刑法。
【例句】
中学生要提高文化修养,不违反校规校纪,更上一层楼要违犯党纪国法。
委屈wěi qū·委曲wěi qū
委屈: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②屈意迁就。③使受不好的待遇。
委曲:①事情的底细和原委。②曲从,曲意求全。③曲折。
【解析】
这两个词虽然都有“委婉曲折”的意思,但它们的具体意思还有很大差别。“委屈”侧重指收到不应有的待遇,内心伤心。是对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委曲”则强调指事情的底细,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所以,“委曲求全”强调一个过程结果,是客观描述,用“曲”而不是“屈”。
【例句】
他委曲求全,准备先在工地待一段时间,虽然有些委屈,也只能忍耐。
wu
污蔑·诬蔑wū miè
污蔑: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
诬蔑:诋毁和破坏名誉。
【解析】
“诬”有“讠”旁,指用语言文字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侮蔑”表示轻视、蔑视。
【例句】
他用污蔑性的语言诬蔑我偷了厂里的东西。
X
xi
细腻xì nì·细致xì zhì
细腻:①细嫩滑润。②细密精微。
细致:①细密精致。②精细周密。
【解析】
这两个词都能作形容词,都有“精细”的意思。但“细腻”强调不粗糙,较光滑,常用于形容具体事物的光滑,也可用于描写、刻画、表演等周密。“细致”侧重在周密,不疏漏,常用于做事、思考认真、周全;也可以用于形容器物做工精巧。
【例句】
他做了细致的节目安排,再加上演员细腻的表演,使这台话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知识讲堂】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xiɑnɡ
祥·详·翔xiánɡ
详:①周密,完备,与“略”相对:详备、详查、详略、详明、详情、详实、详述、详谈、详析、详细、语焉不详、周详。②清楚:内容不详。③细说:内详。④审慎:详平、详刑。⑤旧时下级官员向上级报告的公文:详文、上详。
祥:①吉利:祥和、祥瑞、祥兆、不祥、吉祥。②吉凶的预兆:祥麟、祥云。
翔:①详细而确实:翔实。②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滑翔、翱翔。
【解析】
三个字的意思有很大差别,“详”主要是完备,周密,清楚的意思;“祥”多指吉祥的东西;而“翔”主要是详细确实。
注意“安详”是形容人稳重安宁,不要用“安祥”。
“翔实”和“详实”有相通之处,但是从词性讲,翔为动词;详为程度副词,虽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从意义上讲,“翔”是鸟在空中回旋而飞,且飞无定处。引申为空泛,不实在,或是不存在。“翔”与“实”一组合,词义大变,即不空泛,是客观存在的。更偏重于考证、核实、鉴别的过程,就取掉了空泛、不真实的东西,而留下真实的可用的东西,即翔实的东西。这就是评价史志及资料,均使用“翔实”的道理和原因。“详”是客观本来就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简略、详细、粗糙、细致。
【例句】
奶奶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绣着吉祥宝宝,偶尔抬起头看看窗外翱翔的大雁。
像·象·相xiānɡ/xiànɡ
像:①相似:像话、像生、像样、好像、相像。②比照人物做出的图形:像章、雕像、画像、塑像、肖像、绣像。③比如,比方:像这样。
象:①一种大型哺乳动物:象棋、象牙、大象。②形状,样子:象形、象征、景象、气象、万象更新、现象、想象、形象。
相xiānɡ/xiànɡ:xiānɡ ①交互:相传、相得益彰、相等、相符、相继、相间、相识、相同、相形见绌、互相。②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烦、相扰、相问、相信。③亲自看:相亲、相中。/xiànɡ①容貌,样子:相貌、恶相、可怜相、凶相、照相。②物体的外观:月相。③察看,判断:相面、相术。④辅助,辅助的人:相爷、辅相、首相、宰相。
【解析】
“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画像”“录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遗像”“影像”“摄像”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脉象”“气象”“景象”“天象”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
“想象”和“想像”,为全等异形词,即音同、义同、形异。由于“想象”使用频率大大高于“想像”,并根据“象”“像”名词义的分工原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规范词形。
“相xiànɡ”,本义为“察看”,与“像”的含义没有共同之处。但其引申出来的“相貌”和复制“相貌”的“照相”,以及跟照相相关的词语,却同“像”的含义相同,因而出现一系列异形词,如相貌—像貌,照相—照像,照相机—照像机,像片—相片,等等,因此需要规范用法。语言文字专家们推荐的词形是:“相貌”、“照相”、“照相机”、“相纸”、“像片”。
【例句】
昨天去照相,今天像片就到手了,照出的效果正是我想象的那样,我非藏高兴。
xiɑo
消·销xiāo
消:①散失:消沉、消化、消极、消融、消失、消逝、消释、消退、消亡、烟消云散。②灭掉,除去:消除、消毒、消防、消灭、消声、消炎、消肿。③度过时间:消磨、消遣、消夏、消闲、消夜。④减少,损失,耗费:消费、消耗、消瘦、消损、消退、消长。⑤需要:不消说。⑥中医学病名:消疾、消渴。
销:①熔化金属:销毁、销金、销熔、销冶。②去掉:销案、销魂、销假、销蚀、销声匿迹、销脏、销账、报销、注销。③花费:开销。④出卖货物:销价、销路、销售、供销、行销。⑤机器或器物上像钉子的零件:销钉、销子、插销。
【解析】
“消”为“氵”字旁,本义“水流尽”,“消失”即本义;“销”为“钅”字旁,本义“金属熔化”,固体变成了液体,原来的形态消失了,也有“消失”之义。所以,在古汉语中,“消”和“销”通用。
在现代汉语里,“消”和“销”在“消失、除去”的义项也可通用。如“取消”“消歇”也作“取销”“销歇”;“撤销”“销魂”也作“撤消”“消魂”,但在使用习惯上,把“取消”“消歇”“撤销”“销魂”作为首选词形。除此之外,二字不能通同。
“消声器”中的“消声”,义为“降低或消除气流噪音”;“销声匿迹”中的“销声”,义为“不再露面了”。“消除”和“销毁”,都有“使不存在”的意思;但“消除”用于除去不利的事物,如,“消除隐患”“消除误会”;“销毁”用于毁掉物资,如,“销毁鸦片”“销毁化学武器”。上述词语中的“消”和“销”不能互换。“消息”一词出自《易经》,本义“消长进退”,有“生灭盛衰”之义,引申为“音信”,取人事顺逆吉凶讯息之义。所以,“消息”不可写作“销息”。
【例句】
没有按时收到地下同志的消息,这名地下党立刻把手中信息销毁了。
【知识讲堂】“染”字上面没有点
据说,在民国初年,北京一家洗染店特地请来当时的书法家前清状元刘春霖为染坊写招牌,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犯错,当刘春霖写到“染”字时,居然在“九”字上加了一个点。不料,匾额挂出后,好多洗染店都仿效这种做法,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上一点,以此预示染坊的生意不同一般。
现在也有很多人将“染”中的“九”写成“丸”,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染”字的结构不了解。“染”是一个由“水”“九”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裴光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这就是说,古人常用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作染料,“染”字中的“木”指可染色的草木,“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九”在古代常用作表示多数,这里指古人染色的次数很多,即指染色的过程。“染”的最初义是给布帛等物着色,古人把用笔着墨或颜料写字以及作画等举笔落墨之事也叫染。关于“染”字,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词语“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我的食指又自己动了,今天肯定有好吃的。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煮一只大鼋,这只大鼋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决定把这稀罕的东西分赐给大臣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笑了,郑灵公见状很是纳闷,子家就把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没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