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掌控你的工作 如何掌控你的情绪
3394600000086

第86章 好家庭是一所好学校,教育有方教出有出息的孩子(2)

孩子总是异想天开,很喜欢提问,面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嫌麻烦。例如有位孩子学画回来,在路上就迫不及待问妈妈蜻蜓的翅膀有没有半圆的花纹,妈妈也搞不清楚,只能告诉她蜻蜓翅膀上的花纹叫翅脉。一回家,这位妈妈和孩子就打开电脑上网,查到了蜻蜓翅膀的图案。因此对于孩子的提问,不一定要回答得很详细,但绝对不能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能乱讲。

孩子在慢慢长大,已经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让他们适当参与家务或劳动,会对孩子和家长都有所帮助,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帮大人做“事情”。我们应经常让孩子下楼买买盐和酱油,让他帮忙提东西,他会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当然让孩子帮忙做事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难度太大可能会影响他的信心。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我们应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与人告别要说再见。有位孩子做得挺不错,每次离开爷爷奶奶家时都会说再见。有一天这个孩子忽然问父亲:爸爸你怎么从来不跟爷爷奶奶说再见?一下就把这位家长给问住了。其实礼仪就表现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孩子。只要父母以身作则,就能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一个懂礼仪的孩子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要时时处处注意他的存在,家中的事情也要让他参与,多征求他的意见。尽管孩子的想法会很幼稚,但也要平等地对待,帮他分析、与他商量,不能很轻易地就否定了他的想法,要让孩子把父母当成朋友。一旦孩子真的把父母当成了朋友,对孩子的教育会方便很多。

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美国一权威机构对1万名0~10岁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最后发现,对幼小心灵伤害最大的是来自父母的“语言伤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也较为普遍。

镜头一:5岁的丹丹不小心把杯子碰倒在地,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蠢,真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

危害:家长的这种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的“破坏性批评”会导致孩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之丧失自信,变得自卑。

镜头二:6岁的小静贪玩,不好好练琴,气得妈妈经常说:“孩子,爸爸妈妈多不容易,挣钱给你买钢琴,还付学费,你一点不争气,一点都不像其他小孩那么乖、那么聪明。你不好好练琴怎么对得起我们?”

危害:这样教育的结果,要么增加孩子的内疚感,产生自责心理;要么让孩子看不起父母,对父母的这份苦心和付出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人格障碍。

镜头三:洋洋不愿学画,爸爸哄他说:“洋洋乖,你好好学画,爸爸给你买玩具,否则什么也别想得到。”

危害:从此孩子知道了,爱不是无私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对爱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孩子的爱心被功利扭曲了。

镜头四:明明数学考试得了73分,比邻居家的东东少了25分,气得明明妈妈一直唠叨:“你看人家东东考了98分,你怎么就不如东东,也考个98分让妈妈高兴高兴?父母辛苦挣钱就换来你考这点儿分?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儿子?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

危害:如此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不全面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一味争强好胜、要面子,会导致孩子在同伴面前没有面子,失去自信,甚至使得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或自怨自艾或怨恨同伴。

镜头五: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女孩跟爸爸说:“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问:“哪门课考了100分?”女儿高兴地回答:“自然课。”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走开,走开,我看见你就烦,自然算什么玩意儿,你有什么好得意的,真是没有出息。”

危害:这位急功近利的父亲,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让女儿扬起自信的风帆、把其他功课带上去,而是无情地破坏了孩子那一点良好的自我感觉,摧毁了孩子的自信。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刺激孩子的话,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却浑然不知。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家长。

总之,父母需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孩子。当父母为孩子的错误烦恼时,不妨静下心来,平静地分析孩子的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耐心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处理事物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主要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和强化。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都受父母态度的影响。

父母怎样与孩子做好沟通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常常与父母产生隔阂。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难跟十几岁的孩子沟通。其实,作为父母,与孩子沟通同样也需要技巧:

1.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2)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3)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4)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5)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双方还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

2.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3.要学会平等交谈

父母不要老是板着面孔教训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们。事实证明,用平等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沟通,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一边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边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能交谈。

4.尊重孩子的选择

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有的父母整天围着孩子问东问西,却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这是因为,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6.借助小纸条和孩子沟通

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写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