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掌控你的工作 如何掌控你的情绪
3394600000051

第51章 驱逐恐惧情绪,可以被环境打败不能被自己打败

具有恐惧情绪的人往往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不好问题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要掌控你的情绪,就必须端正心态,摒弃恐惧的心理,以一颗健康的心态努力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轻度恐惧有益健康

正常的恐惧心理可以训练我们应对真正的威胁。这点从野生动物的例子也可看出。

马里兰州贝色斯达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史渥米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转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不长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谨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密西根大学的中古史专家米勒出了一本书——《神秘的勇气》。书中从历史观点阐述了畏惧心理,指出,勇气其实是害怕的幻影,只不过被荣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许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结论是:“刚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负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认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刚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惧的普通人,只愿面对少许的可怕状况,而不愿不顾一切地豁出去。他说:“面对的可怕状况不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话,我们反而认为具有娱乐效果呢!大多数我们喜欢的娱乐,不就是有一点点危险吗?”

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卡林说:“养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个重要的作用:教我们明白四周环境里,有些东西必须十分注意、十分小心。这本领是可以训练的。”

不要恐惧失败

有个人的简历是这样写的:

22岁生意失败,

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

24岁生意再次失败,

25岁当选州议员,

26岁情人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

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

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37岁当选国会议员,

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

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

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它的声音都是消极的。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听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它。那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它呢?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不要恐惧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去完成,那就是你。因为终有一天,你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麦克·英泰尔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三十七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薪水优厚的记者工作,只带了干净的衣服,从阳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车横越美国。

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东海岸北卡罗莱纳州的恐怖角——这只是他精神快崩溃时做的一个仓促决定。某个午后他忽然哭了,因为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会后悔吗?答案竟是那么的肯定。虽然他有好工作,有漂亮的女友,但他发现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下过什么赌注,平顺的人生从没有高峰或谷底。

他为自己懦弱的上半生而痛哭。一念之间,他选择了北卡罗莱纳的恐怖角作为最终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

最后,麦克·英泰尔成为美国媒体中传颂的知名人物。

克服恐惧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改变却在一念之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恐惧和担心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想要驱除它必须在潜意识里彻底根除。

抛弃恐惧心理

对于多数人尤其是心理有恐惧症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一些不自在的烦恼。其实胆怯无关乎个性,而往往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但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累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至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藉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增加人生乐趣。

生活中我们与陌生人会面时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出话题的约会的确令人乏味。其实,此种想法并不正确。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绝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人生,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放开胆子,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才是智者之举。

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积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和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从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恐惧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恐惧的对象和治疗

恐惧对象可归纳为三类:

1.广场恐惧症

在1871年创用本症名词时是指有一类病人,一参加公共广场集会或群众性狂欢时,就出现病理性恐惧反应。一旦离开广场后,病情随之消失。以后发现本症患者对商场、大百货公司、登高、仰视高大建筑物、乘坐电梯、公共车辆、过江轮渡、穿过隧道、繁忙的马路,以及走过很长的走廊等都会产生恐惧反应。深入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才发现,任何环境如果存在拥挤、封闭、使其感到无法逃脱或回避,皆可导致恐惧发作。因为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因此,广场恐惧症,亦可称为“特殊境遇性恐惧症”。多数在25~35岁时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这类病人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惧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惧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延,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对上述任何场所、环境都产生包围感和威胁性恐惧心理,伴随严重的回避行为,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故又称为“见人恐惧”。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和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惧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惧病症日益加重,恐惧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行为。

3.单纯性恐惧症

除了对环境和人物恐惧以外,其他都归入本症亚型。临床常见形式有:(1)动物恐惧。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时连对动物的玩具、图片和影视形象也感紧张恐惧,竭力回避。(2)疾病恐惧。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脏病、结核病、麻风病、中风或其他不治之症等。对癌症的心理恐惧,则称为“恐癌症”。(3)其他恐惧。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惧对象有关,例如见到鲜血恐惧,甚至突然晕厥发作,称为“见血恐惧症”。

恐惧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有两种: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恐惧症所引起的焦虑和忧郁情绪。三环类抗忧郁剂可以减轻广场恐怖症的症状,但停止服药则有较高的复发率。故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

2.心理治疗

恐惧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分为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所谓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惧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鼓励患者去接触使他产生恐惧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暂时会产生恐惧,也要忍受和适应,直到恐惧情绪全部消失为止。此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我脱敏训练。

认知疗法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主观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惧,就是自己的一种强迫性的消极观念占上风,总担心与别人谈话、交往,别人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实上是否真如此,总觉得很不自在、很尴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惧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从恐惧中彻底解脱

轻度的恐惧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由于恐惧,人在做事时自然会小心谨慎,也就在客观上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也是一种保护自我。轻度的恐惧不仅是正常的,并没有什么坏处,而且由于恐惧的存在,人的焦虑情绪也能得到适度的缓解,所以轻度的恐惧不必刻意掩饰和强行战胜,不妨就带着这种恐惧前行。

但是,如果你对什么事情都心存恐惧,做事畏首畏尾,那就要努力克服了。因为恐惧会使你停滞不前,你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恐惧会使你囿于现状,不敢冒险,安于平庸的生活。

亨利·克劳得博士身为一个作家和顾问,在一篇《克服恐惧感》的文章中提到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缓解和束缚恐惧感。

1.多交流

不论你多么恐惧,你都不要一个人扛着,你应该找好朋友和亲人,告诉他们你的恐惧。他们会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恐惧,他们会支持你,鼓励你,帮助你和配合你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从而克服恐惧。

2.多放松

生活中放松的方法很多,如打太极拳、练瑜伽、散步、郊游等等。你也可以试着做做下面这个训练,这种方法叫“渐进放松训练”,是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放松方法。首先全身放松,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脚趾上,先绷紧该部位的肌肉,坚持一会儿,再放松,体验该部位放松的感觉。接着是小腿、大腿、腹部、臀部、背部、胸部、肩部、上臂、前臂、双手、颈部、面部、头部,循序进行放松。这样把全身各部位都体验一遍,一般这个过程持续15~30分钟,整个身体就会进入一种平时不能达到的放松状态。

3.多充实

充实你的精神生活,因为在紧急情况下,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可以给你带来无比的安慰。

4.去面对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你面对自己的恐惧。其实恐惧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自己内心,你要有意识地去面对和解决自身这些问题。记住要从第一步起逐渐开始。例如你对当众讲话很恐惧,就试着循序渐进地克服,你可以先在几个人面前讲话,再主持小规模会议,慢慢地主持一次股东会议等,就这样把整体的事情分成数个小部分,按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去实行,慢慢就会减少恐惧。一般而言,恐惧心理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衰减的过程,强烈的恐惧在4~6周后随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而得到逐步缓解。

一般说来,你如果能坚持进行自我训练,慢慢就会摒弃恐惧心理,最后从恐惧中彻底解脱。重塑自己的勇敢无畏精神,让恐惧永远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