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逻辑思维
3393600000009

第9章 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准备(1)

(73-74)

1,全神贯注。

1,1全神贯注的好处。

严格说来,很难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就一个事物而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改变。每个情景都会有其特殊性,而不被表象的相似所迷惑,警惕于这种特殊性正是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表现。

我们知道,观察生活是作家的创作源泉,是画家的灵感,是人们生活中发现真正价值的重中之重。

集中注意力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做一个审视。不论这个事物是否见过,经历过,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其实是一种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够了解这个事物的整体情况,同时你也可以针对个别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全神贯注地观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也许你能够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这就像小时候我们写字,写完之后我们自己检查一遍没有错别字了,但是等到老师批改完作业,再一看,还是有很多的错别字。

是我们不知道那个是错别字么?显然不是,关键就在于我们没有全神贯注地观察。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便是如此:

临近黄河的地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长堤上的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

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便对儿子说起了自己的发现。

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长堤那么坚固,还担心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进来,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可见全神贯注地观察细节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也许就是因为你一时的细心拯救了一个项目,也可能因为一时的偷懒而致使全盘皆输。

对待事物要用心,不要轻易地对任何细节说不。全神贯注地主动寻找和被动地接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要忽略了“小”的作用,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文1: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

文2:啊!

文3:我终于研究出来了,欢呼!

文4:陈景润为什么逻辑思维高超,是因为他思考问题全神贯注的原因。

文5:有时,相似的情景会带来许多错误,

文6:这源于我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文7:当我们在面对似曾相识的事物时,

文8: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凭经验做出结论。

文9:把相似当成了相同,把现在经历的事情,当做了过去的翻版。

(75-76)

2,确认事实。

2,1如何准确认定事实。

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漠视事实的存在,即使它有多么的不合你意。而一旦你下定决心视它不见,最终他会露出狰狞的面孔彻底击溃你。事实之所以叫做事实,就是因为它是既成的,有一定的客观性的。它不依附于我们的意志,它等在那里,需要我们去主动认识。

事实分为事物事实和事件事实两种基本形式。事物是存在的实体,比如植物、动物、桌椅等。事件多是人物活动,人做出来的事。例如,白宫是一个建筑物,是事物。而白宫前的群众游行就是事件。事物对比事件来说是基础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说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比如我们要宴请宾客去某某餐厅,那么此餐厅是在我们宴请事件中的一个事物,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无法宴请宾客,事件无法成形。

那我们如何去确认事物和事件的存在呢?事物较为好说,你只需要到实地去考察一番,如果它就存在于某个地方,那它就是确实存在的。例如你想知道埃菲尔铁塔是否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你可以去一趟巴黎,查证一下埃菲尔铁塔的真实性。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某些事物也不必一定非要亲眼去见证。从值得信赖的朋友处听说,或者真实的影音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明。

但是事件的确认就有些难度了。许多人都是为了各自利益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真正证实某些事件。例如,许海峰为中国奥运带来了零的突破。我们一直都引以为自豪,但是我们不能回到当时的颁奖现场对此事进行确认,这个时候,一些间接的证明就成了很好的证据。比如,我们可以查阅奥运资料,国家纪事,或当时的现场录像、照片,另外可以找到许海峰本人、队友、朋友等查证。在史料和实况录像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确认此事件的真实性。

文1:确认事实的方法。

文2:事实。

文3:事物事实。

文4:植物、动物、桌椅。

文5:实地考察、仔细观察,确认其真实性。或者从值得信赖的人处听说。

文6:事件事实。

文7:人物活动、事情。

文8:亲身经历或寻找间接证据,从中理出自己的头绪,切忌相信他人的主观之词。

文9:我们亲身经历或者间接获得的都可以叫做主观事实。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因为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但当事实被一个人经历或者获得,它就变成了主观事实。

例如,胃痛是我经历的主观事实,我可以亲自证明它的真实性。但是如果让你来表述胃痛,那你只是从我这里间接的了解到胃痛是什么样子。因此,主观事实只能通过我是否真的胃痛的可靠性来确认。

(77-78)

总的来看,直接确认事实的方法如下:要么亲身经历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要么通过严谨的渠道获得真实性可靠性较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才可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我们的环境限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重要事件,因此利用间接证据是很重要的环节。确认间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警察不可能都是深入犯罪分子活动的卧底,因此警察通过线人的消息来确定犯罪情况就很关键。

主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自动呈现的,虽然源于主观体验,但由于人脑中的自我错觉和理性化思维机制,人们也许无法确认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

因此,由于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所以你必须首先考虑当事人的信誉度。

3,观念与其对象。

3,1观念一定要正确。

观念就像镜子,是对现实世界事物的一种映射或者描摹。主观上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就是观念。正确的观念正确地反映了对象的客观秩序,相反,错误的观念就像照哈哈镜,它们映射出的是扭曲的客观世界。

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但如何去确定这个观念是否正确?是一个求证的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对象的正确与否,来确定观念是否正确。

例如,当我们认为煤球是黑的时,我们就可以去煤场看一看煤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将保证我们与外部世界存在正确的联系,正确的观念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反之,错误的观念会诱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通过检验的方式,我们最终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当我们验证时发现某一观念与其对象不对等,是扭曲的关系,那我们就可以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文1:观念的对与错。

文2:正确的观念。

文3:错误的观念。

文4:正确的观念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错误的观念使我们扭曲地认识世界。

文5:我们不仅要能够把握观念,更要通过观念去观察其表现的真实世界。观念是我们认知的工具,是一个桥梁,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真实世界。观念架起人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如若观念是正确的,那么此桥就会固若金汤,反之我们将无法受益于观念。

(79-80)

4,留意观念的本源。

4,1探索观念的根本。

对很多人来说,欣赏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我们大脑所产生的想法即观念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也在享受着我们的欣赏。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归根到底,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若想加深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接触此事物,可以说,观念的清晰取决于理解的深刻。如果我们把观念当做空中楼阁,脱离了客观存在的事物,那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它。

如果忽略了观念的客观根源,把观念作为一个独立体而思考的话,观念就不再那么可靠,而成为了一种空想。这将使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断裂,我们也永远无法认知真实的客观世界。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中,看到的外部世界也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而并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当观念与真实世界脱节,我们看到柳树就会以为是杨树。

确定事实并不是把表象的观念在大脑中确立起来,而是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人类的观念常常是主观的,但我们需要确定的却是客观的。当我们需要去确定时,一定要认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始终在说观念只是一个桥梁,并不是结果。我们可以通过观念在外部世界找到对应的事物,那么我们是通过观念取得事实,而并非观念就是事实。

例如,我们大脑中都有人的观念,而现实世界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真实存在的人。

不过,我们的脑海中还有关于哪吒的三头六臂的观念,此时我们就找不到与之对等的现实事物。哪吒的形象仅存活在我们的主观观念中,不在现实世界里。所以,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文1:观念的感知。

文2:观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文3:观念不等同与事实。

(81-82)

5,观念联系事实。

5,1用观念联系事实来认知世界。

人类主要通过:客观存在的事实、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创造的语言三部分来认知世界。

比萨斜塔的存在,是因为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因此,我们才在脑海中有关于比萨斜塔的观念,随后大家才认同比萨斜塔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比萨斜塔存在,那无论我们如何想象,或者怎么样道听途说也无法确定比萨斜塔却有其物。

正是因为有客观事实的存在才有我们脑海中的观念。反推,在我们脑海中的观念对应的都是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实。但这种联系是非简单的联系,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观念。

错误的观念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非简单联系造成的。

例如我们所说的比萨斜塔,它存在所以我们的脑海中有其观念。我们称它为简单观念。我们脑海中在意大利倾斜的比萨塔我们叫做比萨斜塔。这类观念很容易就可以证实,到意大利亲自看一看,或者看看图片等资料。

但像民主,它是没有具象的观念。至少我们可以说就算把它联系到现实世界中来,我们找到的可以证实的真实事物太过丰富:法令,行动,人物,时间,制度等等都可以成为有关民主的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