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逻辑思维
3393600000007

第7章 篇逻辑思维与生活(3)

具体来说,静态和动态是这两种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是二律背反的形式。这一规则表明,科学真理是以系统矛盾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是以独断论形式出现的。

现实中,之所以很多理论形态具有片面性,是因为它们一般都不遵循逻辑规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

实际上,只有严格按照哲学逻辑规则表述的观点理论,才能够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才能够摆脱经验理论具有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综上所述,逻辑是规范真理表述的格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和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制约着真理的属性和形式特点。同时,实践检验真理的内容,逻辑制约着真理的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文1:实践。

文2:逻辑。

文3:符合哲学逻辑的表述。

文4:不符合哲学逻辑的表述。

文5:实践。

文6:反映论。

文7:反思论。

文8:具体实践。

文9:社会实践。

文10:知性实践。

文11:理性实践。

文12:检验。

文13:规范。

文14:四种形式的实践都可以用来检验真理。区别在于,他们所检验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观点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是否一致,要在具体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判断;认识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表明检验真理的形式不是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而是在知性环节中以过程形式出现的动态关系;理性实践的内容包括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它说明真理在表述形式上并不是无秩序的,而是按照哲学逻辑规则展开叙述的,遵循认识论的规律。

7,逻辑与思想表达。

(61-62)

7,1纯粹的直观。

【案例】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生活在距今二百多年前的德国,住在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地方,他的生活极其有规律,有时候邻居都拿他散步的时间来对闹钟。

“哥尼斯堡”的意思是“小山之城”,至于这位老人就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他每天站在散步的小山之上俯视着下面的人群,而他每天思考的,也是在普通人之上的一些在一般人眼里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纯粹数学到底是怎么可能的?

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来是不着边际。

所谓“纯粹数学”不过是我们对生活中经验所得的东西用概念符号加以运算的结果,数学本身就是来自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的。

但是康德却认为不是这样。他说虽然数学是取自于生活的经验,但是我们现在的数字运算也并非全是如此。

比如,当我们说3+3=6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得到数字3和6,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用经验去理解三个东西加上三个东西,但是如果不是这些东西,只是单纯的三,我们恐怕就理解不了“加上”的意思了,他用这个例子说明,数学并不是完全来自于经验。

由于我们利用经验反复地进行运算,慢慢的它在我们的脑子里边形成了一种直觉,只要把三个东西和另外的三个东西放在一起,就一定有六个东西,可见数学来自我们的直觉,是它帮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运算结果。康德管这种直觉叫做“直观”。他说,这种直观是没有掺杂任何经验内容的直观,他不是存在于经验之上的,而是“纯粹的”。

7,2空间和时间。

对康德而言,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即“纯粹直观的数学”和外在的事物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完全脱离事物之外,我们是无法学习和理解数学的,我们经验中也感觉到了数学与事物是有很大关系的。

文1:5+6=?

文2:我数数指头,一个,两个……(利用经验进行运算)

文3:5+7=?

文4:12(形成直觉)

文5:12。

文6:一个月前。

文7:现在。

文8:观察数学的性质就会看出来,纯粹数学的最高的条件是:数学必须根据纯粹直观,在纯直观里它才能够具体地,然而却是先天地把它的一切概念提供出来,或者象人们所说那样,把这些概念构造出来。

文9:九宫之法。

文10:把1~9这些数字排成3行,每行3个数字,使每行每列以及两个对角线的3个数字性阿加的和都是15。你能做到吗?

文11: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一首歌诀: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冠九履一,五居中央。延伸出去,还有四四图,五五图,以至百子图。

(63-64)

康德给我们的答案是:纯粹的数学是涉及到感官对象的,是一种先天的综合知识,但感官对象的经验直观的基础却是空间和时间这样的纯粹直观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对象在事实上成为可能,他是先于对象的实际现象。

换一种说法,我们对外在事物之所以能够认识(不光是看到的),我们的脑海里预先有会有一个框架,他就像一个大筐,我们就可以把经验上所得到的事物的印象装进不同的筐里,然后我们再对这些事物加以解释、分析和整理,我们的知识就是由此产生的。

而且,感觉经验对这种形式或者框架本身是不涉及的,也就是说,我们放在里面的感觉材料和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康德认为这种形式或框架就是空间和时间,因为任何超越时间空间的事物都是我们无法获悉的,我们的知识也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用空间和时间去限制空间和时间,因为他们本身都是超越自身而存在的。

所以,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把空间和时间仅仅当成是形式条件,而把对象或外在事物看做是现象就可以了。

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一个事件或者事物,是和我们对这些相关信息的掌握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任何一个事物或者事件,都要包含相关的信息。如果我们到了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我们在那里会感到寸步难行。因为我们从对方的语言、听到的声音里得不到任何我们可以理解的相关信息。

在我们能理解的信息中,最主要就是去了解“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件都要知道他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而且照着康德的意思,我们更应该逆向思考:即只要能被我们理解的事物,那么它一定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而且空间和时间还规定了我们的一切语言表达,“时间”和“空间”就成为我们一切认识活动以及语言活动的最根本的前提。我们说出的所有的话,都应当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

文1:知识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

文2:空间:太空中。

文3:时间:最近。

文4: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杨利伟星”是最近被命名的一颗太空中小行星,这样你就获得了一种知识,因为刚才这个消息包括了“最近”这个时间和“在太空中”这个空间,由此你记住了这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知识。

当然如果当初那人只告诉你这颗星星叫“杨利伟星”,那么你所得到的也仅仅是一半的知识。如果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人告诉你时间,但你知道航天飞行这个事件并且知道“杨利伟”这个人,那么你也会清楚这个事件。

文5:轻松一刻。

文6:

岳飞的年龄。

有一个明星,希望能扮演岳飞这个历史角色。还声言“岳飞这角色可以从29岁演到79岁,由年轻演到老!”主持人一听,傻了眼,马上提醒明星,直指岳飞只活了30多年!

找不着北。

青歌赛有一道看图问答题,一位歌手竟连柬埔寨的吴哥窟都认不出来,问是哪个国家,他说是吉隆坡,把吉隆坡当成国家,实在非常无知。

(建议这两位明星将知识用时间和空间串起来)

(65-66)

但是,康德的此种说法却又引发出另一问题:如果说一切语言活动的前提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的,那么,我们只需要知道一句话中的这种形式,就可以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但是,这显然并不能使我们完全理解句子。

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太空中有一颗小行星最近被命名为‘杨利伟星’”。即使我们明白所有句中词汇的意思,但偏偏不能理解“被命名为”的意思的话,肯定无法完全明白整句话的含义。因为动词是句子中最关键的部分。再举个例子,“贾宝玉爱林黛玉”和“薛宝钗爱贾宝玉”中,即使把所有的名词都删除,也依旧能够明白是两个关于“谁爱谁”的句子。但是,如果把动词去掉,那么这两句话就变成了名词的叠加,不具备任何具体含义。

上述例子表明,无论是指代对象和实物的名词,还是描述时间和地点的副词,都在表述行为的动词的作用下才拥有具体含义。因此,动词在句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各词语,更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用词。

生活在小城耶拿的一位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康德死后一百多年左右也认识并强调了动词的作用。他认为,我们使用句子表达的是一个事实,而动词是构成这个表达的关键部分。

确实,我们使用语言表述事情时,往往不关心语言本身,而更关心所讲的事情。并且,我们常常认为相对于语言来说,将事情表述清楚更加重要。没错儿,日常交流中就是这样的情况。但在科学世界里,由于我们依靠语言本身表达和完成待交流的思想,因此情况要远远复杂得多。日常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身体语言或者其他比如语言环境的因素来帮助表达;

但是,科学思想的表达过程中,我们只能依靠文字本身。并且,消除日常语言中由于语言混乱和歧义带来的误会就已经非常困难,如果科学交流中也出现语言表达的混乱情况,就更难以解决。我们将无法表达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更无法获得期望中的真理。

文1:动词的逻辑。

文2:太空中有一颗小行星最近被命名为‘杨利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