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逻辑思维
3393600000004

第4章 认识逻辑思维(4)

之后,约翰把儿子当做了这次猜想的实验对象,只要儿子睡觉,他就在身边观看儿子。一旦儿子眼睛开始转动,他就把儿子叫醒,每次儿子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说是做了一个梦。

儿子的回答每次都是一样,这并不能满足约翰的好奇心,于是他开始把观察对象发展到了妻子,自己的病人。在多次这样的情况出现并且答案也一样之后,约翰写了篇论文,并指出了他的发现。

不久,他的这个论点就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兴趣。也逐渐的成为后人研究的起点,之后人们还发现可以通过眼珠转动的次数来断定梦的次数。

用肉眼观察的现象和结果其实和今天人们用电脑这样高精密仪器观察的是相似的。

通过人在睡觉而眼珠子会有时出现转动的现象,而归纳出的结论是在做梦,这便是约翰通过个别想象归纳的一般结论:

儿子睡觉眼珠子转是表明在做梦;

同样的,妻子睡觉眼珠子转动也是在做梦;

而邻居和病人在睡觉的时候做梦时候眼珠子也是转的。

以此类推,只要是人睡眠的时候眼珠子在转动,那便表明是在做梦。

从自己的儿子、妻子、邻居、病人到一般人的推论,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结论的过程,就是归纳分析法。

演绎法。

演绎法即以已有的事实为基础,以一定逻辑思维假设,进而进行推断结论的过程。

演绎法与归纳法一起经常运用在同一事物的逻辑思维之中,但是两种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用鸡蛋碰石头,只要是石头不发生改变,那么鸡蛋就一定会碎。经过多次这样实验之后,你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相比较石头而言,鸡蛋是比较容易碎的。

再从归纳的结论出发,你可以发散进行演绎,其他不同硬度的物质碰撞石头上也会碎掉,比如说玻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严谨性,否则很容易推论出错误的推理。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并且审查自己的推理结果。

文1:大标题: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过程。

文2:小标题:归纳思维。

文3:小标题:演绎思维。

文4:眼睛动,做梦。

文5:个别现象。

文6:观察儿子每次睡眠。

文7:验证猜想。

文8:观察妻子。

文9:验证猜想。

文10:观察邻居和病人。

文11:确定猜想。

文12:人睡眠时,眼珠转动。

文13:得出结论。

文14:鸡蛋碰石头,必碎。

文15:已有事实。

文16:多次试验,验证事实。

文17:归纳结论。

文18:其他硬度的物质碰石头也会碎。

文19:发散演绎。

(35-36)

下面的一些方面就可以让你避免出现错误的推论。

(1)提出问题。

在整个思维过程的开端,也就是最难的部分,我们时而发现提出的问题往往经不起推敲,我们很轻易就能把它推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问自己,我们准备发现什么样的问题?不要过多去思索怎样去解决,只要去想我们要发现什么就好了。

用什么原因导致问题来质问自己,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分析情况。

你确定问题之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从中找出更多的因素来牵扯到你的问题。

在分析现状的整个过程中,你要尽量地找到很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这样有助于你之后分析资料进行总结思考。

一般思考问题有以下几种途径:

谁?谁能帮你解决问题?

哪里?在那个地方你可以解决问题?

数量?你做了多少数量的工作来解决问题?

是否可以帮助你?你找的资料是否可以帮助你?

你手头上已经有哪些资料可以利用了?

能否去伪存真?

以上这些问题很有可能让你发现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些意见或是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先接受那些所谓的事实,或者说正确的假说。

对你找来的那些资料,你也要去验证。比如你看到一本书的时候,你也会提出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用什么样的目的来写这本书?

是不是最权威的?

这本书和作者的利害关系有没有?

是不是有办法可以推翻作者的论点?

作者的论点和常识是否相符?

在我们接受任何人的论点的时候,都要试着寻找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轻易地接受论点的正确性和煽动性。要知道你认同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不管你怎样受着周围的干扰,你都要十分小心谨慎地进行判断,当遇到不合理的时候,就要进行下一步的调查。

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忙时,要记住不要让对方告诉你答案,试着让对方告诉你是还不是,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如何去做,这样会阻碍你的思维。比如你问如何解决人类去土星的办法还不如问你对去土星有什么看法?

文1:演绎过程严谨,结论才正确。

文2:事实:多个地区Q饮料瓶中,发现注射针,该品牌销售量刹那下跌。

文3:发现问题。

文4:分析问题。

文5:饮料瓶中怎么会有注射针?

如果真有人这么做,后果会是什么?

有谁愿意这么做吗?

那么编造这个谣言的人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文6:肯定是人为放进去的。

无疑他将被法律所惩罚。

没有人愿意,因此这是个谣言。

可能与公司有过节,可能是竞争对手,肯定是蓄意搞破坏。

文7: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文8:演绎和归纳互相补充。

归纳的局限性就是只能针对一件事物的某一结论,而不能发散到其他的事物中去。而演绎只能从出发点到其他的结论中,但是并不能保证出发点是正确的。

两种思维方法是可以互相转化。

从个别到一般的时候,就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时候就是演绎。不管是哪个思维方法作为主体,都是以另外一个思维方法为前提的。作为归纳的指导又可以转化为演绎结果的结论。

(37-38)

6,4抽象和具体。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两个层次的内涵:

一个是具体的感性,简单说就是我们在认识事物之初,往往出发点都是表象,通过表象发现许多属性和规定性。

第二个就是具体的思维。在我们认识过表象之后,我们又要用逻辑的思维来发现之后事情,比如普遍联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具体思维)。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又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抽象就是把研究对象单独提出来,进行研究和判断,从中找到普遍联系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步,一是从现实到抽象,二是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只有从实践开始,才可能获得感性具体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认识去除了感性的具体,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区分必然属性和偶然属性,还要把初步认识中的整体分解成细小的个体,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定义、判断和推断。

无论是认为逻辑思维比感性认识更加客观反映事物,还是认为简单地对事物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考察,最终还是显得片面,不能得到具体完整的认识,都必须搞清楚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到达思维的具体。因此,在认识的过程中,抽象和具体可以表现为思维具体和思维抽象的差别,也可以表现为感情和思维的对立。

具体和抽象的辩证关系就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不能孤立地单独存在。假如只有感性具体,这样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反之,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抽象具体,认识就是片面的,简单的。

抽象可分为已实践和未实践两种。

未经实践的抽象属于萌芽期,已实践的就是已经验证、发展过的抽象。比如从物物交换到钱币流通,再到剩余价值就是未实践的抽象不断变成已实践的过程。

文1:大标题: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文2:刚认识……

文3:认识两个月后……

文4:真丑,又邋遢,怎么都看不顺眼。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人!

文5:感性。

文6:分析一个人总得一分为二嘛,他有缺点,但也有优点,比如热心、对朋友两肋插刀、讲诚信……

文7:理性。

文8: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就是一个轮回,也就是认识的过程。每次这样一次的轮回,使得思维在不断实践中变得更加的成熟和深刻,思维得到辩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