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3392800000076

第76章 复活(1)

《复活》

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1899年。

一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他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距莫斯科百余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这庄园是托尔斯泰的母亲玛莉娅的陪嫁。托尔斯泰一岁半时,她就去世了,不满九岁,父亲尼古拉·托尔斯泰伯爵也病故。托尔斯泰十六岁时,进入喀山大学学习,起初在东方语文系就读,后转入法律系。三年后,他又转到彼得堡大学,因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纪的黑暗统治,不久退学,回到了波利亚纳庄园。1851年他去服军役,同时开始小说创作、1852年发表了著名的自传三部曲《青年》、《童年》、《少年》、从1857年起他曾两度出国到欧洲旅行考察,寻找俄国社会的出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矛盾使他感到失望和愤怒,他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俄国社会。

1862年,托尔斯泰同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娅·安德列耶娜·别尔斯结婚、此后,就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在60年代和70年代,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姗》。这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结果。他后期的一些主要作品,如剧本《黑暗的势力》和《活尸》,中篇小说《尹凡·伊里奇之死》,短篇小说《舞会以后》,特别是长篇杰作《复活》1898-1899),都十分鲜明地反映出作家多方面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世界观的矛盾。

二作品档案。

1910年冬天,托尔斯泰深感家庭生活同自己信念之间的矛盾,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离家出走,以实现自己过平民生活的理想,不久病逝于途中《复活》是由一个真实的案例”科尼的故事”经过艰辛的艺术加工而成的。

小说初名《科尼的故事》,采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可是写作进展得很慢,托尔斯泰觉得越写越不满意。为此,他不得数次停笔。

《复活》创作中的困扰。主要是由于听来的故事尚未完全变成心灵的要求,尚未找到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法庭的场景在故事中占着显著的位置,为了写好法庭,托尔斯泰曾几次参观法庭开庭时的情形。在原来的故事里,罗扎莉娅因盗窃而受审是理所当然的,看不到丝毫”法律的谎言”和审判的不公正。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把女主人改为无辜的,通过法庭对她的不公正审判来揭露司法制度的荒谬,这样就赋予情节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使小说的主题越出了道德和赎罪的范围。这是通往批判现存制度这一宏大主题的第一个阶梯,这个主题后来成了《复活》的主要枢纽。

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始终关注着农奴的命运。19世纪60初;俄国社会围绕着农奴制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托尔斯泰一方面否定农奴制,造成解放农奴,同时又反对以革命的暴力来消灭农奴制。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托尔斯泰寻求在艺术哲学中得到解脱。1891年初,托尔斯泰突然想把他对俄国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批判同科尼的故事融汇在一起,写一部大容量的长篇小说。应该从“农民的生活写起”,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苦难与仇恨写出来,把对“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的揭露和批判作为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段。

然而,当托尔斯泰兴致勃勃地把全书写成后,却又禁不住对自己的创作不满起来:1895年完成的那一稿,结尾是写涅赫柳朵夫和马斯洛娃在监狱教堂结婚,然后一起到西伯利亚;涅赫柳朵夫著书立说,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同时教附近的儿童读书;沙皇政府认为他的活动危害甚大,准备把他流放到黑龙江地区,他得悉这个风声后,携马斯洛娃逃到国外,在伦敦住下来继续他的宣传。

托尔斯泰安排结局的构思是两个主人公“两头是真正的爱,中间是虚假的爱”,亦即****的爱是虚假的爱,精神的爱是真正的爱。但给生活的悲剧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

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托尔斯泰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整个结尾都得重写,把那幸福的尾巴在英国的生活一一删去。”

结尾难关的攻破,标志着《复活》创作道路上所有的障碍都被扫除,此后的写作便畅通无阻了。托尔斯泰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起来。他对作品的情节和主题一改再改,小说定稿时卷帙浩繁,而它的初稿只有15页32开的书写纸!

《复活》的创作,前后长达11年,修改达20余次。尽管11年间并非都在写这部小说,但其艰苦程度仍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托尔斯泰除了紧张地校订小说清样外,还专心写作小说的第三部,直到年终才结束整个创作。

三内容概要。

《复活》

涅赫柳朵夫公爵反复端详着眼前的这个囚犯,心里反复想着那个名字“柳博芙”。早年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柳博芙?难道是她?不,绝不可能。但确实是她,是马斯洛娃,大家叫她卡秋莎,是姑姑家那个一半算养女一半算奴婢的黑眼睛的姑娘。涅赫柳朵夫19岁那年曾经爱过她,3年后他玷污了她后又把她抛弃。听说后来她堕落了。涅赫柳朵夫每想起她,总感到内心有一种难言的羞愧,因此竭力想忘却这桩心灵上的罪恶。

这真是冤家路窄。望着被告席上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感到自己也有一种犯罪感。他不相信她会犯罪。他同时担心马丝洛娃会认出他,因此心神不宁。法庭决定判处马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4年苦役。涅赫柳朵夫刚听到判决时,因为在这之前,他原本料想她会无罪释放,那么如何对待她,则是他将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难题。现在好了,去西伯利亚做苦工,斩断了他跟马斯洛娃保持任何关系的可能,他也有可能不受干扰地与贵族小姐米西结婚了。然而,马斯洛娃听到判决后失声痛苦哭喊着:”我没罪,没罪啊!”

她的哭喊声震荡着涅赫柳朵夫的心灵,恐惧和悔恨同时向他袭来,他自言自语道:”不行,这个案子不能这样了结。”这时他完全忘却了适才宣判时那一刹那的歹毒情绪。涅赫柳朵夫悔恨自己在讨论案情时那一刹那的歹毒情绪。涅赫柳朵夫悔恨自己在讨论案情时心不在焉,没有认真推敲,以致造成重判。这是个不可原谅的疏忽,他决定去找庭长,找律师设法补救。以便尽力减轻她的厄运。涅赫柳朵夫离开法纳林律师办公室,去柯尔恰金将军家赴宴。他去那儿是为了寻找一种闲散安逸的环境,可是今天他对这声子里的一切都感到厌恶。

往日他在这里感到的文雅、豪华、和睦、舒适的感觉消失了,于是他便告辞回家。回到家后,他怎么也抹不掉马斯洛娃那一对微微斜睨的黑眼睛里泪珠滚滚的画面。他非常难过,因为从前的他和现在的他,这中间的差别,比起卡秋莎和判刑的妓女中间的差别是同样的大。从前他胸怀坦白,诚恳正直,可现在他却深陷在虚伪和自私之中,而这种虚伪和自私在他四周的人看来,竟成为真实和无私的美德。

怎样才能赎回他对卡秋莎所犯的罪孽呢?金钱能够赎罪吗?他清清楚楚地记得离开姑姑家的前夕,他怎样将100卢布塞给卡秋莎,然后像小偷一样跑掉的。当时他感到的那种恐怖和厌恶现在又回到了他的胸中。他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法官。尽管他内心有个声音在为自己辩解说:你不是也曾试图改过自新,结果都是一场空吗?可是,这时涅赫柳朵夫的心已觉醒,他下定决心;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打破这个束缚我的虚伪;我要对人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这是卡秋莎落到今天这种悲惨境地的直接原因。我请求她宽恕。如果必要的话,我情愿跟她结婚。刹那间,他被自己道德上的觉醒所感动,止不住流下自怜自爱的眼泪,聂赫留内夫三番五次地来监狱探望马斯洛娃,希望得到她的宽恕,还问他们的孩子。马斯洛娃则简单地、愤愤地说:”主人一瞧出我有身孕,就把我撵出来了,孩子生下来就死了,谢谢上帝,事情早已过去。”从那时起,她不再信仰上帝和善良,认为那全是骗人的,人人都把她看作赚钱或取乐的对象。

这次会面后,涅赫柳朵夫决计用跟马斯洛娃结婚的办法来挽救她和自己的灵魂:他不再去看望米西小姐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辞退佣人,租出大房子,处理掉生活上多余的东西。但是更困难的还是上诉,他四处奔走,磨破了嘴,花足了钱。为了让马斯洛娃在上诉书上签字,他又来到监狱。涅赫柳朵夫再次请求马斯洛娃宽恕,说他觉得在上帝面前有责任同她结婚。这时马斯洛娃突然变色道:”上帝,什么上帝,当初你要想起上帝就对了”,”现在你打算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情愿上吊也不跟你结婚”,”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有你甚么事,走开!”说着便哀怨地哭了起来。涅赫柳朵夫也凄然泪下,马斯洛娃瞧着他,暗自惊奇。

马斯洛娃等一大批犯人6月初就要动身去西伯利亚,涅赫柳朵夫打算,上诉一旦被驳回,便直接上书皇帝,请求减刑,同时决定跟马斯洛娃一块儿上路。为此他必须去庄园料理一些事务。走前他再次探望马斯洛娃,马斯洛娃告诉他,她已经戒酒了。

涅赫柳朵夫大学期间曾信奉和宣传亨利·乔治的学说,把父亲的田产分发给农民,但是他从军后养成的挥金如土的习惯,使他把早先的见解丢到了脑后。他从不问母亲给他的钱是打哪儿来的,母亲死后,财产由他继承,于是土地私有的问题直接摆在他的面前。如果在一个月前,涅赫柳朵夫便会说他无力改变现存制度。可是现在,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于是,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他到自己的田庄安排事务,把一个田庄的土地租给农民种,同时把所收的租金又作为造福农民的基金。可是农民们怕上当,迟迟不敢相信,涅赫柳朵夫向衣衫褴褛的农民们散发了银钱后当即离开了田庄。

他到彼得堡继续为马斯洛娃奔走上诉。亲友们认为他思想危险,不可理解,都不愿帮忙。涅赫柳朵夫对他们也看不顺眼。话不投机。不久,大理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涅赫铆多夫向皇帝写了请愿书后便离开了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