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3392800000057

第57章 悲惨世界(1)

《悲惨世界》

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雨果。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862年。

一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

在名作家众多的法国作家行列里,有一位同巴尔扎克、左拉并驾齐驱的巨人,他就是兼有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之称的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将军,母亲则是波旁王朝的忠诚拥护者。他好像天生与文艺有缘,15岁所写的诗歌得到法兰西学士院几十位院士的交口称誉。雨果天资聪颖,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母亲的督导下,依靠自己不折不扣的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母亲总是提醒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

雨果在刚开始文学创作时,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后来由于法国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和自由主义思潮的趋向高涨,雨果开始转变立场。1827年,他为剧本《克伦威尔》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的著名论文,猛烈抨击古典主义,同时提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1851年,雨果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二作品档案。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将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凝于其中,提出了拯救世界的法宝人道主义。同时,在这部长篇巨著中,雨果尽情挥洒艺术的魔杖,建造了一座美丽的艺术殿堂。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它真实再现了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并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为了写好这部小说,雨果曾亲自到巴黎等地的贫民窟体验生活。所以他才能用同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形象,如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

三内容概要。

《悲惨世界》剧照。

1815年在法国,一位名叫冉阿让的苦役犯在蹲了19年牢房后被释放了。当初他为使他姐姐的一家人免受饥饿而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了5年徒刑。后来由于他屡次越狱而被延长至19年。冉阿让进去时青春年少,出来时已老气横秋。在服刑期间,他过人的膂力令人惊讶不已。

苦役生涯使他的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他走到一个小城。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理会他。尽管他有钱,旅馆还是拒绝给食宿,他在街尽头的一家破酒馆也遭到了同样待遇。监狱不收留他,狗把他从狗窝中赶了出来。他万念俱灰,悲惨凄凉,累倒在石凳上。经人指点,他敲响了卞福汝主教家的门。主教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当天晚上,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逃跑了。10岁孩子小瑞尔威的银币也被他抢走。然而,他很快被警察抓住,把被偷的银器和人一起送到主教家中。主教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替他开脱罪名,说银器是他送的,还外加了一对银烛台。目瞪口呆的警察只好放了冉阿让。主教的宽厚、仁慈深深打动了冉阿让。19年来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他远走他方,决心重新做人。

他来到海滨小城蒙特漪,由一名工人做起。由于他聪明肯干,并因一项发明得以自立门户。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叫马德兰先生。他开了一间工厂,雇了许多工人。他乐善好施,受到市民们的普遍尊重,5年后便被推选为市长,市民对他爱戴备至,惟有警官沙威对其身份表示怀疑。沙威出生于狱中,这对他的生活影响极大。他对职业的狂热态度令人不寒而栗。有一次,他看到市长先生以惊人的臂力救出了被压在车轮下的割风老头,于是便怀疑马德兰就是那个力大无比的苦役犯冉阿让。从此,他暗中对马德兰市长进行调查。

这时,从巴黎来了一位名叫芳汀的漂亮姑娘。她出身贫寒,有一私生女,寄养在酒店主德纳第家。她进了马德兰的工厂当一名女工。但不久就因有私生女一事而被解雇。马德兰对此一无所知。德纳第是个无赖,滑铁卢战役时,他在战场上专门盗尸。受伤军官彭眉胥被他翻动身体时苏醒过来,以为是德纳第救了他的命,其实钱和表早被德纳第偷走。他利用偷来的钱开了酒店,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成了他敲诈芳汀的摇钱树。芳汀为支付抚养费卖掉了长发、门牙,最后沦为娼妓。警官沙威逮捕了她,使她断了生路。马德兰知道这一切后,决心帮助芳汀。

恰在此时,一个流浪汉被误认为是潜逃的冉阿让而遭拘捕,众人一口咬定他应被判重罪。沙威将此事告诉了马德兰,并为自己以往误会了他而道歉,马德兰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不愿让一个无辜者受害。于是他勇敢地走上公堂,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在大家目瞪口呆之际,他把住址留给了法官,然后去医院看望芳汀。沙威跟踪而来,将他强行逮捕。眼看恩人被捕,芳汀气绝身亡。

后来,冉阿让利用营救一名水手的机会再次逃走。不久他找到德纳第,领走了珂赛特。他渐渐疼爱起这个女孩来。两人来到巴黎租了一处房子住下,相依为命。不料沙威跟踪而来,冉阿让携孩子逃到了一家修道院,遇到了他曾救过的割风老头。冉阿让留在了修道院。

珂赛特在修道院渐渐长大,冉阿让与她在巴黎一条狭小的街上租房住下。他们常去公园散步。有一个小伙子老站在远处盯着珂赛特。冉阿让为防不测,连夜搬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马吕斯,就是彭眉胥的儿子。他思想激进,与保守的外祖父闹翻,他对珂赛特一见倾心。马吕斯的邻居叫荣德律特。一天,荣德律特设好圈套,准备敲诈一位先生。马吕斯无意中得悉此事,便立刻去报警,接待他的是警官沙威。沙威给了他一支枪,叫他在危急时刻鸣枪报信。晚上,正当荣德律特一伙对那位先生施暴的时候,马吕斯听到荣德律特自称为德纳第。他想起父亲的遗嘱,没有开枪。危急关头,沙威出现解围。那位受难的先生就是冉阿让。他趁乱溜走了。

马吕斯和珂赛特双双陷入了爱河,两人经常幽会,感情非常密切。一天晚上,珂赛特告诉他,她和父亲即将去英国。马吕斯请求他的外祖父同意他们的婚事,可是被拒绝了。他绝望而归,发现珂赛特也已不见。这时,巴黎革命者已经开始起义了。马吕斯热血沸腾地加入了朋友们的行列。战斗异常激烈,冉阿让也赶到了街垒。警官沙威潜入街垒侦察被起义者抓住。冉阿让要求由他来处死沙威。他把沙威带到僻静处,却并未处死他。他告诉沙威自己就是冉阿让,然后放了他。沙威带着迷茫的心情走了。

起义失败了,革命者遭到屠杀。冉阿让背起受伤的马吕斯,躲进了巴黎的下水道。经过数小时奔波,冉阿让找到一个出口。但门却锁着,德纳第拿着钥匙准备勒索钱财。冉阿让给了他一些钱。出来之后,他再次遇见了沙威。沙威内心极度矛盾,信念动摇。他最终放走了冉阿让,自己跳人塞纳河自杀了。马吕斯康复后便与珂赛特结婚了。冉阿让将全部财产都赠给他们,并告诉珂赛特她的身世。冉阿让还向马吕斯讲述了自己的过去,恳求他们允许自己经常来访。但马吕斯误会了冉阿让,竟拒绝他再进自己的家门。冉阿让再次陷入孤独之中,悲哀使他逐渐衰老下去。

一天,德纳第化名来见马吕斯,想把自己在塞纳河边的遭遇当作秘密换取一笔报酬。从他口中,马吕斯才知道从街垒战中救自己的恩人就是冉阿让。悔恨之际,他立刻和珂赛特赶往冉阿让的住处。此时的冉阿让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看到他们,他相信这对年轻人是爱他的,也相信自己的过去是清白的。他看着这两个理解他的年轻人,看着那对保存已久的银烛台,看着墙上的十字架,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四主要人物形象。

珂赛特。

珂赛特是那个****年代的弱者,是一朵自觉而又顺从地接受了命运安排的脆弱的百合花。从她的儿童时代起,她就不得不忍受没有母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接受那个被虐待的现实,不得不活在别人快乐而自己痛苦的凄惨景况中。自从她有了冉阿让后,她就只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从不去深究冉阿让怪癖的生活习惯,也从不怀疑他的单独旅行,甚至不对自己离奇的身世作任何揣测,就好象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她是一个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女人,”和善大方的人儿往往轻易顺从,而珂赛特正属于这种性格。”在还不认识马吕斯之前,她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当他是自己唯一的天,用马吕斯的话说:”这株可怕的荨麻疼爱并且护卫了这朵百合花。”

认识马吕斯后,她也依然爱着冉阿让,可是远没有对情人的爱来得热烈,甚至忽略了父亲。从此,她在世上唯一所需的人是马吕斯,并且她的思维也渐渐地被他所占有,”马吕斯和她之间有一种最强的磁力,能使她出自本能或几乎机械地照马吕斯的愿望行事。她感到对‘先生’马吕斯有一定的主意;她就顺从。她的丈夫不用向她说什么,她感到了他那虽没说出但很明显的意图的压力而盲从他。她的服从主要在于不去回忆马吕斯已忘却的事。她毫不费力地做到了。她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对此也无可谴责,她的心已变得和丈夫的毫无区别。”

她疏忽了父亲而不是忘记,但更爱她的丈夫。她已自觉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和内心倾斜天平的情感摆布。”假使珂赛特在她生命的这一关头遇到的是个不检点的放荡男子的爱,她也就完了。”

作品中,总的来说,珂赛特是幸福的。雨果似乎有意识地保存着这枚胜利的种子,让她不受到任何的伤害,《悲惨世界》中,善良的冉阿让最后在衰竭中孤独地死去,可怜的芳汀也在咳嗽中与骨肉分离,只剩下美丽的珂赛特依然幸福如故。她是胜利果实的象征,是仁爱感化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共和胜利的产物,尽管大革命始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珂赛特的幸福意味着共和胜利的必然性。

雨果在作品中通过描写珂赛特幸福美好的生活来暗示大革命的美好前景,宣告珂赛特是一枚胜利的种子,”仁爱”和”共和”下胜利的果实,是大革命胜利的象征。

冉阿让。

冉阿让原是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姐姐拉扯长大;到他长大成人,姐夫留下7个从一岁到八岁的小外甥离开人世。于是,”他代行父职,帮助姐姐,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像是一种天职似的,冉阿让甚至做得有些过火。”树枝修剪工薪金微薄,他就到处打短工做苦力,他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贡献给那七个小外甥,他没有余暇和余力去顾及自己人生大事,去成家立业。后来,正是不忍心看到那七个小外甥瞪着饥饿的大眼睛,他铤而走险,偷了一块面包,导致了坐牢的厄运。然而,即使坐牢,他的心里仍然惦记着七个外甥,会思量孩子们没有他的日子应该怎么办,为了打听小外甥的消息见他们一面,他一再越狱,不断加刑,累计十九年,但再也没见到他的小外甥。

此时的冉阿让是法国底层千百万个贫困男子中的一员,无文化、无背景、无依靠,是一个断了线的在天空中翻着跟头的风筝,随时随地有被风吹落到地面的危险。一片面包,使冉阿让从人间坠入地狱,换来了十九个年头的刑罚。在监狱中,他时时刻刻都像个哲人在思考着,审视这极不公平的法律刑罚与这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承认自己有过失,但认为社会更是难辞其咎。”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乏面包。”这究竟是谁的错?十九年的监牢生活就因为一片面包!”处罚是否又苛刻过分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否构成强者对弱者的谋害,是否构成社会侵犯个人的罪行?”他认为社会对他的遭遇应该负责。”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要和它算账。”此时的冉阿让是魔鬼是撒旦,他仇视社会,人类,一切事物。”最后变成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迫害欲,不问是谁,逢人必害。”他对社会的仇恨全都写在了脸上,出狱的时候”他样子真是凶恶可怕,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从一片面包导致了一个人的心灵的恶变,这正是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社会悲剧,冉阿让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这种人道主义同情还推动雨果进行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里,与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在这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

五精彩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