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3392800000055

第55章 巴黎圣母院(1)

《巴黎圣母院》

浪漫主义代表作。

作者:维克多·雨果。

体裁:小说。

成书年代:1831年。

一作品介绍。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在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十三岁开始写作,十五岁时以长诗《读书之益》应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而初露头角。一生著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学理论作品。青年时期,受其母思想影响,政治上同情保皇党,因赞成群主立宪制曾被封为”法兰西世卿”。1827年发表著名文艺论文《克伦威尔·序》,主张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提出美丑结合的对照原则,采用普通语言写作等,成为向古典主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纲领。三年后,创作并演出了五幕十六场长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全面胜利。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他许多戏剧作品。对后世作家发生了巨大影响。

二作品档案。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完成于1831年1月初,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革命的胜利激发了雨果的创作热情,他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小说。

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叛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雨果少年时期一直在崇信君主政体和天主教的家庭教师和母亲影响下,他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都是保守的。政治上由于把拿破仑视为”蹂躏世界的暴君”,得到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赏识;文学上仿效古典主义,为复辟王朝和天主教唱颂歌。

18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十世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年,他和维尼、缪塞、大仲马、诺缔埃等组成了浪漫主义第二文社。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实际上是新的浪漫主义文学纲领的宣言,是一篇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1830年2月25日在法兰西剧院《爱尔那尼》的演出,是雨果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大胆尝试,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场决战。这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从此,古典主义戏剧结束了200多年居于霸主地位的历史,浪漫主义开始雄踞巴黎舞台,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彻底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巴黎圣母院》的出版,是雨果对自己曾是保王主义作了一次清算,表达了对波旁王朝和天主教会的憎恶,因而,小说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这部小说把浪漫主义文艺观扩大到长篇小说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受到法国人民的珍爱,也赢得了世界读者的赞赏。

三内容概要。

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民们沉浸在既是”主显节”又是”愚人节”的欢乐之中。

宗教剧《圣母玛利亚的裁判》正式上演,然而对此并不感兴趣,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的怪笑迎来观众的阵阵喝彩,他成为了愚人之王。

敲钟人伽西莫多被绑在格雷沃广场示众。他是个独眼、驼背、跛足、丑陋无比的人,他是副主教克洛德收养的孤儿,因而对克洛德无限崇散,惟命是从。这一天在烈日下他遭到了鞭打,口渴难忍,高声叫喊着要水喝,回答他的却是一片嘲笑、责骂和扔过来的石块、破烂。就在这时,爱斯梅拉达拨开人群,走上刑台,取山一只葫芦,温柔地把水送到伽西莫多干裂的嘴边。这一举动使伽西莫多的干枯眼睛里流出了大颗的眼泪,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

《巴黎圣母院》剧照。

巴黎圣母院前的格雷沃广场上,篝火熊熊地燃烧,美丽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正在围观的人群当中翩翩起舞。她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舞姿令人们深深陶醉。诗人甘果瓦不禁产生了疑问:她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然而副主教孚罗洛却阴沉着脸对少女发出了恶毒的诅咒,称爱斯梅拉达是在施邪法,亵渎神灵。而另一端的女修士居第尔因为15年前被埃及人偷去了女儿,也憎恨地谩骂她是”埃及的蟋蟀”。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出身于高等市民家庭,从小被父母定为牧师职业,在弥撒书和辞典中成长起来。他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攻读宗教课程,又致力于研究法典,同时学习医学和文学,并懂得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在他18岁的时候,因父母死于一场瘟疫,于是他承担起了抚养弟弟的责任。出于怜悯,他又收养了畸形儿伽西莫多。

他一心钻研,刻意回避一切世俗的享受,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但是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却令他的欲念无法控制地苏醒与爆发。他意识到这样的欲念会将他带向万劫不复的地狱,于是把天真的姑娘视为女巫和妖魔,一心想把她驱逐出圣母院广场,又努力用工作、书籍来安抚自己狂躁的心,但这只会让他更加强烈地爱上爱斯梅拉达,于是他决定,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宁,他要么占有那姑娘,要么毁灭她。

愚人节的夜晚,孚罗洛和受到他指示的伽西莫多在黑暗的小巷里抢劫了爱斯梅拉达,这时尾随而至的诗人甘果瓦大声呼喊,引来了巡逻的皇家卫队长弗比斯和他的卫兵,他们解救了爱斯梅拉达,捉住了伽西莫多,却让孚罗洛逃跑了。而诗人甘果瓦却在混乱中误入黑话王国(乞丐王国),这里居住着乞丐、流浪者和卖艺人,爱斯梅拉达就是他们明珠一般的宠儿。按照这里的法律,如果没有一个黑话王国的女人愿意嫁给甘果瓦的话,他就会被绞死。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不愿意见到无辜的人罹难,于是愿意同他做四年名义上的夫妻。

第二天,敲钟人伽西莫多被绑在格雷沃广场示众。他是个独眼、驼背、跛足、丑陋无比的人,他是副主教克洛德收养的孤儿,因而对克洛德无限崇敬,惟命是从。烈日中伽西莫多被打得鲜血直流,围观的人们对他没有同情,只有嘲笑和咒骂。收养他的副主教从旁经过,对露出温和笑容的伽西莫多却急忙避走。因为疼痛和焦渴,伽西莫多不停地呼号,围观的人群却对他抱以冷漠的嘲笑,甚至投来石子和瓦片,在这时,只有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了他的唇边。姑娘的善良感动了人群,也让伽西莫多留下了”生平第一次”的眼泪。

爱斯梅达自从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搭救后,一直念念不忘这位年轻莫俊的军官。当她的心上人在自己未婚姨家的阳台上约她相会的时候,姑娘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轻佻放荡的花花公子。然而弗比斯酒后失言被副主教孚罗洛听到了他们幽会的秘密,于是在姑娘和卫队长约会的时候,妒火中烧的孚罗洛用匕首刺进了弗比斯的胸膛,昏倒的爱斯梅拉达反而被指控没谋杀卫队长的凶手和女巫。

宗教法庭审判爱斯梅拉达,一口咬定是女巫爱斯梅拉达驱使黑衣魔鬼刺希军官,爱斯梅拉达被屈打招认,法庭判处她绞刑,第二天执行。无辜的姑娘被关进了阴森的死囚监狱。当天晚上,孚罗洛潜入牢房,跪在少女的面前痛哭流涕,他承认了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也讲述了因为爱她而带来的巨大痛苦。他恳求少女接受他狂热的爱,还想带着她一同逃跑。然而姑娘在悲愤中拒绝了他。

第二天,广场上人山人海。爱斯梅达拉在行刑前接收着祈祷仪式。这时,被畸形的爱扭曲了灵魂的副主教竟再一次逼迫姑娘接受他的求爱,可是爱斯梅拉达在他的面前选择了绞刑架。她在一刹那间看到了朝思幕想的弗比斯,用可怕的、欢乐的声音朝他呼喊,可她的爱人却同贵族小姐一同躲进了丝绒帷幔。

行刑的时候,人群寂静无声。然而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伽西莫多却从天而降,像捧一件稀世珍宝那样把姑娘举在肩上,高喊着”圣地!圣地!”将她带入了司法的避难地巴黎圣母院。

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的钟楼上,白天给她送食物,夜里就蜷在门口守护着她。他对她怀着深挚的感激、同情和崇敬的爱,因为自惭形秽,所以更加爱得无私。他为了让爱斯梅拉达感到快乐,便去请求弗比斯来见可怜的姑娘,然而轻浮的卫队长却扬长而去。为了保护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甚至开始违抗他曾经那样顶礼膜拜的副主教。孚罗洛最终发现了爱斯梅拉达的藏身之处,他那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痛苦的心灵又开始充满了嫉妒和仇恨。他甚至半夜闯进少妇女居住的小屋,企图占有她,幸好伽西莫多赶来制止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