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大全集(超值金版)
3392600000058

第58章 勇于放弃,驾驭好生命之舟(4)

呜呼!贪婪贪心,贪来的只有虚空、死亡!难道我们非要成为其中一个角色,才肯罢手吗?难道我们非要吃了亏,才肯承认这些事实吗?才肯顺服真理吗?

贪婪之心只会害人,然而,有人居然荒唐地说贪婪也可以成为工作中的一股动力,这真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具有贪婪之心的人,已经走到了不能自拔的境地,一旦陷入,万劫不复。利用贪婪,就等于纵容贪婪。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强制的手段来挽救那些陷入贪婪之境而无力自拔的人,通过法律的清洗剂来彻底清洗他们被贪婪占据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得以再生。

贪婪是一种吸毒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毁的过程。据巴西科学家研究显示,所有的贪官,其一生都是在惊恐、惶惑之中度过的,他们的生命不仅比一般人短,而且其心理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无可名状的煎熬之中。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现在的人们普遍认可的是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心理。钱通天地,通鬼神,还有什么生命和灵魂是金钱不能买得到的呢?

总之,贪与失是一种成正比的关系,在你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你或许也失去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要淡然一点为好,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懂得放弃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历史上永州人都特别善于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几个永州人正乘坐一条小船上。结果刚到江中心,船就漏水了。船上的人就只好跳到水里往岸上游。其中最会游泳的一个人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还是没有平常游得快。他的同伴很疑惑,于是问他为什么今天这么吃力?那个人回答说:“我腰里缠着太多的钱,现在重得不行,所以今天特别吃力。”于是同伴劝他快把钱扔掉,但是这个人说什么也不肯。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更加没有力气了。那些已经到了岸上的同伴又大声劝说他扔掉钱,他摇了摇头,最后沉入水中淹死了。

为了达到目标,就必须扔掉很多累赘。这些累赘很多时候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扔掉。舍不得自然得不到。

人要舍掉生活的惰性。生活一旦形成惰性,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有激情。即使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一遇到困难就想退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就是如果想毁掉一个人就只需要让他安逸起来的原因。

人还应该舍掉目标以外的东西。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才能够确保取得最大的成功。每一个人定然有很多目标,但最后必须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将这个目标实现。但许多人常常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总想着为了逃避风险,便多确定几个目标,这样即使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也有可能实现。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最致命的,多个目标自然分散精力,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很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一片都无法实现。人在面临多个目标时往往不会全力以赴,而是以为这个不行,下个可以补充,以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实现目标呢?

最后,人应该舍掉的是以成功者自居的心态。也就是说人要有一种归零心态。不管以前怎么样成功,既然选择了从事新的事业,那么以前的成功都要一概抹掉,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再来。很久以前成功的经验并不符合今天的实际,但人们往往容易抱残守缺,容易相信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切,于是不相信理性的判断,不相信别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坚持按照原来的办法来做,其结果可想而知。《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路过江边,看见一个汉子正牵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投进江里去,婴儿吓得哇哇地乱哭乱叫。这人走上前去问那汉子:“你怎么把婴儿往江里投呢?”那汉子说:“怕什么?他的爸爸很会游水。”

他的爸爸会游泳,他的儿子难道生来也会游泳吗?很多创业者有其父善游的心态,认为自己曾经成功过,现在成功也是不难的事情。殊不知这是自欺欺人。

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放不开手脚,不能做到忘我。一个演员在演戏的时候应该很投入,而绝对不应分心。那些不投入的人,往往会有太多的顾虑,这样是没有办法演好戏的。

太多的舍不得让人痛苦。

台湾作家吴淡如说过:“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仔细咀嚼这段话,就会发现,我们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下已经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不是吗?现代人都精于算计投资回报率,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佛家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多么自在的快乐之道啊,倘使你总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眠时不肯睡眠,千般计较”,这样放不下,我们又怎能快乐呢?

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恩怨情仇,放下一切要放下的东西。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一只瘦狐狸从篱笆上的小洞钻进了葡萄园。它大吃了三天,吃光了葡萄园里的葡萄,身体也变得臃肿不堪,已经无法从来时的小洞钻出去。聪明的狐狸饿了三天,才从小洞突围而出。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对土地贪得无厌的帕霍姆,最终在用脚丈量土地的贪婪中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发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攀登雪山的运动员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攀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扔掉自己在登山前认真准备的装备,直到扔无可扔,于险要处,教练还会告诉运动员,连呼吸都要控制,稍微粗重的呼吸都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世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多大的心机,花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只是暂时的。

懂得生命和世事的无常,便会舍得;能够舍得,才不会被物欲所驱使,才能够看得清生命的本质,抛得开功名利禄,找到生命快乐的源泉。

放下,是美好生活的必须。放下心中的仇恨,放下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放下对功名利禄的刻意追求,才能给生命留一片绿荫,给心灵种一棵忘忧草。

冤冤相报何时了。当一个人的心被仇恨充盈,那么,快乐已离他远去。且不说,仇恨会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挡住了人生的成功之路;即便是大仇得报,也必定是两败俱伤,身心疲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抓起泥巴扔向对方时,首先弄脏的却是自己的手。

只有放下琐事的烦扰,才能常常保持心灵的快乐。不必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更不必把别人无心伤到自己的话,堆积成心里的毒瘤。

人生的所谓得与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失意的坏心情,却可以使人丧失对整个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因心情引起的得与失,比起物质上的得与失,更加致命。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付不起的,正是生活中某类事件对我们心态所形成的那种漫长主宰、改变甚至毁灭。豁达、乐观的心态,才是最昂贵、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的多,而在于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广的拥有。

太重的得失心让人难过。

有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法国有一家报纸曾经刊登过一个智力问答: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此时,你只能拿出去一幅名画,你会选择哪一幅?很多人回答说当然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是这幅“永恒的微笑”在最里面的展馆。最后一位社会学家做出了最正确的答案:拿离出口最近的一件。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最容易实现。

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架飞机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总统,还有一个是哲学家。突然之间,飞机发生了故障,必须让其中的一个人跳伞以减轻飞机的负重,请问在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哪一个?结果是众说纷纭。答案是选择体重最重的一个。理由也很简单,这样可以保证飞机最小负重,保证安全。

一个人的得失心不要太重了,太重了会影响自己的成长。人生没有失败,也很少会有后悔,唯一后悔的是自己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计较得失了。

30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想要离开故乡,去创造自己的前途。根据乡里的规矩,他动身的第一站应该去拜访本族的族长,以便求得指点。当这个年轻人去见族长时,族长正在练字。当族长听说他想离开故乡去外地闯荡闯荡,想了想,就立即挥毫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望着年轻人说:“其实人这一生的秘诀没有什么,只有六个字,今天我可以先告诉你三个,我想这三个字已经够你半生受用了。”

30年过去了,当初离家的那个年轻人已经到了中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有了许多伤心事。此时他特意回到了家乡,去见那个族长。很快他来到了族长家,不过不幸的是,族长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然而族长的家人却取出一个封信给这个人,对他说这是族长留给他的东西。这个时候,还乡的游子才想起来30年前他还有一半的人生秘诀没有听到,打开信一看,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不要怕,不要悔,这是对人生比较深刻的体会。人生没有失败,所以不要去害怕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同样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有了这种感悟,就不要再担心以后会发生什么。人生是没有失败的,人最终都会取得成功。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不论曾经是否伤害了别人,或者是否做错了事情,都要告诫自己不要后悔。伤害过别人,想一个办法给别人以补偿;做错了事情,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进步。在将来的日子里才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成就。

纠缠不放,是在折磨自己。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许多人遇到了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出来后悔,说不出来也后悔……人的遗憾与后悔情绪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

从昨天的风雨里走过来,身上难免沾染一些尘土和霉气,心中多少留下一些酸楚的记忆,这是不能完全被抹掉的。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但是,如果你纠缠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我们的这种做法就真正是蠢人之举了。

美国一位教师曾用一很形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摆脱徒然无益的悔恨,在课堂上她将一只装满牛奶的瓶子朝地上猛摔下去,瓶子破碎了,牛奶流了满地。她告诉学生:“你们可能对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已经无法使这瓶牛奶恢复原样了。因此,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摔破了的牛奶瓶。”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如果明知错误已经形成,而且无可挽回,却偏要去挽回,这样做是徒劳无益的。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说过:“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过去的事无法挽回。”

的确,昨日的阳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画册。我们需要总结昨天的失误,但我们不能对过去了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因为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不能改变过去,都不能使你更聪明、更完美。

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怀旧包袱,为逝去的流年伤感不已,那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那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未来。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呢?为什么要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对过去的悔恨之中呢?

追悔过去,只能失掉现在;失掉现在,哪有未来!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你我皆凡人,生在尘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你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这首歌是李宗盛的“凡人歌”。歌中唱出的内容就体现了人的贪婪。

贪婪的人总是不会满足的。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有了这个好的东西,还想要那个更好的;有了一百万,还想要二百万,三百万……有多少他就想要多少,最想把全世界的东西都占为已有。可是事物往往会是“物极必反”。

纳粹头子希特勒就是一个例子:

希特勒先把势力范围扩大到邻近的国家。然后,他的贪婪使他把毒手伸向远东及全世界。于是到最后不但没有征服全世界,却自食恶果自杀身亡。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贪婪都是表现在物质金钱上。为了金钱可以不顾道义;为了金钱可以置他人于不顾;为了金钱甚至可以不顾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可是贪婪的人到最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为了钱而犯罪的人无一人能逃过法网;为了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干部收受贿赂,但最终还是被法律制裁。

有人曾问过一个炒股票的人,怎样才能不把钱输掉。他回答说:“要记住两个字:知足。”他说只要一贪婪,连投进去的资本都保不住,血本无归。因此,贪婪是要适可而止的。贪婪者,轻则伤财,重则倾家荡产,锒铛入狱,自食恶果。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贪婪在某些方面却是使人获得成功的源泉。

当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艰难探索时,“贪婪”无疑会使你充满斗志,知识的渴望会使你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攀登知识高山的时候飞岩走壁无所畏惧。

作家海明威“贪婪”地想要踢翻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于是他努力写作,终于得到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综上所述,如果把贪婪用在物质追求上,你就会自食恶果;如果把贪婪用在精神、真理的追求上,你就必定会获得成功。

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子,大家都说他很傻,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会选择5毛,却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来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的一个,结果那个小孩子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就觉得非常奇怪,便去问那个小孩子:“难道你分辨不出硬币的币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