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大全集(超值金版)
3382900000040

第40章 充实自我让生命不空虚——“空想者”和“实干家”的对话(1)

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空虚心态在两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前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自我贬低、缺乏自信。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在生活中,恋人的离去、朋友的聚散等都给了空虚乘虚而入的机会。

要想改变空虚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只要让生活充实起来,让自己忙碌起来。试想,每天公务缠身的工作人员,整日大事小活不断的家庭主妇,为了生计不辞奔波劳苦的小贩,这些人整日被忙碌所充斥着,又哪里能够感觉到空虚的滋味呢?说不定他们会为忙碌的生活而高兴和欣慰,因为正是有了忙碌才能让他们感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如果让他们休息或闲呆上一段时间,他们会感到不习惯和难以忍受。

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过得空虚郁闷、浑浑噩噩,而应该是充实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然而,唯有踏实、不断进取才会有所收获,有充实的感觉,而且它可以为贫穷的人开创新的生活,它使千百万人免于夭折,可以拯救那些精神上有问题的人。

充实自己使我们为了自己的未来和理想而拼搏,与大自然作殊死的搏斗,能够在社会中独立击浪,能够战胜自我,增强自信,使自己精神抖擞,奋勇前行,发挥出最强的力量。

心动不如行动。

做人应有美好的憧憬,但是,这种憧憬是不可能靠着空谈和等待实现的,功成名就的人都是付出行动解决问题的人,他们依照正确的原则掌握主动,做了需要做的事情,并达到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时间一过,就把它忘了。原因是:有时是因为忙,有时是因为懒。一个事务繁忙的人,想到某一件事该做,但他当时没有时间,于是想“等一下再说吧”,但等一下后,又为其他事务分了神,就把这件事忘了。有些人虽然不忙,可是他喜欢拖延。该做的事虽然想到,却懒得立刻着手去做,心想“等一下再做吧”,可等一下之后,他就忘了,或者已是时过境迁,失去适当的时机了。如果想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

想给朋友写封信吗?现在就写。有什么可以扩大业务的好想法吗?去尝试。记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忠告:“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推到明天做。”

一个人一旦有了拖延的习惯,每当想要拖延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转换想法。想想,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欢拖延的,现在就下定决心,将它改善。

成功者从来不拖延,也不会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动,而是今天就动手去干。他们忙忙碌碌尽所能干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又接着去干,不断地努力、失败,直至成功。成功者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动手去解决。他们不花费时间去发愁,因为发愁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不断地增加忧虑。当成功者开始集中力量行动时,立刻就兴致勃勃、干劲十足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遇见过那种喜欢说“假若……我已经……”的人吗?有些人总是喋喋不休地大说特谈他以前错过了什么成功机会,或者正在“打算”将来干什么渺渺茫茫的事业。失败者总是考虑他的那些“假若如何如何”,所以总是因故拖延。

总是谈论自己“可能已经办成什么事情”的人,不是进取者,也不是成功者,而只是空谈家。“实干家”是这么说的:假如说我的成功是在一夜之间得来的,那么,这一夜乃是无比漫长的历程。

不要等待“时来运转”,也不要由于等不到而觉得恼火和委屈,要养成行动的习惯,必定会得到非常大的收获和成效。因此,不管你现在要做什么事,请立刻行动吧。

心动不如行动。要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明天,把计划放在今天,把行动放在现在。

无事可做的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无聊会招来厄运?我们必须马上说明,无聊并非总是给人带来不幸。某些条件下,无聊是满足生活中更高需求的准备工作。为了学会弹钢琴,人的手指千百次地重复着单调的练习。《圣经》、柏拉图和但丁作品中的部分章节枯燥乏味,我们通读这些作品是为了领会整体意义。老夫老妻都能容忍对方的闲言碎语,因为婚姻的价值远远高于闲言碎语的价值。为了更高的目标忍受无聊是有回报的。

但多数无聊不属此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感到无聊不是因为工作或环境,而是因为毫无热情的心态。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做什么都觉得枯燥乏味,总想做些新颖的工作。无聊的人如饥似渴地寻新求异,为的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因此,只要有令人兴奋的机遇,无聊的人都会感兴趣。于是,他很容易受到厄运的伤害,因为他很可能忽视机遇的内在风险。

许多人因为无聊而陷入悲惨境地,可是,他们连麻烦的起因都没搞清楚。下面这个例子很典型。有一个姑娘与人私奔,男人已经结婚,而且年龄比她大一倍。姑娘既没有如花似月的容貌,也没有高人一等的德行,根本无法驾驭情夫的心。她深感懊悔,倍感凄凉,终于回到家中。她对父母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根本不爱他。我一定疯了。”她没有疯,只是感到无聊。实际上,许多年轻人因为对生活感到无聊才随波逐流,他们无聊到深感痛苦的地步,只要碰到令人心动的机会,就会不顾一切,甚至做出疯狂的蠢事来。

百无聊赖的成年人也容易遭逢厄运。许多孤独、无聊的男人刚认识某个人就上当受骗,陷入灾难中,因为只要有人对他稍加关心,他都会感激不尽。有这样一个例子:据纽约警方报道,有一个到纽约观光的游客陷入别人设下的骗局中,连见多不怪的警察听了这件事都摇头叹息。“我知道他的话听起来有点离谱,”受害者承认,“但是,他看上去像个好人。我很高兴与他在一起,让他拿着钱。”心理学家可以解释为什么骗子和心怀叵测的奸商在美国人口稀少的地区非常猖獗,而且为害甚久。百无聊赖的家庭生活非常乏味,任何态度和蔼的陌生人都能给他们带来愉快。他们对陌生人毫无警惕之心,对他们做出的难以置信的承诺失去了判断力。甚至我们这个时代所谓的老于世故者也会碰到同样的事情。有一个人在赌博游戏中上当受骗,一下子输掉好几千美元,但他根本就输不起。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我对家人和朋友感到厌倦。”他急于用寻欢作乐的方式调剂生活,根本没有想到会碰到什么风险,结果成为厄运的靶子。许多商人失去大笔金钱,因为他们的工作太枯燥,太单调,于是就寻找刺激,参加毫无理性的投机活动。

无聊不仅仅使人损失金钱。美国阿肯色斯州有一个农民,他参与私刑,迫人于死命。他在法庭上承认,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更有意思的事情做”。社会学家指出,有的人之所以参加暴行,以巫术致人死命,参与屠杀和私刑,很可能是因为百无聊赖。暴徒不一定是虐待狂,可能是因为对生活感到厌倦,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找不到一点儿乐趣。这样的人不怕别人报复,不顾社会公德,杀人成为一种摆脱无聊的手段,一种调剂乏味生活的方式。甚至在家中,无聊与厌倦常常导致令人发指的过火行为。有人常与邻居吵架,殴打妻子,酗酒,为的是使无聊得到排遣。

我们不能用寻求刺激和寻欢作乐的方式乞求好运,利用外部刺激摆脱无聊很快就会令人生厌。从长期角度看,生活中的空虚只能用感兴趣的事物来填补,只能用培育热情的方式来填补。只有这样,我们的判断力才能免受无聊的干扰。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有效的告诫,甚至百无聊赖的人也可以用它评估不期而至的机遇。当机遇来临时自己是否心生倦意,是否感到无聊?如果他提醒自己:在百无聊赖时谁都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那么,他起码会定一定神,在接受机遇时三思而后行。这就像人们在筋疲力尽时会自言自语:“我太累了,现在不想考虑这个问题,等头脑清醒后再说。”所以,当我们感到厌倦和无聊时,必须承认这一点,必须控制自己然后才能对影响运气的重大机遇做出判断。

“想法太多”的折磨。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凭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而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思想是好东西,但要紧的是付诸行动。任何事情本来就是要在行动中实现的。

实干家不认识“空虚”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当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就容易产生这种空虚感。怎么才能摆脱空虚呢?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

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抓牢梦想,放掉幻想。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雄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雄心去做。即使你现在两手空空,但如果自始至终怀揣着雄心壮志,你就不是一无所有;怀揣着梦想,在人生旅途上精疲力竭时你就可以随时充饥!

多年前,一位父亲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农场上玩耍。这时,一群大雁叫着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飞得比大雁还要高。”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父亲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

父亲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父亲肯定地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们长大以后果然飞起来了,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陷在黑暗当中,不知道哪里才是方向。人生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月份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直接,他进步的越快,对社会也就会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标,再加上矢志不渝地努力,没有什么不能成为现实。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20世纪初,有个年轻的美国人,他确立的人生目标是当美国总统。1910年,他就当选为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0年他出任了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1921年在他39岁时突染重病,他成了一个双腿不能活动的残废人。但是这个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当总统的梦想。

他制定了一个旁人看来十分笨拙的身体复元计划从练习爬行开始。为了激励自己的意志,每次练爬的时候他都把家人、佣人叫到大厅来看。他说:“我不需要掩盖自己的丑态。”他虽然用尽全力爬得汗如雨下,却还赶不上刚会走的小儿子。他的妻子后来回忆说:“见他这样就像有千把尖刀刺在我的心上,可是他从来不听劝阻,坚持到底。”将近七年的坚持苦练终于使他从爬到能够站立起来,虽然仅仅能够站立一小时。1928年他竞选纽约州州长成功,1933年3月4日就任了美国第32任总统,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并于1936年、1940年、1944年破例的三次连任,成为了一届美国历史上长达12年的伟大的美国总统。是他实行新政先将美国从经济的大萧条中解脱出来;之后又带领美国向法西斯宣战,同全世界一起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