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24

第24章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媒体与大选(2)

美国同行告诉我,报纸的支持与否,在初选阶段更为重要。这个时候,候选人不为公众所熟知,一两篇社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改变选民的投票倾向。不管是否改变选民投票倾向,有些表达支持的社论的确是观点鲜明,立意高远,或推崇,或鞭挞,文采斐然。比如说,在2008年2月3日的社论中,《洛杉矶时报》这样描述******:******是非洲后裔,出生于美国最年轻的州,曾在亚洲和******一同生活,他长着一副清晰的美国式面孔。******入主白宫将稀释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这比任何公众外交都要有效,他成为候选人,将使得民主党有希望领导美国走向未来。杀死安德鲁·杰克逊之妻 ——大选期间媒体很“丑陋” 是的,这就是美国报纸。大选时,它们常常会选择一方,公开宣布支持(Endorsement),其行为历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的华盛顿时代。

美国早期的领导人,包括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都认为有必要让选民随时了解一些信息。美国大革命时期前,报纸也只是被商店老板不定期印发出来宣传其商品和服务的薄纸片;革命期间,媒体起到宣传的作用,政治家们敏锐地意识到了报纸对于政治的巨大作用。

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汉密尔顿雇佣了立场坚定联邦派成员约翰·芬诺在当时的首都费城办了《合众国公报》,而杰斐逊也雇佣忠实的共和党人、才华出众的作家菲利普·弗莱纽为共和党办了《国民公报》。这两份报纸在费城相互竞争了数年,后来成为党派报纸的样板。到1809年,联邦派有157种报纸,民主共和派有158种。

早期的美国媒体成了政治领袖的喉舌,实际上是政党的机关报,它们与政党及政治官员联系紧密,以失去新闻独立性:为代价换取了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

民主共和派的《曙光女神报》主编是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孙子贝奇。身为名人之后,此人敢骂任何人,连德高望重的华盛顿也不放过。1796年,华盛顿总统第二任期届满,发表告别演说后,贝奇骂道:“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使一个国家堕落了,美国就是被华盛顿堕落了,美国就是遭受了华盛顿的不正当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曾经被一个人所欺骗,美国就是被华盛顿欺骗了。我们当以他的行为作为前车之鉴,其教训就是任何人都不能愚昧无知。”

180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联邦派重金收买报纸,恶毒攻击杰斐逊。美国报刊史学者莫特说,在报刊对个人进行攻击方面,杰斐逊是最厉害的受害者。

当时,《合众国公报》这样谩骂杰斐逊:“如果异教徒杰斐逊当选总统,死亡的征兆将降临到我们神圣的宗教。教堂将遭毁灭,而一些无耻的娼妇,也将以女神的名义占据上帝的圣殿。”在杰斐逊担任总统期间,谩骂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变本加厉。对此,杰斐逊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话:“如若由我决定,我们是应该拥有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应该拥有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迟疑地选择后者。”

杰斐逊时代,报纸的读者多来自政界、商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奢侈品。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竞选获胜之际,恰是美国工业革命前后,那个年代,报纸从贵族走向平民,随着发行量的扩大、广告增加,报纸成了一个盈利的产业,从此开始拒绝政党的补贴和控制。

那是的报纸产业可谓盛况空前,1836年创刊的费城《公共日报》如此描述当时报业的繁荣:纽约和布鲁克林两城共有人口30万,而廉价报纸的销量却超过7万份……在大街小巷、旅馆、酒店、银行、商店等处都可看到报纸。几乎每个看门人和马车夫的手里都有一份报纸。

1851年,亨利·雷蒙筹集10万资金,创刊了一份伟大的报纸。他说,不能把政党机关报误认为公众报纸,它们不是新闻事业的合法成员,它们不对新闻事业负责,没有资格享有新闻事业的荣誉。公众报纸必须是超党派而独立的,不追求政治利益而谋求公众福利。他在提倡某种行动时、解释一些事件时,总是从全国而不是从任何派系或政党的利益出发。

这份报纸至今还在世界范围内享受声誉,它的名字叫《纽约时报》。

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毕竟有差距,如同媒体无法脱离社会,它同样无法脱离党派之争。亨利·雷蒙本人在共和党内官居高位,于1864年作为纽约州共和党代表团团长参加共和党年会——在这次会上,提名林肯连任总统。

20年后,也就是1884年,美国迎来丑闻丛生的一届大选,候选人的个人品德成为报纸的攻击点,比马克·吐温笔下《竟选州长》的描述毫不逊色。

对决在民主党候选人克利夫兰和共和党候选人詹姆斯·布莱恩之间展开。

困扰布莱恩的是一批信件。1864年到1876年间,作为众议院议长的布莱恩给波士顿大亨沃伦·费舍尔多次写信。费舍尔的雇员詹姆斯·穆里根在国会作证,称手里有这些信的原件,这成为布莱恩以权谋私的铁证。有证据表明,布莱恩曾一次性从铁路公司收取10万美元的酬劳,今天,相当于100万美元。

反共和党的报纸自然不会放过天赐良机,大选之际,信件内容被原文照登,其中一封信在结尾处写道:“把这封信烧掉。”民主党人抓住时机,让“烧啊,烧啊,烧了这些信”变成当年大选流行语。最终布莱恩以微弱劣势败北。

布莱恩的丑闻让共和党一些人也认为不屑与之为伍,于是他们决定“叛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克利夫兰。支持共和党的报纸挖空心思,终于也挖掘出了“老实人”克利夫兰的一桩丑闻。

1884年7月21日的《布法罗晚邮报》活灵活现地报道说,克利夫兰有一个私生子,他不肯承认,把孩子送进了孤儿院,把孩子的妈妈送进了修道院;报道还说,孩子的妈妈是个寡妇,叫玛莉亚·哈平,酗酒成性,喜欢骂人。共和党的团队抓住这一点,觉着火炬游行,高声唱道:“妈妈,爸爸在哪里?快去白宫吧,他在那里,哈哈哈哈!”

此事让克利夫兰的竞选团队感到绝望,面对不利局面,克利夫兰选择了诚实面对,他平静地说:“说出事实!”他承认有婚外情,也承认那个寡妇有个孩子姓克利夫兰,但告诉全国人民,克利夫兰尽职尽责,给孩子找了一个家,孩子的妈妈也没有被迫去修道院。

这时候,一个伟大的报人所办的一份伟大的报纸帮助了克利夫兰。

1883年,约瑟夫·普利策迁居纽约,收购了负债累累的《世界报》,短短3个月后,报纸发行量就由原来的15000份上升为39000,打破了纽约报界的平衡。

1884年,美国举行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普利策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支持民主党领袖克利夫兰的言论。竞选之初,《世界报》就发表普利策亲笔撰写的社论,说1884年民主党人需要“一个克利夫兰式的人物”。《世界报》还列出四个支持克利夫兰的理由:(一)他是个老实人;(二)他是个老实人; (三)他是个老实人; (四)他是个老实人。

普利策大选期间帮忙,但克利夫兰当选以后却保持着对政府的监督。普利策说:“《世界报》将愉快、热情地支持克利夫兰政府一切好的东西。反对一切显而易见的错误的东西。克利夫兰先生把总统之职看成是大众的信任;我们也把《世界报》的编辑工作看成是大众的信任。”该报在后来的发展中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对总统的失误也给予了应有的批评。

普利策用事实诠释着自己的理想:报纸不为政党,而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共和党的喉舌而是真理的喉舌,不支持“行政当局”,而对它进行批评,提倡原则与理想,而不提倡偏见和党派……

1911年10月,这位与抑郁症和精神苦恼斗争了22年的报界奇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那时,他才64岁。他留下的不止是价值2.8亿的财富,而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普利策新闻奖,每年奖给成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 今天,这个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注意,没有之一,而是最高。

普利策死后,他的最大的竞争对手赫斯特也不禁写下这样的赞美言辞:“一位美国和国际新闻界的杰出人物已经去世,在国家的生活中和世界的活动中的一支强大的民主力量已经消失;一种代表民众权利和人类进步而一贯行使的强大权力已告结束。”******押错了宝 ——美国媒体看错杜鲁门 普利策是报界奇才,却不是政坛良将。 早在1869年,普利策就出席了在圣路易斯城举行的共和党会议,并被提名为候选人。那时,普利策年仅22岁,离竞选规定的年龄还差3岁,但对他的提名却在“热烈的掌声”中被通过了。后来,普利策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另一个候选人格兰瑟姆。1870年1月5日,他作为杰斐逊‘市的州议会议员出席了共和党大会。后来普利策把这一天看作是他最值得自豪的一天。然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普利策却屡屡受挫,远不及他在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与普利策相反,沃伦·哈丁不过是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镇的报纸编辑,却平步青云,入主白宫。

1920年的美国,面对的是一战后何去何从。伍德罗·威尔逊的国联设想,遭到美国人的无情抛弃,民主党也注定兵败麦城。

经过党魁的密谋,共和党推选沃伦·哈丁竞选总统,与之竞争的是民主党候选人詹姆斯·考克斯。尽管有媒体称哈丁有着“黑鬼的血统”,可这并没有阻止他获胜。

哈丁有钱。这一年,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威尔·海斯花掉了810万美元,是民主党的4倍。海斯投巨资做全国性广告,可谓善用媒体广告第一人。

那一年的大选,共和党的竞选口号铺天盖地,主题是哈丁自己提出 来的“美国第一”。10月30日,也就是大选投票前三天,《科利尔杂 志》刊载共和党的广告:“美国的事情绝对自己说了算”、 “独立就是 独立,和1776年相同”、“这个国家属于美国人,下一届总统来自我们 自己的国家”、“我们很久之前就已决定,反对外国人统治我国”。

这些口号的中心是:不要威尔逊,不要威尔逊的国联,不要民主 党。

这是一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选。大选结果第一次通过收音机传到了 千家万户。这一年,根据宪法第19条修正案,美国的女性第一次参加 投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一年,哈丁赢得田纳西州。这是内战后蓄 奴州首次选择共和党候选人。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民主党候选人考克斯选择了一个能量充沛、 伶牙俐齿的竞选伙伴,这个人在12年后帮助民主党夺回白宫,并四度 担任美国总统。

你肯定猜到了,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在任期间,通过收音 机和老百姓直接沟通,后人称之为“炉边谈话”,在4届总统任期内, 罗斯福共进行过30次炉边谈话。每一次都是在美国面临重大抉择的关 键时刻。聆听总统的炉边谈话也成了当时美国人民的一项重要爱好。

而当选总统的哈丁却没有流芳百世。哈丁任职期间,经常与所谓的 “俄亥俄帮”在白宫喝酒玩牌,大部分实际工作均在这些场合决定,故 人称哈丁的内阁为“扑克内阁”。就连《结束德意志帝国政府与美利坚 合众国之间的战争状态》的两院决议。哈丁都是在一个朋友家的高尔夫 球场上签署的。当时白宫助理找到他时,他正穿着高尔夫球服。文件签 署后,他又操竿进入了运动状态。 . 美国报刊曾就如何评价历届总统,在美国学者中进行过调查,结果 是哈丁三次被列为美国最糟糕的十个总统的第一名。

选举总统是个复杂的工程,获得媒体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前程似 锦;没有获得媒体的支持,也可以殊死一搏,险中求胜,1948年大选, 杜鲁门就面对媒体的打压,力挽狂澜。

在伟大的领导人去世后继任,是件痛苦的工作。

1945年4月12日傍晚,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到白宫新闻秘书史蒂 夫·厄尔利的电话,告诉他“尽可能迅速地、悄无声息地赶到白宫。”他想,肯定是罗斯福总统有急事找他。

到达白宫的时候,杜鲁门被带到罗斯福夫人的卧室,罗斯福夫人将手臂搭到杜鲁门的肩膀上,说:“哈里,总统去世了。”

杜鲁门听了后,目瞪口呆地沉默了片刻,然后问:“夫人,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罗斯福夫人摇了摇头说:“我们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因为现在处于不幸中的人是你。”

继任后,杜鲁门脾气倔强,言语辛辣,威望每况愈下。到1948年,民主党党魁一直在酝酿抛弃杜鲁门,寻找其他人参加竞选,而共和党也胸有成竹地期盼着在11月份的竞选中大获全胜,因为他们推出的是托’马斯·杜威——名气如日中天的共和党政客。

媒体一边倒地认为杜鲁门必败,编辑、专栏作家、广播评论员、政治分析家以及民意测验都预言,杜威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纽约邮报》写道:“民主党应该立即承认败给了杜威,并省下进行选战活动的资金,《华盛顿邮报》说,民主党最好立即向杜威让步,节省竞选的服装和泪水。”

美国比较知名的50位政论家都认定,此次大选杜威获胜无疑,有预言说,杜威不但能当选,而且能任职8年——直到1957年。大选前夕,颇有影响的《生活》杂志还刊登了杜威的大照片,照片下面写着“下届美国总统”。另一个杂志封面写道:“杜威成为总统后将会怎么做?”还有一家杂志刊登了杜威偕夫人坐在小船中的照片,并加了一个注释:“美国下一任总统乘轮船跨越广阔的海域,从旧金山海湾赶来。”华盛顿、纽约的一些报纸还报道说,杜威的就职大典也在筹备中。

民意测验显示,杜鲁门赢得选战的胜算微乎其微。选举前一天,盖洛普民意测验预测,杜威会赢得49.5%的选票,而杜鲁门则拥有44.5%的选票。盖洛普-克罗斯利民意测验得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结果。埃尔摩·罗珀民意测验显示的预测更令人印象深刻,杜威的选票为52.2%,杜鲁门的选票则为37.1%。

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杜鲁门拿下28个州,获得303张选举人票,从而战胜共和党人杜威,当选美国第33任总统。获胜后,杜鲁门得意洋洋地露齿而笑,手中举着一份《芝加哥论坛报》,报纸上有个醒目的标题——杜威击败杜鲁门,这张照片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照片。

1948年,******正在指挥军队打内战。得知杜威的支持率大大高于其他几位候选人时,他研究了美国大选形势,决定秘送一笔巨款给杜威,作为他的竞选经费。1948年夏,******秘密派人去美国,将一笔巨额资金交给杜威。按美国的法律,参加竞选总统的人,不能接受外国的捐款。但此时的杜威太缺钱了,已顾不了那么多。杜威接过钱后,十分感激,并一再向送钱的国民党人说:“我很感谢蒋委员长的帮助。如果我顺利当选,将尽力帮助蒋委员长扭转不利战局,彻底消灭中国境内的共产党,使蒋委员长能安安稳稳地做‘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