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20

第20章 一场财物大拍卖——金钱与大选(1)

美国的总统大选,已经变得既不像选美,也不像是赛马,而更像是一场财物大拍卖。——美国学者

在美国,住店、打车、吃饭都要掏小费,离开钱寸步难行。总统选举这样的大事,更是需要动用来自各方的大量美元。

2004年,美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募集到8.8亿美元,花掉了7.17亿美元,在当时也是打破历史最高纪录的天文数字,而20年前他的父亲老布什参加的白宫之争只花了5900万美元。2000年大选中,总统候选人筹集到的资金总额是5.28亿美元,1996年是4.25亿,1992年是3.31亿,而1976年只有1.71亿。而据历史学家估计,1860年美国第16任总统选举中,亚伯拉罕·林肯只用了10万美元。数据告诉我们,总统大选的费用逐年上涨,难怪“回应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Politics)”网站称2004.年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也有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总统大选,已经变得既不像选美,也不像是赛马,而更像是一场财物大拍卖。”

2008,国际市场食品、原材料纷纷涨价,美国总统大选也不甘落后,《财富》杂志估计这场选举下来至少要花掉30亿美元。

其实,何止是总统大选,竞选国会参议员、众议员,竞选州长、州议员都需要资金支持。2000年,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开支超过10亿美元,赢得竞选的参议员候选人的平均费用是740万美元,赢得竞选的众议员候选人的平均费用为84.9万美元。2000年,美国各政党及其支持者在大选中的各种费用达到30亿美元,需要30万名中学教师的年薪才能完成一次大选(在美国,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年薪在3万左右)。

对此,美国人也不避讳,如一位著名政治家所说:“金钱是政治的乳汁。”中国******新闻办发布的《2007美国人权纪录》也收录了这句经典语句。不过,我碰到的一位芝加哥选民吉姆考虑了半天后对我说,考虑到美国的GDP总量,花这点钱选总统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善用网络,希拉里债务缠身 ——2008年初选两党候选人筹款状况

首先,还是先看看热热闹闹的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各方人士筹款的情况吧。

早在2007年初,各路候选人就为了赢得提名而四处忙碌筹钱,到了4月份,他们亮出了家底,在整个第一季度,希拉里·克林顿总共募得约2600万美元,稳居第一;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巴拉克·******紧追在后,以2500万美元暂居第二。加上后来推选的爱德华兹,民主党候选人一个季度捞到了7800万美元,而共和党候选人只是5100万美元。

怎么会这样,共和党不是一直是大资本家的代表吗?怎么在捞钱的时候反而落后于民主党呢?

这种情况的确罕见,这是1974年以来民主党首次在总统大选初期募款所得超越共和党。

我们说人多力量大,可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钱多力量大。这不,原本******的名声和希拉里相去甚远,可年纪轻轻的他能拿到如此多的赞助,自然说明支持的人多。嫌贫爱富的媒体开始行动起来,包括《时代》周刊在内的主流媒体开始吹捧******。这一吹嘘,钱来得更容易了。因为选民都希望自己投票给胜利者,筹款多的人引发媒体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捐助者,于是乎,形成一个正循环。这笔启动资金被美国政治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势头款”。

从捐款的详细情况,能看出候选人的支持者究竟是富人还是穷人。希拉里的募款策略设定在拉到大笔的捐款,尤其针对那些捐款超过1000美元的“大款”,反观******,则直奔基层选民,约有lO万人通过互联网捐款给******阵营,总额高达690万美元,这就是说,有钱的美国人青睐希拉里,穷人站在******身后。

由于初期筹款一鸣惊人,以改革新风赢得人气,******财源滚滚,可谓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年后的2008年4月,******在竞选态势上咄咄逼人,希拉里苦苦支撑危局,拒不投降,此时的财务状况也和二人的选战一样高下有别:希拉里负债运营,******钱多不愁。

这个月初,******还有4200万美元存在银行备用,而希拉里只剩下了930万。关键是,希拉里还欠债1000万美元,债主是谁?神通广大的美国媒体也一清二楚,给抖搂了出来。原来,她最大的债主叫马克·佩恩,曾经是她的首席战略顾问,其次是一家叫Spoken Hub的电话银行运营商。

此刻,有人担心希拉里能否拿出钱来付报酬,希拉里则信誓旦旦地说,不论欠谁的,不论欠多少,我们保证会偿还。

其实,赤字事小,财源枯竭才是大事。2008年3月,******筹款4100万,是希拉里的2倍;******花掉3060万,而希拉里只花了2200万。不过,虽然没钱万万不能,但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在生死攸关的宾夕法尼亚州,******的花费是希拉里的3倍,可还是输掉了比赛。

纵观2008年第一季度,******以1.32亿的绝对优势领先。这个数额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筹款数。希拉里以6850万屈居第二。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虽然早早获得提名,但筹款方面却不乐观,只拿到了3800万美元。好在,他可以优哉游哉地看民主党人龙虎斗,自己有1000多万资金放在银行里,或许,炒股做个中短线还可以增加点收入呢!

利用互联网筹款可以说是******的首创,可采取“蚊子也是肉,再少也不嫌少”的策略,却不是他的专利。1964年,共和党候选人戈德华特对阵民主党候选人林登·约翰逊,虽然最终失败,但他通过直接邮寄信件的方式,从41万名捐赠人手里筹集到580万美元的资金。第三党候选人乔治·华莱士筹集的款项中竟然有四分之三是面值不到100美元的票子。1972年,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获得的1500万美元,来自70多万不同种族的支持者,人均捐款只是20美元;而共和党人尼克松的钱则来自大户:51位百万富翁捐赠了600万美元,其中克莱门特一人就给了200万美元。

历史昭示,这些靠小钱捐助竞选总统的人,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2008给了******改写历史的机会。一只肥猫的诞生与成长 ——美国富翁改变美国政治 对于那些一掷千金的大款,美国人造了一个贴切的词——肥猫(FatCm)。这个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正在经历着柯立芝统治下的繁荣,大公司无所不能,只手遮天。作家弗兰克·肯特给杂志投稿,写下《肥猫和搭便车》一文。他这样写道:“肥猫有钱却没有政治经验,人在中年,商务成功,前景一片光明,心满意足之感油然而生,此刻,他们期待着寻求社会的认可,必要时,愿意花钱买来荣光。政治机器需要他们,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一切。”

《纽约时报》的话可没这么文雅,它说,肥猫是极度腐败的竞选财政系统漏洞百出的象征,在美国人眼中,这些人用金钱购买额外的影响力。还有人把这些人称为“天使”或“大款”,当然,他们是候选人的天使,不是百姓的天使。

无论对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这些肥猫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8年,恰是经济危机来临前的声色犬马年代。当年的大选,民主党69.7%的款项、共和党68.4%的款项来源于1000美元以上的捐赠者。可见,两党在获得有钱人支持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不如叫他们民主共和党。

1000美元什么概念呢?今天,1000美元一个月,可保证衣食无忧,而80年前,1000美元足可以供一个人安安稳稳地生活一年。

其实,肥猫不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从美国建国时起,金钱与政治密不可分。

无需筹款的华盛顿,这位开国元勋在打败英军后,告诉他的士兵们,战争结束了,你们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他自己也铸剑为犁,回到弗吉尼亚的庄园里过了几天舒服日子。不过,国家需要总统,他还是被请了回来,以“后无来者”的全票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他退位后,连续几任总统都是开国者,名声在外,竞选时的支出只不过是选举日给选民提供点威士忌。

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早在1777年,詹姆斯·麦迪逊曾竞选弗吉尼亚议员失利,后来他抱怨说,失败的原因是他拒绝提供酒水。后来的政客们可没有宪法起草者麦迪逊这样有风骨,他们干脆采取最直接的手段——购买选票。那时候,纽约市的均价是5美元一张,偶尔也会达到30美元的高价。

我们知道,安德鲁·杰克逊将军在1824年遭人算计而失败,四年后卷土重来大胜;我们当然也应该知道,胜利不是白来的,他花样百出的活动都需要花钱,也需要人帮衬。于是乎,上台后他大肆加封功臣,放出豪言,和我没关系的人凭什么让你做官。不过,杰克逊对东部的银行家恨之入骨,坚决地关闭了第二合众国银行。银行家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1932年大选来临前,他们花掉四万美元,准备阻止杰克逊连任。

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共和党人西蒙·卡梅隆发明宾州理念,明确提出用大公司的财富确保对议会的控制。那时政党领袖们四处放风,说将要通过对大公司不利的法案,公司只有出钱,才能阻止法案的通过,到1888年大选时,共和党主席、宾州参议员斯坦利·M·奎伊从老家宾夕法尼亚的制造商手里筹集了总统竞选费用的40%,从而把本杰明·哈里森送入白宫。大选获胜后,哈里森拉着奎伊的手真诚地说:“上帝给了我们胜利!”奎伊后来对一位记者说:“他应该清楚,上帝******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哈里森永远也不会知道,许多人为了让他当上总统差点被迫进监狱。”哈里森就任后,发现自己只是个傀儡,连任命内阁官员的权力都没有,因为他的政党领袖已经为了筹集选举开支,把全部职位都卖掉了。

推翻奴隶制,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演讲而世界闻名的林肯总统,也同样需要金钱的支撑。1858年,他竞选参议员,搞得倾家荡产,只好重操旧业,干起律师,大挣一笔后,林肯买下了伊利诺伊州的一家报纸,用作他1860年竞选总统的工具,经过这张报纸的包装和宣传,林肯得到了费城和纽约两大城市大商人的资助,这才有了竞选的本钱。花钱买选票,上任奖功臣 ——原来选举可以这么玩儿 美国内战后,开发西部的枷锁——奴隶制被打烂,经济迅猛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深入地卷入政治。1872年大选,一群民主党大款自发组织起来。共和党人更有钱,格兰特总统获得了一个超级富翁的支持,此人个人出资就占了共和党大选开支的1/4,从而竞选连任成功,一位历史学家感叹说,从来没有哪个总统候选人像格兰特这样依赖富翁。那时候,花钱买选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靠有钱人支持上台后,格兰特重奖功臣,任人唯亲,被后人贬损为“美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总统”。他自己也在下台前在国会接受质询,悲伤地承认自己的执政生涯是极其失败的。

不过,虽然他重用的一些不法官僚贪污受贿,大发横财,格兰特本人却没有多少积蓄,每年只有作为“战争英雄”获得的6000美元进账。格兰特1877年离开白宫后决定从商,当上了墨西哥南方铁路公司的董事长,靠名望募集到一些修建铁路的资金,但好景不长,不久公司就宣告破产。此后,格兰特又和儿子巴克合伙做生意。他们投入20万美元,与华尔街经纪人费迪南合伙办公司。但费迪南欺骗了格兰特父子,携款潜逃。一贫如洗的格兰特只能放下脸面,靠朋友接济度日。为了生计,他变卖了收藏多年的内战时期的纪念品,其中包括他最珍爱的军刀。

穷困潦倒之际,格兰特不得不靠写回忆录谋生。身为韦伯斯出版公司董事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建议格兰特撰写回忆录,并表示愿意支付20%的版税,且预付2.5万美元,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终于在临终前四天完成了两卷本的回忆录。

1885年7月23日,格兰特死于喉癌,终年63岁。值得欣慰的事,他的著作被奉为经典,堪与恺撒的《高卢战记》相媲美。

1896年大选,共和党推出威廉·麦金利和西奥多·罗斯福的组合来对抗民主党。此时,美国仍处在党魁一手遮天的时候,共和党主席是俄亥俄州的实业家马克·汉纳。他出手阔绰,一个人就出了10万美元,仔细一算还不够,于是开发出从企业家手里捞钱的妙招,根据马克·汉纳的估算(具体如何计算出来的无从查起),银行要提供资产的0.25%,而公司则要根据赢利情况按比例出钱,因为他们分享了国家的繁荣,理应在大选时出钱。由于财力雄厚,这一年的大选,共和党声势浩大,麦金利的头像被做成纪念章,四处散发,广告牌、海报也贴得到处皆是。

麦金利的对手是威廉·詹宁斯·布莱恩,他不但是一位天生的演说家、名律师、参选三次的总统候选人,也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他出生于伊利诺州的塞勒姆,却在内布拉斯加州展开政治生涯。1890年他在美国众议院中取得席位。布莱恩一生为底层人民做事,这一切为他赢得了“伟大的平民”的称号。

面对亿万富翁组成的联盟,平民再伟大也无济于事,有钱人为了能让麦金利战胜布莱恩,拼命往马克·汉纳手里送钱,最后,共和党账面上有400万美元的资金,遥遥领先民主党对手。要说汉纳这个人真不简单,即使搞腐败也坚持原则,他完全按照自己的估算收钱,谁要是出钱超出预期,他一概如数归还,绝不贪便宜,可谓“贪亦有道”。

马克·汉纳作为著名实业家和政治上的实用主义者,乃是操纵竞选运动的实力人物,也是美国总统布什竞选时的效仿榜样。汉纳广有资财,原在克利夫兰开煤铁公司,后又投资银行、运输和出版业。他在1896年的总统竞选中,作为麦金利的竞选经理,更像是一个专家而不是一个咨询顾问,他建议麦金利不要理会内战的后果对选民的影响。他的理论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他认为,美国当时正形成新兴的工人阶级和工业经济,人们投票时关心的是工作和将来的生活,根本不会理会那场已经过去了的战争。

1896年美国大选时,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已有两年,8月29日,李鸿章大人访美,受到美国朝野上下隆重的欢迎。9月3日,《纽约新闻报》刊发一幅漫画,题目为《李鸿章先生问汉纳先生的几个中肯问题》。

问题如下:

不知阁下有多少家产?

阁下也会掠劳工所得而自肥么?

阁下组织竞选所需资金是由何人所捐?阁下又以何为报呢?

阁下有何良策使得麦金利先生如此对您言听计从呢?

他当选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对阁下言听计从吗?

您觉得资金助选是一项很好的投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