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方式叫以退为进
3381200000015

第15章 能进能退大丈夫(3)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就可以掌握主动,“敌退”的时候就是“我进”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攻其不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抓住没有被人注意的机会,这就是成功的奥妙。

淡泊明志,合理退让

在权力角逐的政治斗争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你一直洁身自好,没有什么过失也不能避免权力的争斗。一个有才德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也有可能会遭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一个言行谨慎而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的小人忌恨。所以,如果处在这种既被猜疑而又遭受忌恨的恶劣环境中,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但也绝对不可锋芒毕露地刻意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位居丞相依然不改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一直保持节俭,每餐只吃一道荤菜,睡觉依然盖着普通的棉被。因此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奏公孙弘,说他位列三公有丰厚的俸禄,却依然每餐只吃一个荤菜,盖最普通的棉被,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为了骗取朴素廉明的美誉。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真的吗?”公孙弘没有忙着为自己辩解,而是回答道:“汲黯所说的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就这样,公孙弘和汲黯两个人的形象就鲜明地摆在汉武帝面前了,一个人来给清廉的人告状,说他沽名钓誉;一个人直言不讳自己的做法,而且还夸赞对方忠诚。谁忠谁贤,已经很明了,不需要再进行辩解。公孙弘的这一招很是厉害,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也使得汲黯的形象在汉武帝的眼中大打了折扣。本来在这场较量中,公孙弘是属于防守的一方,但是他没有正面地去保护自己,而是以退为进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无形中已经将汲黯推向了嫉贤妒能的境地。这不仅攻击了对手,而且无懈可击。

在防范别人的时候,合理的退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展示自己才华的时候也不应该急于求成。对于自己的才华,有时候是需要拿捏的,要运用一点卖弄的技巧,才能得到适当的待遇。

《战国策》上记范雎见秦昭王,一次、两次,秦昭王向他请教,他都不说话。因为他发现秦昭王与他谈话时心不在焉,而他要讲的又是一套使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别人不重视,讲出来无益。直到第三次,秦昭王单独会见他,专心致志,虚心向他求教,他这才说出一席话,打动了秦昭王,并封他当了宰相。

自己有东西展示出来,是需要技巧的,巧妙地以退为进,激发起别人的兴趣,才能使得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不被浪费,真正有用武之地。

化对手为朋友

一般人在与对手相遇的时候,采取的态度是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也是斗鸡场上的共识。但是真正明智的人会选择另一种方式:站到对手的身边去,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

1754年,美国独立以前,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议会选举在亚历山大里亚举行。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乔治·华盛顿上校,作为那里的驻军长官也参加了选举活动。

选举后期,主要是两个候选人在竞选。大多数人都支持华盛顿推举的候选人,但有一名叫威廉·宾的人,则坚决反对。为此,他同华盛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争吵中,华盛顿失言说了一句冒犯对方的话,这无异于火上加油。脾气暴躁的威廉·宾怒不可遏,重重的一拳把华盛顿打倒在地。

华盛顿身边的朋友围了上来,摩拳擦掌,群情激愤,要揍威廉·宾。与此同时,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华盛顿部下听说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马上集合,荷枪实弹跑过来助战,气氛十分紧张。

在这种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威廉·宾就会被痛打一顿。然而华盛顿克制了自己,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他用命令的口吻平静而坚定地说:“这不关你们的事!”就这样,事态才没有扩大。

第二天,威廉·宾收到了华盛顿派人送来的一张便条,要他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宾意识到这一定是华盛顿约他决斗。但是,他毫不畏惧地拿了一把手枪,只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宾都在琢磨如何才能打倒身为上校的华盛顿。但当他到达那家小酒店时,却大出意料之外:他见到了华盛顿的一张真诚的笑脸和一桌丰盛的酒菜。

华盛顿热诚地说:“威廉·宾先生,犯错误乃是人所难免的事,纠正错误则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对的,你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和解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威廉·宾被华盛顿的行为感动了,忙把手伸给华盛顿:“华盛顿先生,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和无礼。”

从此以后,威廉·宾成为华盛顿忠实的朋友和坚定的拥护者。

当华盛顿被打倒在地时,很容易失去理智,但他却能以退让、宽容和友善来解决问题,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手为兄弟。也许,这就是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吧。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对立和冲突,与这样或那样的对手“狭路相逢”。在这些对手中,有的也许确是蓄意阻挡你的前进道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阴差阳错或者因缘际会而产生的误会。因为一个理性的人都明白,挡住别人的去路,实际上自己也无法前进。

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讲究“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应该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因为针尖对麦芒而两败俱伤,要“一笑泯恩仇”,化对手为朋友,甚至联手找到一条双方共同的道路。

勇于言败,战胜自己

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一般很难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弱点,而这些不足和弱点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进退的时机。当失败之后,我们才会反省,同时也会更清醒地认识现实。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失败是令人清醒的催熟剂,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在失败中我们可以找到进退的时机。

一个拥有失败经验的人,就可以更好地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失败和错误有时就是最大的优势,因为从中会学到更多,也能更清醒地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退的过程就是不断弥补自己不足的过程,只有看清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机会。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一个应聘者这样自我介绍:“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十年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我有着多次失败的经历。我任职过的12家公司,都先后倒闭了,我努力挽救这些公司也都失败了。但是我因此了解了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失败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用十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经历失败,从中所学的东西更多、更深刻。很多人知道如何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结果这个应聘者当场被老板录用了。老板看重的就是这位经理能够帮助企业把握机会,因为他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能看到企业的不足。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劣势,盲目行事只会一败再败。而一个拥有失败经验的人比已经成功的人更具有智慧。

有个被人称为“渔王”的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虽然手把手地教他的三个儿子织网、下网、识潮汐、辨鱼汛……但三个儿子的渔技还是很平庸。“渔王”为此百思不解,而且非常苦恼。

后来,一个老人问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而且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老人说:“你的错误就在这里,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而不让他们去经历失败的教训。要知道,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的!”

做事与捕鱼一样,有了失败的经历之后,进退才能自如。比如我们在推进一个商业项目的时候,虽然尝试了很多办法也没有头绪,但每一次思路的失败,证明这个思路是错了,我们就会从另外一个思路重新推进。可以这样说失败的次数越多,离找到正确的思路就越近了。

此外,失败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为我们培育坚韧、耐心、信念等成功的基因,最后将失败转变为成功。而这种成功带来的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更为强烈。所以,失败不仅仅是成功之母,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勇于言败,首先已经战胜了自己,得失之心、荣辱之虑、进退之患、沉浮之忧轻轻放下。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彻底打垮一个战胜了的人。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可能栽跟头、碰钉子、遭不测,而每一次挫折,都在启迪着我们:不怕输,才有赢的机会;不怕败,才有胜的希望。

循循善诱,以退为进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在对别人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能过于强硬,循循善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不论我们做什么工作,经常需要面对一些情况,比如说服他人,给别人提出建议。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呢?下面一则故事告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教育改造家,是改革教育的旗手。他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反其道而行。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

男孩站在校长室门口,心里惴惴不安。他深知陶校长平时和蔼,但遇到有违原则之事则是非常严厉的。想着想着,男孩攥着衣角的手已渗满了汗。他咬了咬嘴唇,心想毕竟自己是事出有因,如果陶先生责备,就大声把事实说出来,让他评判。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男孩愣住了,犹豫着该不该去接那块糖。还未等作出反应,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本能地伸出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他还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恍然大悟,禁不住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男生明白了,陶先生不是迟到,而是去了解事情的始末了。而且,陶先生从来没有打算冤枉他。他泪眼婆娑地看见陶先生和蔼的面孔扬起一丝微笑。这让他羞愧地低垂下了头,狠抹了几下眼泪。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就这样,陶行知先生巧妙地用了四块糖,让一名犯了错误的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地对那个男生进行规劝,使得他不只是表面上屈服于老师的责备,承认自己的错误,更是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