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378200000034

第34章 明月映篝火 欢歌满山村——巴乌

我国的西南地区云、贵、川、黔等地,是一个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音乐、舞蹈,在这里更为流行藏族的锅庄、弦子,彝族的烟盒舞、跳三弦,苗族的芦笙歌,瑶族的山歌,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壮族的山歌、舞扁担等,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掘、整理,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尤其是通过电影《芦笙恋歌》(苗族)、《五朵金花》(白族)、《刘三姐》(壮族)、《阿诗玛》(哈尼族)、《孔雀公主》(傣族)、《卓瓦桑姆》(藏族),这些民族的音乐已经被全世界所了解。听过这些民族音乐的人,都会被它那清新活泼、优美抒情、热情奔放、性格鲜明的特色所倾倒,许多歌曲至今仍传唱不绝,许多乐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近年来,还被制成CD,广为流传。

如果你来到西南,走进少数民族村寨,你会看到许多你从未见到过的各民族特有的乐器,这些乐器有的音色非常特别,它们也正是构成本民族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因素之一。

在云南、广西的彝、哈尼、苗、傣、佤、布朗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外形和演奏方法都和竹笛非常相似的吹管乐器,它就是巴乌。

巴乌,彝族称“吉非里”,傣族称“筚”,哈尼族称“梅巴”或“妞巴”,佤族称“

”。它的管身用毛竹制作(也有用木制的),一般开有四至八个音孔,各民族的巴乌在形制和演奏上有一些差异,也没有一定的规格。现在比较通用的巴乌,长约27 5厘米,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一端的侧面开有一个吹孔。巴乌和竹笛的最大区别在于巴乌的吹孔内嵌装有一个小三角形的铜质簧片,吹奏的时候,气流振动簧片发音。

巴乌有横吹和竖吹两种。横吹者管身较粗,竖吹者管身较细。巴乌的音色柔和甜美,优雅圆润,它常用于舞蹈和说唱的伴奏,适合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流行于红河流域彝族地区的巴乌,音色柔和而略带鼻音,尤其适合演奏抒情性的乐曲。

传统的巴乌音量较小,音域也不宽,表现力受到很大的束缚。比如彝族的八孔巴乌,仅能发出c1、d1、e1、f1、g1、a1、b1、c2、d2九个音。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对巴乌不断地进行改进,加粗了管身,使用音键,使巴乌的音量增大,音域加宽,极大地丰富了巴乌的表现力。现在用于舞台演出的改革后的巴乌有两种,一种是十八孔F调加键巴乌,一种是十七孔F调加键巴乌。这两种巴乌都采用塑料管作管身,由装有簧片的上段和装有指孔指键的下段串联而成,前者的音域可以达到G-f2近三个八度,后者的音域也可以达到c-f2两个多八度。加键的巴乌不影响原有的滑音、打音、飞指、抹音等技巧的表现。

近年来,巴乌常常被用于独奏,著名的独奏曲有《傍晚的声音》《美丽的边疆》《欢乐的巴乌》《侗乡之夜》《渔歌》《红梅赞》《山寨情歌》等。

名曲欣赏

渔歌/严铁明 曲

在云南省南部,有一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但是翻开云南省的地图,你却找不到这条红河。原来,这条发源于云南省西部,长约一千两百多公里的大河在我国境内叫元江,当它流入越南的时候,才被叫作“红河”。红河因为主要从红土高原流过,所以河水泛红,红河也因此得名。这是一条景色秀丽的河流,在它的两岸,居住着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渔歌》就是采用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和彝族的音乐素材写成的。由于相互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哈尼族音乐和彝族音乐的风格已经大同小异。

乐曲由引子(晨曦)、渔歌、欢唱、跳月和尾声(远去)五个部分组成。

在乐队和扬琴的琶音伴奏下,巴乌奏出一段轻柔而悠扬的散板引子,勾画出一幅红河黎明烟波浩渺,晨曦微露的秀丽景色。接着,是一段哈尼族民歌《渔歌》主题改编的中板乐段,旋律非常流畅,节奏轻盈起伏,我们好像看到哈尼族渔民驾着小舟,在泛着金光的元江上撒网捕鱼。船儿随着微波摇荡,鱼儿蹦跳在船舱里,渔民的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他们对着蓝天白云,对着青山绿水,对着生养他们的红河放声歌唱。这时,乐曲变得欢快,带有一种舞曲风,它是由《渔歌》的主题发展变化而成的,很好地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

接下来,乐曲采用了彝族跳月歌舞的音乐主题。跳月是流行于我国西南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风俗,在初春或暮春的月明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在野外,尽情地歌舞,他们往往通过这些活动寻找到爱情和幸福。这是一段欢快热情的旋律,三拍子与二拍子节奏的交替出现,使乐曲更富舞蹈性,乐曲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这时,《渔歌》的主题再次出现,一切慢慢地复归平静。夜深了,篝火也已经熄灭,人们踏着月光,渐渐地远去。

侗乡之夜/杨明 曲

居住在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的侗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民也喜欢在一天的劳动之余,聚集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地歌舞。这首乐曲所描写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意境,与前一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非常相似,但是,各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特色,又使得它与前一首乐曲毫无相似之处。

乐曲一开始,也是一段巴乌奏出的优美抒情的引子,勾画出侗乡之夜醉人的景色。接着是一段抒情性的中板乐段,人们吹着芦笙,唱着山歌,聚集到一起。巴乌用吐音奏出小快板热情欢快的旋律,人们在月光下唱歌跳舞,歌唱幸福美好的生活。

山寨情歌/周成龙、张祖豫 曲

这是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生活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那里播种着希望,也播种着爱情。傣族小伙子常常吹奏巴乌,向心爱的姑娘传递爱情的信息。

巴乌吹出的引子,宁静而悠扬,夜幕已经降临,美丽的傣家山寨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霭之中。这时,一阵很有特色的鼓声响起,敲碎了夜的寂静,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走出竹楼,来到篝火旁,唱起欢乐的歌曲,跳起欢乐的舞蹈。接着,巴乌运用双吐技巧,吹奏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更为热烈跳跃,我们仿佛看到盛装的傣族男女,弹起玎琴,敲响象脚鼓,尽情地歌舞。

一阵悠扬的巴乌声传来,乐曲转入典型的傣族音乐风格的慢板,小伙子用巴乌向心爱的姑娘表达心中的爱意。夜色中散发出一丝温馨,一丝浪漫,留给人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