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378200000027

第27章 曲小腔儿大 乐奏一枝花——唢呐

凡是读过散曲的人,一定都记得明代王磐那首著名的[朝天子]《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般来往乱如麻,全仗它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咏唢呐(喇叭)的作品。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记载说:“(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我们也因此推测唢呐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

唢呐也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乐器,它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波斯语中叫作surnā,“唢呐”就是它的音译。到了清代,又称“苏尔奈”,又称“金口角”(见《清史稿·音乐志》八)。它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还不太清楚,估计是在金元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了。可能是因为它最早仅在军中使用,没有在民间流行,而史籍又疏于记载,所以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一经出现,就立刻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民族乐器不仅是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而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无论独奏合奏,都魅力无穷。但是和西方的管弦乐相比,它也有一点不足,那就是没有像西洋管弦乐队中明亮辉煌、气势磅礴的铜管乐器。中国古代音乐,是用锣鼓一类的打击乐器来烘托气势的。自汉代以来,用在军中马上等雄壮的场合,也不过是箫笳鼓角一类的乐器。

唢呐传入我国以后,它那高亢嘹亮的音色和很大的音量使它立刻被军乐所采用。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除了用作军乐以外,唢呐在民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地流传。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高峰时期,唢呐成为许多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许多戏剧的过场牌子都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

明清时期,民间的器乐合奏已十分流行,并已形成一些固定的组织形式。在许多乐种中,尤其是北方的吹奏乐一类的乐种,如陕西鼓乐、冀中管乐、山东鼓吹、山西八大套、河北吹歌、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等之中,唢呐都是重要的乐器之一。

唢呐不仅携带和吹奏方便,而且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表现喜气洋洋的欢乐情绪,又可表现哀婉凄凉的悲痛心情,所以在民间流行得很广,几乎一切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

唢呐的种类很多,传统的分类是按管的长短,可分为五种二十二个规格。五种是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二十二个规格是从6 5寸到1尺7寸,每5分一个规格。

小唢呐,杆长6 5寸至9寸,音色柔和,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地。

中唢呐,杆长9 5寸至1尺2寸,音色也很柔和,但音量较小唢呐大,多用于歌舞伴奏,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所以又称“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1尺2寸5分至1尺7寸,音色较低沉,音量也大,一般用来吹奏比较大型的乐曲,主要流行于东北和冀东一带。

柏木杆,稍短于1尺5寸的大唢呐,音色清脆明亮,多用于吹奏小调和咔戏,主要流行于北方各省。它和大唢呐被称为“北方唢呐”。

海笛,杆长不足6寸,音色高亢尖锐,多用于器乐合奏,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一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又研制出了加键唢呐,增大了音量,而且近半音阶排列,转调十分方便。

唢呐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独奏乐器,它的许多曲目来自民歌、戏曲和民间小调,著名的乐曲有《百鸟朝凤》《小开门》《抱龙袍》《六字开门》《一枝花》《小放牛》《二八板》《凤阳歌绞八板》《二人转牌子曲》《婚礼曲》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还创作了许多唢呐独奏曲,著名的有《山村来了售货员》《渠水欢歌》《春传喜讯》《汉江情》《正月十五闹雪灯》《春到龙江》《伊犁乃姆》《庆丰收》等。著名的唢呐演奏家有赵春亭、赵春峰、刘凤桐、任同祥、郝玉岐、胡海泉、宋保才、刘英等。

名曲欣赏

小开门/赵春亭 改编

京剧曲牌中有《小开门》,又叫《小拜门》,常用于人物理衣、写信、打扫、拜门等动作及皇帝上场等。唢呐《小开门》,则是流行于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器乐曲牌。不同的演奏者,吹奏的曲调不尽相同,所以有许多种版本。唢呐演奏家赵春亭在演奏时将前后两个段落作了不同的艺术处理。前半段运用模拟人笑声的“气拱音”以及“气顶音”技巧,使旋律美丽如歌;后半段运用单、双吐技巧奏出类似三弦声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弹性的乐音和轻快的节奏相结合,情绪活泼欢快,使音乐具有对比,表现更加生动,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而唢呐演奏家赵春峰则以联奏的形式,在《小开门》后面接河北梆子音乐《行水令》《梆子娃娃腔》。

百鸟朝凤/民间乐曲

《百鸟朝凤》是唢呐最负盛名的曲目之一。它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后来被搬上舞台独奏,立刻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它以优美生动、热情欢快的旋律和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各种禽兽的鸣叫声,表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在中外乐器中,有许多都善于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包括各种禽兽的鸣叫声,也因此产生不少名作。如笛子的《荫中鸟》《百鸟引》,二胡的《空山鸟语》,以及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在众多的乐器中,唢呐是模仿力极强的一种,它不仅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许多鸟的鸣叫声,而且可以非常逼真地模仿鸡啼驴鸣,甚至人哭人笑。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结构非常松散,演奏者就可以随意发挥,在演奏中即兴加入公鸡打鸣、母鸡生蛋,乃至小孩的哭叫声。后来经过加工,删去了鸡叫声和小孩哭叫声,并增加了一个华彩乐段,使它的音乐性大大加强。

一枝花/任同祥 曲

《一枝花》是任同祥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民间音调编写的唢呐独奏曲。因为有感于“旧社会,路旁花,风吹雨打受摧折;新社会,一枝花,工农兵群众喜爱她”,所以名叫《一枝花》。

乐曲本是柳子戏的一个曲牌,常用于农村的喜庆场合。柳子戏是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的戏曲剧种。山东等地叫“弦子戏”,黄河以北叫“北调子”或“糠窝窝”,它是在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锁南枝][山坡羊][打枣竿]等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有很浓郁的民间音乐风味。

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凄楚悲壮,在弦乐器颤弓的伴奏下,笙吹出一段引子,接着,唢呐吹出一段抒情的旋律,表现的是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

第二段是叙述性的慢板,柔婉动人。

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中板,采取《小桃红》为素材,节奏活泼、音乐轻快。之后,出现“穗子”特点的展开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复,相间出现“放轮”的长音,渲染了一种炽烈而欢腾的气氛,表现了新社会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

春传喜讯/顾冠祥 曲 顾冠仁 配器

乐曲用常见的三段体写成。

第一段是喜悦的快板,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白雪消融,洋河解冻,春风又绿江南岸,似曾相识燕归来,大地充满了一片盎然的生机。接下来是一段抒情的乐段。唢呐以柔和的音色,描写了明媚的春光。春日载阳,春风送暖,春花如笑,春水如蓝。淙淙流淌的春水,把春天到来的喜悦带向四面八方,人们陶醉在这大好的春光之中。第三段是乐曲的高潮,乐曲欢快热烈,使我们联想到宋代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句。春天是生气勃勃的,山欢水笑,鸟歌虫鸣,人们更忙着春耕,忙着生产,忙着去梳理那大好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