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揭露、批判、攻击封建地主阶级的残忍、暴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并提出了减轻赋税施行“仁政”的主张。这在当时的社会矛盾中,站在了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抨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残暴的统治方式。《孟子》中表现出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十步笑一百步。
战国时期,梁惠王为了攻占邻国的土地,掠夺人口和财富,经常发动战争,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一天,梁惠王和孟子在王宫里讨论治国之道。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我就把那儿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送到河内;河东遇饥荒,也照着这样办。看看周围邻国,有哪一个君主像我这样爱护百姓呢?但是,邻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减少,我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增加。这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咚咚地敲起了战鼓,双方刚交锋,一方就有些士兵丢下铠甲、拖着刀枪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那些跑了五十步的耻笑那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们胆小怕死,这行吗?”
梁惠王说:“不行,他们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偷鸡人。
有一个人,他十分懒惰,每天依靠偷盗邻居家的鸡来维持生活。
别人劝告他说:“你到处偷鸡摸狗,闹得邻居们为之不安,这可不是好人的行为。”
偷鸡的人听了,想想说:“那么,从今天起我就少偷一些,每天一只改为每月一只,等到明年就洗手不干了。”
劝告他的人摇摇头说:“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马上停止不干,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而且还以减少数量来为自己辩解,继续为非作歹,你的恶习只怕永远都改不掉了!”
以邻为壑。
一天,有个叫白圭的人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和成就胜过古代的大禹。”
孟子说:“你大错特错。当年大禹治水,是根据水流的规律,采用疏通的方式,由高向低,最终把洪水引导到大海里去,因而是以四海为储水的沟壑。而你的作法正好相反,是把洪水引向邻国,把邻国当作储水的沟壑。水只要蓄满邻国,堵塞倒流,就会使洪水泛滥成灾,殃及生命。你这种只为自己,不替别人着想的做法,大凡有道德和良心的人都会反对,都会仇视的。因此,我说你大错特错。”
白圭听了,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孟子故里。
四主要人物形象。
齐宣王。
姓田,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324年在位。宣王是一位富有恻隐之心的君主,孟子认为他有对人民实施“仁政”的基础,便由浅人深地给他讲述了施行“仁义”的必要性和道理。
评行。
楚国人,主张生活俭朴,从事农业劳动的农家学派的代表。他反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奢侈生活,主张国君“与民同耕”,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齐人。
一个虚伪的、追求富贵名利的无耻之人。他每日在坟冢之间寻乞供品,吃饱之后回家却向他的妻妾骄傲自豪地说自己曾与达官显贵们共同进食。当他的妻妾知道真相后,均难以忍受如此羞辱而痛苦不堪。
管仲。
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卿相,他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我国古代极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和经济管理家,著有《管子》,人称“仲父”。
五精彩文段推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六文学成就。
《孟子》的文章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成长篇语录体,从逻辑到组织,从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说理之畅达,章法之巧妙,都大大超过了《论语》,加上其行文流畅,感情强烈,如长河大浪,气势磅礴,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而为后人所称道。
《孟子》的文章体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孟子与人辩论,善于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他词锋犀利,锐气逼人,富有雄辩性和鼓动力。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他首先从齐宣王看见将要宰杀的牛发抖而表现出有侧隐之心一件小事入手,启发齐宣王要发扬仁心,使百姓受益,进一步劝说齐宣王不要凭借武力称霸,而要施行仁政。在这次谈话中,孟子巧妙地运用比喻,一步步地从小到大推论事理,语言生动,文词畅达,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在辩论中,不管对方是国君还是平民,他都能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从容陈述。尤其善于抓信对方心理、抓住对方破绽展开长篇大论,大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概。
《孟子》散文具有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的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孟子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奔放的激情和豪迈的气概。孟子爱憎鲜明,倔强直率,对自己憎恶的人物与现象总是予以辛辣设刺,猛烈抨击,毫不留情,因此文章显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孟子》的文章又以善用譬喻说理。孟子或编造故事、或使用寓言、或恰当比喻,借以阐述深奥的道理题。这些譬喻大都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比如,他把百姓盼望仁政比做“大旱之望云霓”,把道义与生命的关系比做鱼和熊掌等,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书中的寓言大都不长,其中很少刻意渲染,使文章寓意鲜明,涉笔成趣。如“日攘邻人之鸡”、“弈秋”等,都颇为生动传神。
《孟子》的语言犀利流畅,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作品语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文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问等句式,既保留了口语的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表和气势。这种语言风格是形成其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名家点评。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苏辙。
《孟子》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生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对上至《周易》、正至孔子等商周时代中国所具有的优秀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泉源。它同先秦、秦汉、秦汉以后其他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林桂臻《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庄子》
一部极富浪漫的语言散文。
作者:庄周。
文体:散文。
成书年代:先秦。
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一说安徽省蒙城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
二作品档案。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总汇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郭象注本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庄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由寓言和神话故事构成,通过这些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表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庄子》的文章辞汇丰富多彩,语言幽默生动。其文章构思奇特精巧,于诙谐之中阐明深刻的哲理,常以拟人的手法描写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庄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庄子所处的时期,社会矛盾虽然还十分尖锐,斗争还十分激烈,但封建地主阶级已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得到了壮大和发展,其统治地位已基本确定。奴隶贵族阶级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势力被严重地削弱了,已经显示出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结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庄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强烈的不满,同时在恢复西周奴隶主统治又失望的情况下,所以采取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庄子》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
三内容概要。
“道”是《庄子》中最重要的哲学概要。作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是世界本源的认识,“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外篇·知北游》)
庄子也继承老子关于“德”的观点,指出“德者,成和之行”。他还提出了“真知”的概念,认为真知是“即真而不妄的知识”,是对道的直观体认。而体道必须摒弃一般的知觉思虑,达到“不知”的境界。
“虚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心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认为,“虚静”是把握至高“道”的先决条件,意在排除一切现实、有限的纷扰,超脱世俗的羁绊,由虚而明,最后达到体道的境界。可以说,“虚静”是老子“为道日损”的功夫,同时也是“致虚极,守静笃”的成就。
“无为”也是《庄子》中表达的重要内容,它主张无所作为,回到远古时代,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保持人们原始的纯朴本性。《庄子》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礼法仁义,否定文化知识,嘲讽儒学的奔走游说,它以“无为”的主张与现实社会进行抗争,对原始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进行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
庖丁解牛。
庖丁给文惠君宰牛。他用手抓着,用肩扛着,用脚踏着,用膝盖顶着,动作十分熟练,刀锋所至,骨肉分离,哗然有声。其动作之优美,好像商场的舞曲《桑林》一样轻松;其声音之动听,好像唐尧的乐章《经首》一样和谐。
文惠君惊叹地说:“太妙了!你的技术是如何达到这样高超境界的?”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喜欢探求宰牛的规律,这比宰牛的技术更高一层。我刚学习宰牛时,眼前的牛是个整体,三年之后,我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再不把它看成是整个的牛了。现在,我只凭心神去宰牛,不需要用眼睛观看,全靠心神指挥手脚动作,按照牛体的生理结构,从肌肉、骨节之间的空隙运刀。刀锋所过,都是牛体原有的空隙,经络、筋脉都不去接触,更不用说那些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剁骨头。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宰杀的牛也有几千头,但刀刃好像刚磨过的一样锋利。原因就在于,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口则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我用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口插入有缝隙的骨节之间,当然宽宽绰绰,游刃有余了。所以经过十九年,我的刀口依然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尽管如此,我还不敢松懈怠慢,每当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也会全神贯注,轻松下刀,动作舒缓,牛体最终迎刃而解,如同一堆烂泥,散在地上。这个时候,我就会提刀站立,得意地四面张望,满意地来回走动,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道:“妙极!妙极!听了你的一席话,使我从中领悟到了养生之道。”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丧,只见庄子毫无礼节地坐在地上,鼓盆而歌。
惠施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为你生儿育女,无怨无悔。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不合常情地鼓盆而歌?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何尝不伤感呢?但是仔细地推敲起来,她原本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她开始混杂于浑沌:之中,后来有了气息,有了形体,有了生命,再变化到死亡。这样一来,生死的变化,就像四季运行的规律一般。她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痛哭,就是不懂得天命运行的规律,所以我没有哭泣。”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