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排序57)
拼音:dài。
繁体:戴。
戴氏来源。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戴氏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
西汉时,戴姓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
隋唐时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
宋元明清时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戴氏历史名人。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图注:戴嵩《斗牛图》
戴氏起名规则。
1, 戴(Dai),最好不用声母是t、n、l的字为名,首字最好不是零声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双字名应避免全部使用d声母、ai韵母或去声字。
2, 注意名的意义与“戴”字的“戴上某物”含义相连时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
3, 起名示例:戴大邱、戴琢城、戴颂轩、戴焕展、戴文婧、戴振耿、戴邦展、戴理真、戴英杰、戴阳兰、戴星星、戴詹城、戴斌津、戴兴兴、戴宾国、戴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