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下幸之助全传
3376000000025

第25章 模仿创造:借脑生财取之有道

一味地模仿他人,对自己不见得有好处,选择适合自己商店的经营方式,才是上策。

(日)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认为: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可能会出现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去做的错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也就在此。以每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来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经营者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通常都会失败。也许看到隔壁的商店进行了改建或雇用了很多人手,而以为,自己也应该模仿,这样做难免会遭受失败。

经营者应该把握的是适合企业的经营方法。别家企业以这种方法经营,而你宁可选择别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正确地认识自己经营的能力,然后再采取适当的对策,是很重要的,而且是经营者应有的认识。最近,有人看见做某种生意赚了些钱,就一窝蜂地跟进,结果引起过度竞争而倒闭的也不少。这种没有衡量自己能力,而盲目地模仿的做法,对大家都无益。因此,经营者应该好好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借此去发现自己应有的做法。

就公司的经营来说,唯有先认清自己公司的实力,再配合此种判断合理地经营,才能使业务日益兴旺,且能以公司本身的实力对社会做出贡献。

松下幸之助是幸运的,也许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就在他把自己的小厂迁入新址之际,恰恰是日本工商业空前繁荣发展之时。远在万里之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正酣,各交战国无暇东顾,这为起步落后的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松下电器制作所作为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也随着经济大潮迅速发展着。

松下幸之助深知:企业要想站住脚,被顾客承认,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接受川北电器的电风扇底盘订货以后,松下幸之助不分昼夜集中全部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但他同时也在开发着新的产品。

松下幸之助意识到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意义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索。以当时松下电器制作所的状态,开发新产品自然全靠松下幸之助自己。他本来就善于观察和思索,况且又是电灯公司的技术骨干,虽然之前的改良型电灯插座未能推向市场,却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松下幸之助曾经吃过产品和顾客需求脱节的亏,这次他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上的新动向,消费者的新宠插头。

于是,松下幸之助先将精力放在了对单用插头的改良上。经过松下幸之助的琢磨,他以电灯的金属灯头为原料,做出了改良后的单用插头。因为造价十分低廉,而且效能很好,所以投放市场以后,很受消费者的欢迎,竟然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如此热烈的市场反应,大大超出了松下幸之助的意料。和过去的插座千求万乞也卖不出去的情形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受到改良插头成功的刺激和鼓励,松下幸之助继续着自己的创新工作。不久,他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发明了“双灯用插座”,和以前的插座相比,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这种与旧货迥然不同的新品,凭借着它极强的适用性和优良品质,在投入市场以后,竟然比普通插座更为畅销。

东西好,自然就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就在双灯用插座面世没多久,大阪一个叫吉田商店的批发商,找到了松下幸之助。他对松下幸之助说:

“松下君,我对你的双灯用插座很有兴趣,能不能让我做这种产品的总经销商呢?”

面对这样的建议,松下幸之助也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他想如果能委托给代销店,就能解决后顾之忧,埋头于生产了,他说:

“吉田君,我对您的提议很感兴趣,不过不知道您对经销方式有什么设想呢?”

听到松下幸之助这样说,吉田很高兴地说:

“松下君,这个嘛,我已经想好了。我想自己来负责整个大阪地区的批发,另外,我还想将商品推广到关东地区,至于那里的销售,我可以交给东京的关系商店去做。吉田商店要大量地销售产品,工厂就得大量生产出产品来满足需要。如果供货不足,就有可能给双方都带来麻烦。不知您意下如何?”

听到吉田这看似完美的销售计划之后,松下幸之助并没有马上表态,这显示了他在经商上的高明之处。他在想,现在这种新产品这么畅销,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订单,那时自然就要增加产量,而这势必要扩大生产规模,添置生产设备,这样一来,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考虑到自己的资金有限,松下幸之助觉得应该要求吉田预付保证金,也就是采取“借鸡下蛋”的办法。

他说:“吉田君,我可以让你做总经销。不过,限于我厂现在的规模,恐怕来不及制造数量巨大的产品。所以,我打算扩大规模,增添设备,以保证生产能满足供应。这样一来,我就要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您当做是保证金也好,货款也罢,总之我想请你先付3000元。我将把这笔钱投入在购买设备上,这样的话,我就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满足你的需要,我想这也会使我们的合作更加顺利。”

吉田没想到松下幸之助会在答应之前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过他考虑了一会儿,认为松下说得有理,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松下幸之助做成了第一笔拥有自己品牌的生意。

松下幸之助在这笔交易中使用的方法,就是在产品还未出货以前,提前拿到一笔款子。这也成为了松下幸之助经营的一个特点。在以后的商业活动中,这样的巧用别人资金或力量发展自己的例子,在松下幸之助还有很多,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其实,产品畅销,向总经销商提出预付保证金,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但是,松下幸之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适时地看准、抓住这一机会,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购置扩大生产规模的设备。后来,在制造、销售自行车车灯的时候,松下幸之助也使用过大同小异的手法。对于这种做法,松下幸之助称作“感染别人与自己同行”。松下幸之助认为,不管是利益还是人格力量、诚心、美德等等,都可以用作感染别人的媒介。因为历经风雨而坚持前行的松下幸之助知道,一个人无论多么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他的能量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团结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二天,松下幸之助和吉田就签订了双灯用插座的合约,同时,吉田也按照承诺付给了松下幸之助3000元保证金。松下幸之助立刻用这笔钱购置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摆出了大干一番的架势。吉田也确实说到做到,他将东京的川商店作为总经销商,标着松下标志的插头由此开始走出大阪,这也算是他的事业在全国发展的一个前奏。

一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因而要借助于参考他人的意见;一个企业的技术也是有限的,因而要借助于吸收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松下幸之助将此形象比喻为“借脑生财”。

1952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就有关技术合作问题进行商务谈判。飞利浦公司提出技术使用费的提成率为销售额的6%,经过艰苦的谈判,松下公司将提成率压低到4.5%,但飞利浦公司又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提成率优惠的条件:专利转让费定为55万美元,并且必须以总额形式一次付清。

当时松下电器公司的资本总额不过5亿日元,而55万美元相当于2亿日元!这笔技术转让费对松下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对方的要求、条件能否接受呢?妥协和退让值不值得做呢?松下幸之助感到极度的犹豫。合同文本是由飞利浦公司拟就的,其中的违约和处罚条款的订立也都有利于飞利浦公司。松下幸之助在形势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了“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策略:如果做些妥协、退让,接受对方的条件和要求,付出这笔钱,对松下公司的发展,对日本电子工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为接受了条件和要求,就可以利用对方的技术专利,为自己生财,这叫“借脑生财”。

松下幸之助为了保证技术合作项目的效益稳定,又对飞利浦公司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发现飞利浦公司拥有一个3000名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他们设备先进,人员精良,每天都在进行着世界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松下幸之助暗自思忖:如果创建一个同样规模、同等水平的研究所,要花上几十亿日元和几年的时间,而现在,以2亿日元为代价,便可以充分利用飞利浦公司研究所的人员和设备,可以达到“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效果,这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松下幸之助毅然和菲利浦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此,飞利浦公司派出了技术骨干前去赴任,他们把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传授给了松下公司。在双方的合作期间,松下公司便利、迅速地获得了飞利浦公司最新的技术支持。双方的合作,为松下电器公司发展成为驰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松下电器公司与飞利浦公司的这场交易中,松下幸之助先生运用了“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技巧,做出了妥协和让步,接受了飞利浦公司巨额的专利转让费和不公正的违约和处罚条款。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让步,换回的是公司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力-飞利浦公司世界称雄的技术实力,使松下公司最终发展成了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公司。

1951年1月,松下幸之助首次访美时,购买了美国最新式的干电池制造机。但在第二次访美去一家干电池工厂参观时,他发现之前买的“最新式”机器在那家工厂中已经是最老的了。经过细致的调查他发现:原来,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机器都是些普通玩意儿,一流生产商拥有的机器是自行设计的,秘不外传。因此一流生产商使用的机器比一般机器商所卖的要好很多倍。得知这个事实后,松下幸之助深感学习时没有自主意识而依赖他人的力量和金钱是弱者的表现,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劳动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成果。于是松下幸之助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做一些真正出成果的工作,因此1953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府门真市设立了新的中央研究所,开始了真正的技术革新。为了使基础研究能够应对即将到来的自动化时代,继续研究开发新机械设备和冶炼工具,中央研究所配备了专门的机械制造工厂。就这样,新设的综合性研究设施中央研究所成为新电子化时代的巨大推动力。

松下公司自行研制的电器制品不多,松下幸之助的本领是“拿来”之后的消化、经营及促销。松下幸之助是经营之神不是发明大王,但他创造性的经营使他在商海中屡战屡胜。换句话说,松下公司善于扬长避短,后来居上,甚至连同行业也不得不承认经松下公司模仿的产品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消化后生产出的制品,比他们原来的产品性能好,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不悦,挖苦松下公司是“模仿公司”。

松下公司的主营产品,从最早的电灯插头、炮弹型电池灯,就已经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到以后陆续生产的电池、真空管收音机、电熨斗,再到50年代生产的搅拌式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电冰箱、吸尘器,无一例外的是比较、借鉴和吸收了众多同行的优秀产品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开发出自己的制品。这种出神入化的模仿让人瞠目结舌,又找不到任何起诉他侵害专利法的理由,因为他搞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