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朝鲜期间,虽然建立了很多功勋,但是同样也有一件让他丢脸 面的事情。而这件事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骨子里那挥之不去 的纨绔子弟作风。我们知道,袁世凯是一个喜爱风月场合的人。在他的官邸 里,养了不少官妓。不仅如此,他还私自贩卖烟土,甚至还贪污军饷。
起初,这些事情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由于袁世凯平时为 人过于专横,而且很有自己的主张,经常不把上司的意见放在自己眼里,久 而久之就引起了吴兆有等人的不满。于是,吴兆有最终向李鸿章写信告状。 李鸿章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袁世凯一顿,并把他的这些陋行公之于众。那 段时间,袁世凯活得灰溜溜的。
尽管如此,袁世凯毕竟是功劳更大,过了一阵子,他又开始神气活现 了。不过,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就让袁世凯大受打击,并使得他暂时离开了 朝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日本人在“甲申政变”遭到失败之后,依旧不甘心,因此由大使致函清朝政府,认为这次冲突的起因是袁世凯在寻衅滋事,清朝政府必须给日本一个交代,并追究袁世凯的责任。
日本人真是说干就干。他们不仅致函清朝政府,而且又派了外相井上馨来到朝鲜,堂而皇之地与朝鲜人商谈所谓赔偿事宜。
清朝政府见日本人似乎动了真格,加上前段时间吴兆有对袁世凯的揭发,于是就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潋和两淮盐运使续昌,一起到朝鲜调查事情真相。
对于调查团的到来,袁世凯早有准备,整理好了各种有关“甲申政变”的材料。因此,调查团查来查去,都没有发现袁世凯有什么蓄养官妓和贩卖烟土的恶行。至于在政变中采取的军事行动,吴大潋和续昌认为,那根本就是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才进行的。因此,袁世凯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有功的。
就这样,清朝政府给了日本人如此的一个交代。日本人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证据,只好承认自己的失败。既然如此,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会觉得受到打击了呢?
原因在于,当时的朝鲜政府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决定花些钱来平息事态。加上清政府也忙于与法国作战,也害怕激怒日本人。于是,朝鲜、清政府和日本最终达成一个协议:朝鲜派使者赴日赔罪,赔偿日商的损失十一万元,由朝鲜出资重修日本使馆等。
这件事情就这样了了。然而,在袁世凯看来,正是这个协议却暴露出了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自己明明是打赢了的,凭什么还要赔钱?
正是这样的做法,让年少气盛的袁世凯深受打击!
或许,那时的袁世凯还是太年轻了,还不懂得政治的真正复杂和艰难。他心里只有一个是非标准,那就是凭自己的实力说话。谁打赢了仗,谁就应该是强者,不应该屈膝求和!可是,现在清政府却大力支持朝鲜讲和,而且还赔钱给无理的日本人,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于这次讲和,袁世凯感到十分郁闷。此时,正好袁世凯的养母牛氏由 于担心他的安危,吓得在老家得了重病,急着催他回去。于是,在向吴大潋 提出请假回归探亲的请求,并得到了同意之后,袁世凯于1885年的1月30日离 开了汉城。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暂时离开,阅人无数的吴大潋十分赏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年轻人有着政治全局观的良好表现。的确如此,在时事不利于自己的时候,暂且离开,未尝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袁世凯的离去虽然有意气的成分,但是也还是属于拿得起放得下的典型,这正说明了年轻的他已经具备了_个政治家应有的素养。
对于袁世凯的这次离开,很多当时的同僚和好友都予以了高度评价。例 如,袁世凯31日到了山东马山浦时,亲自驾着小舟前来接他的丁汝昌就当面 夸他道:“功成退归,君舍得开,走得出,伟人也!”
而作为袁世凯的朝鲜好友金允植,也作了一首名为《送慰廷归河南》的 诗赠别袁世凯,其中同样不乏赞美之言。比如:
君今浩然归,俯仰无所愧,
天日照孔明,贤才岂中叶?
相见知不远,努力勉王事。
在这首诗里,金允植直接就把袁世凯比作了孔明,认为他的才干就不是一般的中才,而是贤能的大才,因此要努力勤勉于王事。
显然,这些诗句都充满了溢美之情。不过,对于年仅二十来岁的袁世凯来说,能在朝鲜取得那么骄人的功绩,确实也是受之无愧的!
再次赴任,踌躇满志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袁世凯对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的看法是正确的。在强敌面前,你让他一寸,他就会进你一尺!
很快,到了1885年3月,由于在与清政府及朝鲜的谈判中捞到了好处,日本人派了一个大臣来到中国,向清政府在朝鲜的行为提出抗议,而这个大臣就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伊藤博文。
清政府觉得事态严重,于是就让李鸿章到天津与他谈判。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成熟老练,是块难啃的骨头,于是就直接来到了北京,要求与总理衙门对话。可是,总理衙门却依旧让他回天津去,跟李鸿章协商。
无奈之下,伊藤博文又去了天津。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日本人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比如清政府必须道歉和赔偿军费等。除此之外,日本人还认为,必须严惩在“甲申政变”中“闹事”的袁世凯。
最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四个月内,中日两国军队撤出朝鲜;
第二,以后,中日两国都不能派遣军事教官帮助朝鲜训练军队;
第三,将来朝鲜如果再出现政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向朝鲜出兵,必须事前相互通告。
这三条内容里面,最阴险的就是第三条。通过这一条,日本人便实际上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出兵朝鲜权利。不仅如此,由于需要事前通告,清政府的对朝军事行动,至少在条约上失去了主动权。
至于日本人提出的严惩袁世凯的要求,李鸿章并没有答应,最终不了了之。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同时,俄国人也加快了侵朝步伐。实际上,俄国人之所以能在朝鲜捞到好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朝鲜政府本身。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朝鲜虽然一直都是清政府的附属国,但是谁又真的甘心做小弟呢?事实上,韩王当权的朝鲜政府一直以来都在争取独立和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就瞒着清政府,与俄国人签订了一个《通商条约》。其中一条要命的约定就是:双方都有权将军舰开到对方的任何港口去,无论是开放性的港口还是封闭性的港口。俄国的军舰都可以开到朝鲜的港口了,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个信号!
接着,俄国人又直接提出,要朝鲜接受俄国的保护。换句话说,就是让其成为俄国的附属国。韩王并没有立即答应俄国人,而是十分狡猾地派遣使者到北京来,向清政府询问怎么办。
其实,对于韩王的心思,清政府是十分清楚的。李鸿章心里明白,这是朝鲜的一个暗示:假如清政府不采取点行动,那么对不起,朝鲜以后就不认你这个“大哥”了。但是,按照当时的形势,清政府又不能直接跟俄国人对着干。无可奈何之下,李鸿章决定,把在思想上亲近清政府的大院君派回朝鲜,从而维护现有的中朝关系。
李鸿章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大院君回朝鲜去制衡他的儿子韩王,以及那个墙头草随风倒的闵氏家族。
主意既定,李鸿章准备立即行动。可是,由谁来护送大院君回朝鲜呢?前思后想之后,李鸿章认为,此事非熟悉朝鲜国情的袁世凯莫属!于是,李鸿章赶紧派人前往河南陈州,招袁世凯到天津。
袁世凯收到通知后,认为情况紧急,于是他就日夜兼程地赶往天津。据说,由于赶得太急,他甚至骑死了一头骡子。
李鸿章与袁世凯在天津碰面后,袁世凯提出,要丁汝昌与自己一起带兵入朝。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同意:“韩人听说大将军去,肯定会欢声雷动,谁敢抗拒呢?至于其他人,就不需要了,你只需带数十个随从就行。”
就这样,1885年9月中旬,袁世凯护送着大院君从天津出发,于10月初再次来到了朝鲜。在仁川,袁世凯受到了朝鲜百姓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威名远播、深得民心的。
不过,这一次,袁世凯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大院君安全回国。因此,在将大院君送回王宫,并对闵氏家族和大院君之间的矛盾进行了适当调处之后,袁世凯就回天津向李鸿章复命了。
到了此时,袁世凯与朝鲜的缘分依旧没有尽。因为在1885年年底,清政府为了稳定中朝关系,正式任命二十六岁的袁世凯为驻朝办事大臣,全权代理清政府在朝的一切事宜。就这样,袁世凯又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朝鲜。
跟以往不同,这次来朝,袁世凯拥有了更大的实权。在写给韩王的信中,李鸿章叮嘱道: “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也就是让韩王李熙但凡军国大事都要与袁世凯商量着办。可以想象,袁世凯在朝鲜拥有多大的权力!然而,此时的朝鲜已经不是两年前的朝鲜了。
从朝鲜政府来看,韩王和闵氏家族已愈发不愿意再附属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只是由于担心赶跑了清政府这条狼,又来了西方列强这些虎,因此暂时还对袁世凯礼让有加。
从西方列强来看,他们虽然在朝鲜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但有_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争夺清政府在朝鲜所拥有的宗主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世凯虽然被清政府授予了在朝全权大臣的职位,但是其他国家却有意不承认他的这个地位,甚至在有些外交场合,袁世凯还成为了最受排斥和歧视的人。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局面下当一个所谓的“全权”大臣,袁世凯会觉得多么的窝囊!
尽管如此,性格强硬的袁世凯却并没有对西方列强表现出任何退让。相反,他总是在各种场合全力维护清政府在朝的地位和权利。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了1890年朝鲜赵太妃去世时的一件事中。
按照规矩,作为清政府的附属国,朝鲜的太妃去世,朝鲜政府自然应该派出“讣告使”向北京的礼部报告消息,然后清政府才会派使节前去祭奠和赐予谥号。
然而,赵太妃去世好几天了,朝鲜政府都没一点动静。
这下,袁世凯急了。他不断地派人去催促朝鲜王室,让他们前往北京通告。最终,经不住袁世凯的几番催促,朝鲜政府只好照规矩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