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很快同盟会就做出了一个决议:全体会员退出内阁。看到这里,有人会说,难道同盟会要放弃掉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吗?事实并非如此。同盟会员的退出实际是以退为进,他们要专心改组,把同盟会改造成中国最大的政党。这样,就有很大把握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农林总长宋教仁辞去了职务,教育总长蔡元培也辞去了职务。反正这些职务都没有多大实权,辞了就辞了吧!
面对同盟会员的退出,袁世凯也十分无奈。人家连政治权力都不要了,你还能阻止吗?不过,袁世凯也清楚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于是,袁世凯向全国发表了一份《政府公告》。在这份公告里,袁世凯表达了自己对政党政治的看法。
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不能实行政党政治,因为无论是哪个政党取得了国会选举的胜利,其组成的内阁都无法囊括更多的人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需要的是能解决各方面问题的人才。假如因为政治派别的成见,就将某些人才排除在内阁之外,毫无疑问是有缺陷的,这样的内阁也是不完美的。
在公告中,袁世凯宣称,自己的“主义在于得人,但问其才不才,不论其党不党”。他的“主旨在于建设民国,诸君如热心建设者,余皆引为同志”。不然的话,“余不能强人所难”。
最后,袁世凯劝告当时的政治精英们应该“放大眼光,从中国全局着眼,从世界大势着眼,断不可沾于一党之关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时代政党更代清长之成例,适用于今日危急存亡之中国”。
他希望中国的所有政治精英们抛开派别成见,携手建设民主共和国。很明显,这样的一份公告绝对会赢得舆论界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份公告,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政治家形象,甚至就连袁世凯的一些政敌,比如共和党和进步党,也都给与了赞扬。然而,袁世凯的这篇谈话真的就是那么的大公无私吗?
从前面的分析看得出来,很难说他大公无私,顶多就是一种面临混乱局势下的高调宣言。袁世凯毕竟是一个喜欢****集权的军人,即便具有政治家的包容胸怀,也是难以做到与敌人共处一室的。这样的性格随着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就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袁世凯既然反对政党政治,因此他便按照既定的程序,提出了另外一位总理人选,这个人就是外交总长陆徵祥。
袁世凯为什么会提议陆徵祥为内阁总理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陆徵祥是上海人,1871年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因此从小受到了很好的西式教育。他精通多国语言,曾经出任过清朝驻俄国和荷兰的参赞和公使。
按理来说,陆徵祥也属于老派人物。不过,他在思想上比较西化,也认识到清朝的统治必将终结。因此,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发动了很多外交使节,一起通电,要求清帝尽快退位。因此,在革命党人看来,陆徵祥也算得上是一个进步人士。
不过,陆徵祥这个人太具有独立意识了。在政坛,他基本上是那个属于独来独往型,靠着自己的本事吃饭。因此,无论是跟袁世凯,还是跟同盟会会员,他都只是以一般朋友论交,没有多少深厚的友谊。
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袁世凯才提议由陆徵祥来担任内阁的第二任总理。在袁世凯眼中,这个陆徵祥没有什么政治偏向,比较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可是,袁世凯的如意算盘这次却打错了。让他十分惊讶的是,参议院里面的同盟会议员们竟然极力反对陆徵祥接任内阁总理一职。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倒是那些共和党和进步党的议员们,他们几乎都一致看好陆徵祥。这些政党虽然实力不大,但是在参议院中却人数众多。于是,陆徵祥就这样顺利地当选了内阁总理。
自己的计划虽然遇到了些阻碍,但是最终得以实现,袁世凯也比较开心。就在参议院通过的当天,袁世凯就正式任命陆徵祥为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二任总理。
混乱的全国大选
选出了总理之后,袁世凯面前最大的一个政治难题,就是新一届国会议员的选举。
大家知道,中华民国政府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会。而要想组成国会,就得从全国选出国会的议员。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袁世凯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而背后的原因,依旧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国情。
实际上,对于召开国会,最关心的人就是袁世凯。因为他虽然已经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但却是一个临时大总统,要想成为正式的,就必须通过召开国会,进行选举。
而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在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之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因此,几乎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情,因为这毕竟是关系到他能否“转正”的一件大事。
于是,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规定了即将召开的国会的相关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规定如下:
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也叫参议院,下院也叫众议院。参议院由参议员组成,从全国总共的22个行省中,每省选出十名参加。
除了这22个行省之外,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分别选出27名、10名和3名参议员。另外, “中央学会”选出八名参议员,各地的华侨选出六名参议员。换句话说,参议员的总人数为274:人。
那么,这些参议员的候选人又是什么人呢?按照《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的规定,各省的参议员由该省的省参议员作为候选人。这些参议员上任后,任期为六年,两年进行一次选举,从而保证参议员的不断更新。
至于众议院,则由众议员组成。首先,将全国划分成多个选区,每个选区中众议员的人数是按照这个选区的人口总数来决定的。具体的规定是,每80万人中选出一位众议员,但是每一个行省至少要有十位众议员,人口不足八百万的小省份则必须有十位众议员。
除此之外,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三地的众议员人数,跟参议员人数一样,分别是27名、10名和3名。这样的话,全国的众议员人数总共有596人。
众议员的任期比起参议员来说要短一些,只有三年,而且三年必须一选,同样是为了保证众议员的更新。
众议院加上参议院的人数之后,国会的全部议员总数是870人,是一个中
、型规模的议会组织。
.
就这样,中华民国政府又进行了一次政治制度的设计。那么,这一次的制度能否像它在书面上规定的那样,显得十分客观公正,因而毫无瑕疵呢?
很明显,这样的制度在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下,同样是难以落实的。其他的不说,光是举行全国性的大选,就已经开了中国政治史的先河。这跟中国人既有的政治思维比起来,完全是新鲜事物。人们对这次大选既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期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充满了困惑和不安!
.
大家可以想象,在一个上千年都依靠科举和铨选来选拔官员的国家,现在突然要让老百姓投票选出自己的“议员”,该是多么轰动的一件事情。在那样的环境下,出现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出在看似完美的选举制度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进行全国性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这样一来,所谓的选举,就成了各种政治势力通过各种途径瓜分选票,从而获得参议员和众议员资格的手段。
这些职业的政客们心中所想的,更多是如何才能结成更有号召力的政党,然后依靠这个组织去抢占国会的席位。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跟古代起义的那些绿林好汉们占山头、拉大旗没有什么分别。
至于什么民主程序,什么尊重民意,这些政党才懒得理呢!据统计,自从公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宣布全国大选,从而为召开国会做准备之后,中国的大地上仿佛是一夜之间就有了民主,因为突然间就多出了好几百个名目繁多、主义各异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