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5000年
3370700000042

第42章 肖邦和哀伤的民族

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思想的代表,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1810年2月2日,肖邦生于距华沙50千米的热里亚佐瓦·沃里亚。出生后不久,全家移居华沙,他也就在那里度过学生时代。从6岁起,肖邦就开始有系统地学习钢琴,7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这是一首钢琴曲。8岁那一年,肖邦举行了公开钢琴演奏。但是由于身体赢弱,13岁之后,他才进学校读书,不过在此之前,在家里他就已经很轻松地学会各门课程。1826~1829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攻读,一些老师称他为“音乐天才”,这对一个年轻的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鼓励了。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到国外旅行,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悲惨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肖邦1830年离开故乡,前往巴黎。自从1831年他到达巴黎后,他一直居住在那里,直至1849年10月17日逝世。

关于肖邦的爱情传说很多,著名的是和玛利亚·沃金斯卡之间的恋情。肖邦还在华沙时就已经和玛利亚熟识,但直到1835年他们在德累斯顿相遇时,他们才开始有恋情。1836年夏,肖邦去马利安巴德温泉休养时,又和玛利亚及其双亲相会,二人的关系愈加亲密,而且订下了婚约,遗憾的是,这一段恋爱并没有成功。据传玛利亚的母亲支持他们的婚事,而玛利亚的父亲对他们两人的关系却冷眼相视。肖邦的收入仅够供给自己一人生活,如果再供养生长在富裕家庭的玛利亚就很难了。而且,玛利亚虽美丽,性格却很冷漠,并不像肖邦所想象的那样对他怀有一片衷情。失恋对肖邦的感情生活影响很大,从肖邦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用丝带把玛利亚的来信扎成一束,上面写着“我的悲哀”。1837年,玛利亚同一位贵族结婚,但两人关系不好,终致离异。

肖邦另一个很重要的情人是乔治·桑,她的丈夫是一位男爵。但是这个女人喜好女扮男装,还使用了乔治这样男性化的名字。她是一个作家,写了120多篇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巴黎文坛和社交界大放异彩。肖邦与她相识是在失去玛利亚不久,最初他并不喜欢她,但是随着交往加深,肖邦为她的热情深深感动,两个人的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1838~1839年的整个一冬,他们同去马约卡岛旅行。这以后,两人在巴黎和诺罕两地的乔治·桑的别墅中共同生活。肖邦患有严重的肺病,这时候已相当严重,却受到乔治·桑无微不至体贴护理。直到1846年,两人几乎每年一同去诺罕,在那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但是,1847年之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甚至开始互相憎恨。

肖邦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凡事专心致志。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艺术家,他倾注全部的热情创作波兰音乐。肖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的前一天,朋友们送给他一个大酒杯。杯中盛着波兰的国土,以示他不要忘记祖国。这是一件富有诗意的礼物,肖邦终生将此杯放在身旁.他去世以后,朋友们将杯中的泥土撒在他的墓中。按照遗嘱,他的心脏被带回波兰,存放于华沙的教堂中。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在1830年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作品同波兰民间音乐有联系。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1838~1845年,肖邦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肖邦倾注一生创作钢琴音乐,在历史上也只有他一人。在肖邦看来,钢琴最适合表达他的灵魂,他已经认清了自己的能力,他的作品强烈地反映出波兰乡土色彩。

与乔治·桑分手后,肖邦的晚年很孤独。但临终时,他的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的身旁,波托茨卡伯爵夫人还应他的要求,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听到的最后音乐而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音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这是他对祖国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