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在医院工作,年轻时就爱唱爱跳爱好文艺.她钢琴弹得不错,自从结识了几位也是爱好文艺的朋友后,便在家里搞了个音乐沙龙,有拉小提琴的,有弹吉他的,每逢聚会,好不热闹.她说,她们几位都是中年人了,可聚到一起,一下子都变得年轻了.大家在一起吹拉弹唱可比自娱自乐有趣得多,有人欣赏与无人欣赏感觉是不一样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它陶冶人,滋养人,让人忘忧,让人忘我.音乐沙龙增近了朋友之间的感情,在音乐之中人也好像得到了升华.平日的工作很忙碌,一想到这个周末的沙龙,心中就似有旋律飞扬,连走路的脚步都踩着节拍呢.
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天与地同奏,心与心共鸣.人生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离不开人生.音乐与人生的盟誓,穿过时空隧道,把无数充满爱与憎,美与悲的旋律装满生命的行囊,互相狂热地融人自己,生命延伸在曲折的五线谱里.
倾听音乐,我的目光好似在瞬间穿透了整个世界,看到了音乐之中最遥远的美丽风景……倾听音乐,体味生活.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仿佛是命中注定要来临的,因为我们的生命里需要它.
倾听音乐,感悟人生.音乐为人生打开了一道门,从此便走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再不是狭窄得只容下一个,而是与多个卓越的先知式的灵魂融为一体.在对一部作品的理解逐渐深入时,你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人生的时空从有限到达无限,音乐与人生的深刻联系也许就在于此.
倾听音乐,感谢音乐,旋律犹如号角,撩开一个新的起点,真正的音乐来源于我们心中圣洁的爱.
人生不能没有音乐,有音乐相随的人生才精彩.当你失意的时候,听听音乐吧!它会引导你走出失意,投入新生活.当你获得小小成功时,听听音乐吧!它会告诉你,别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梯,能上也能下.音乐可以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让一颗疲倦的心得以想憩、滋润.
请聆听音乐吧,它能让你感受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让你更深切地认识人生.
44.顿忘于泼洒丹青之中
艺术家、书法家等一般都比较长寿.这与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在其中泼洒丹青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家、书法家等一般都比较长寿,这与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在其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好奇"是在"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乐趣",一个对生活对大自然有着无限"兴趣与乐趣"的人是不会未老先衰、老态龙钟的.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人类大脑成年之后继续发育,直到50岁左右,而不是以前人们通常认为的人类20岁左右就停止发育.古往今来的事实说明,在脑海中保留住了"动"就留住了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欢乐常常伴随着你.
《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因劳致病,辗转病榻.他说:
"此时大夫叫习书法、绘画,说这是养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自此以后,常出入于北京荣宝斋、宝古斋、和平画社、天津荣宝斋、艺林阁、劝业场各书画社.
日与书画家为伍,观察各家书画.……我的身心能够恢复到今天的情况,是与书法绘画分不开的."画坛大师齐白石,活到90岁高龄时还天天作画,平均每天至少画五幅,多时达八九幅.除了生病住医院,从不间断.据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末介绍说:"我父亲在85岁时,有一天风雨大作,他心情不好,没有作画,整日坐卧不安.第二天,雨后天晴,阳光灿烂,他一早起来,推开窗户,见到这样的大好时光,心情非常好,早餐也不吃,拿出文房四宝,绘起画来,他一连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午饭时,他还埋头作画,不肯休息.待画完最后一幅时,他在画上题词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至此补充之,不叫一日闲过也.""
绘画对人们的影响很大,现代小说家管桦在《生命的呐喊与爱》中说:"在******疯狂实行封建法西斯统治的岁月里,我的灵魂,在黑暗里却静默地使它自己找到了无声的语言,无声的音乐,无声的戏剧——绘画,我画起墨竹来."他就是这样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以画墨竹来砥砺自己的情操.
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上有一幅高达两米多的油画《父亲》.许多人站在画前,伫足凝思,甚至潸然泪下.这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望着画,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站在那里,听到他咕噜咕噜的喝水声,听到他诉说苦难、欢乐和饱经风霜的一生.这就是"父亲",几千年来支撑我们民族大厦、养育民族后代的"父亲"!
清代学者王星在《东庄画论》中道:"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吐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古来名家享耄耋者居多."从养生的角度看,这些言论不无道理.书画家之所以长寿,关键是他们面对一张白纸,用心不杂,心情舒畅,以绘画为精神寄托,以泼墨为赏心乐事,这样就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七情六欲归于平和,世上的宠辱,顿志于泼洒丹青之中,其情绪之欣悦是难以言状的.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学习之余,走进大自然,走进艺术画廊,会使我们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会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周身舒适,大为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人将观看山水画称做"卧游",比为"特健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历来书画家大都长寿就是证明.
人们欣赏文学艺术,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感人的魅力,还能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气质.《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是个书法家.他的朋友说:"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开朗奔放的性格和潇洒的风度,他已经达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像一首歌、一首诗,能使人的心情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徐悲鸿画的马,黄胄画的驴,不能骑,没有实用的功利目的,它虽不能给人以物质利益、满足实用需要,但却能给人以精神上美的满足、喜悦和享受.
45.下好人生这盘棋
人生的好些方面,与围棋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人要走正路,方不致堕落;棋要下正招,方不致成败局.奕棋要求人行棋紧凑,算路清晰,胸中有全局;而人生成长历程,也需要朝着一个目标,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棋友相聚,话题总离不开棋,奕棋之余,有时也会谈到各自的事业、家庭,谈起人生.随着对围棋感受的加深,棋友们普遍感到下棋和做人一样,人生就是一盘棋.
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曾把下围棋比作"头脑体操".他说下围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大寿."可见人们在这块方寸世界里,不仅可以乐而忘我,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得到许多人们想像不到的珍贵收获.
另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从9岁起就师向外祖父学习围棋.第一天学围棋的时候,外祖父对梁羽生说:"你同别的小朋友原是下过象棋的.你可知道,象棋与围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吗?"梁羽生摇了摇头."象棋讲霸道,而围棋讲王道."外祖父讲出了结论,"象棋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游戏,必须杀得对方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连中军将帅也性命不保之时,才算决出胜负.围棋则不然!它讲究以德服人,最富中国传统的精髓之见.围棋主要是谁占的地盘大,谁便得胜.因此真正的高手不一定靠杀敌,而是特别注意占据地方.古代并无贴目,整个棋盘三百六十一格,若各占一百八十点五格即算和棋.其中最基本的道理便是,我活,也让你活,但我要活得更好."确实,人生的好些方面,与围棋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人要走正路,方不致堕落;棋要下正招,方不致成败局.奕棋要求人行棋紧凑,算路清晰,胸中有全局;而人生成长历程,也需要朝着一个目标,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青少年时代正像围棋的布局阶段,布局的好坏关系到棋势的优劣,善奕棋者懂得合理布局,聪明的人也都知道在青少年时期要打好事业的基础;围棋的中盘进人激烈的争夺,双方使出浑身的解数抢占地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阶段,人到中年家庭和事业的负担最为沉重,同样需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是出成就的黄金时期;晚年则相当于围棋的官子阶段,虽大局已定,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谨防功亏一篑,晚节不保.
人生要有知音,下棋要有对手.高手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七、八步,而低手只能看到一、两步.棋逢对手,才越战越猛,也越战越有趣.下棋和钻研事业一样,要信心十足、聚精会神.赢者不可盛气凌人,需知山外有山,应该具备一分宽容和谦虚;输者也不可气急败坏,而应表现出一分谦恭和好学.人生也是如此,需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向高手学习,勇于挑战,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悟出真谛.
下棋是一种修炼.同高手下棋是一种享受,能得到他人格美的感召;同俗子下棋是活受罪,受其恶劣棋风的虐待,赢得不快,输得不爽,平局也受奚落.但人生中雅俗都会碰上,谁能逃避得了呢?同高雅者共事,得其熏陶或培养;同粗俗者共事,可以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人格.要拿出勇气和耐心来,迎接生活的变化与挑战,百炼成钢,琢玉成器.
围棋需要两个眼位才能成活,人也需要掌握谋生本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下棋时,有人凝重,有人轻松,有人宽容,有人顶真.但无论何种风范,目的只有一个:让对手输,使自己赢.从这个角度上看,人人都是争强好胜的.
做人,就要具备这样的品性,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下棋是如此,体育竞技是如此,文艺大奖赛是如此,产品竞争也是如此,一切都要尽力而为.
四方棋盘,大干世界,黑子潜伏,白子腾跃,眼花缭乱处,只为两个字:胜败.一盘棋下输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头开始,可人生只有一次,谁也输不起.面对人生,我们只能尽己所能,留下一盘充实的.值得回味的"人生棋谱".
下棋乃人生乐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消遣和享受,还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和棋盘上的棋子多么相似,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谁都离不开谁,既使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也不要小看自己,轻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