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决不放弃:航海英雄启示录
3368000000018

第18章 环球航海的先驱——麦哲伦(2)

剩下来的是漫长的等待。船长们一共走了8天才到印度,随后终于派来了一艘轻快多桅帆船,救出了所有船员,并没有一个船员得病、负伤。

麦哲伦则因在危机时刻的出色表现而被提升为船长。自此以后,船员们与麦哲伦关系非常好,都愿意效忠于麦哲伦,船员们都认为他是非凡的人,跟着他,没错。

能够为众人利益挺身而出的人,必须受到众人的拥戴。

麦哲伦没有能够回葡萄牙,被救援船只仍旧送回到印度。1510年末,他又参加了葡萄牙征服印度果阿的战斗;1511年,再次加入侵略马六甲的远征;以后,又在马来群岛进行了一番游历。

一个人在建立丰功伟业之前,曾经经历的实践和考验非常重要。

5.接连的失望

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个麦哲伦的生死之交的老朋友谢兰,参加攻打马六甲的战斗死里逃生以后,又参加了向马鲁古岛一带的远征。他来到马鲁古群岛的干那底岛,发现那里有很多香料,喜不自胜。那里的酋长很器重他,委派他做船队的队长,因此,他决定永远留居在这个富庶的岛上。他常常给麦哲伦写信,叙述一些惊奇动人的事情。他说他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比达·伽马所发现的更加广大,而且更加富饶。岛上遍地都是香料,邻近的许许多多岛屿也都是这样,真可以说是一群香料之岛。他告诉麦哲伦,这些香料群岛是华美的香石竹生长的故乡,整片整片地区都延伸着肉豆蔻和肉桂树的丛林。如果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他还给麦哲伦介绍了到那里去的航路和航路上的气象情况。因为当时帆船的航行全凭风力推动,所以远航者必须熟悉气象情况。信中还说,在香料群岛的东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

朋友在遇到重大机遇时,总是不会忘记你。所以,你有必要多结交一些真正的朋友。

老朋友谢兰的这些来信,让麦哲伦感到向往不已,他一直渴望着将来能有机会到老朋友那里去,成为百万富翁。

人一旦有了目标,即使暂时还处在困境之中,或条件还不具备,但这目标足以点燃成功之火。

麦哲伦虽然坚信地圆学说,也熟悉哥伦布的发现,认为香料群岛虽然在欧洲东方,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固然可以到达,根据地圆学说,如果从欧洲向西航行,也应当同样可以到达。但是这个时候的麦哲伦,只能对此作些冥想罢了,他还没有条件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成就一番伟业,需要多种条件,光有设想和计划还远远不够。

八年来,麦哲伦在艰苦的远征中丝毫没有什么收获,既没有财产,也没有封号,更没有得到收入丰厚的职位。1511年,他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回到里斯本的麦哲伦的想法非常简单:他希望自己在东方所受的一切苦难和不幸,能够得到应有的报酬。尤其是当他见到里斯本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时,这种希望更为强烈。他想,国王的华丽宫殿,教会的高大教堂,政府的各种辉煌建筑,宽阔的码头,巨大的仓库,以至富贵人家华丽的衣着、珠光宝气的装饰,不都是像他这样的无名战士在东方流血、流汗换来的么?凭自己负过三次重伤,抢救了两船人的性命,国王也应该对他另眼相待才是。于是,他跑到了宫里去,叙述自己为葡萄牙做出的种种贡献,希望能够得到国王的垂青。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且得到了一个看门的职位。

“难道说自己八年流血流汗,出生入死的奋斗,最终只换得这样一个低微的差使?”麦哲伦越想越感到不公平,他不满极了。

这时,宫庭的官吏们就劝他:“你不可以也不应该有过高的期望,其实,能当一个看门的已经很不错了,你还奢求什么呢?”

愤愤不平的麦哲伦自然很不服气,他要求晋见国王。可是,宫庭官吏又对他说:“您离开宫廷太久了,陛下已经记不得您,不认识您了。”

受到冷落的麦哲伦悲愤至极,他在里斯本只呆了两天,就悲伤地回自己的家乡去了。

可是,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以后,麦哲伦发现一切都没有丝毫的变化。古老的塔楼,贫困的生活,一切都和旧时一样。他向乡亲们讲述东方的见闻,介绍印度的繁华富庶,讲述进马六甲的故事,以及沙洲上的遭遇。但是,人们关心的只是地里的庄稼,眼前的日子,物品的价格,谁又有那么大的兴趣听那些远方的事情呢?再说,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不但不能给家庭带来一点欢乐,反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巴,增加了家人的负担和困难。

贫穷的人们只知道眼前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是没有时间关注什么遥远的事情的。

万般无奈之下,麦哲伦只得重新回到里斯本,参加对摩洛哥的征战,领得一点俸禄,勉强维持生计。虽然他英勇作战,却得不到官长的赏识。

他负伤后,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又成为同伙们阴谋的牺牲品,说他把俘获的物品转卖给敌人。他的上司很厌恶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部队里也呆不下去了,再次回到里斯本。可是,又有人告发他,说他未经官长允许,私自开小差逃走。为此,他险些成为审判的对象。后来,国王又两次拒绝给他增加俸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终于又离开了里斯本,移居到奥波尔托,决心去寻求新的生活。

最困难的时候,也往往是出现重大转机的时候。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人,是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拳没把人击倒,反而把这人引上了正路。每个想有所建树的人,他的生活中迟早会出现这种变化。

二、穷汉如何变成了海军上将

1.前无古人的宏伟计划

穷困潦倒的麦哲伦要寻求什么样的新生活呢?

原来,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远航。老朋友谢兰从马鲁古群岛写给他的那些信,他始终铭记在心里。

1515和1516两年,麦哲伦决定在奥波尔托开始制定向香料群岛进军的计划。

麦哲伦熟悉哥伦布的新发现,也和哥伦布一样坚信地圆学说。他想,像哥伦布那样一直向西航行,然后在美洲找一条海峡穿越而过,就有可能直接航行到香料群岛。问题是有没有有这条横越美洲的海峡?它在什么地方横越美洲?西班牙海洋探险家巴尔波亚的发现: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和亚洲之间有一个“大南海”,这个发现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并进一步坚定了麦哲伦的信念:可以从大西洋通过美洲某一个还没发现的海峡到达大南海,找到东方的中国、印度和盛产香料的群岛。

在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凭想像推测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计划建立在科学的推断的基础之上。

其实,在自己提出的升职加薪要求遭到曼努埃尔国王的粗暴拒绝之后,麦哲伦并没有立即离开自己的国家,为别的帝王去效劳。而是又心平气和地在葡萄牙呆了一年。

在这一年中,麦哲伦常常同一些舵手和船长,同那些到过南方海洋的人促膝交谈。

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计划,就要先接触相关的人。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麦哲伦在葡萄牙储存海事档案的地方——里斯本的“印度和几内亚海岸档案馆”查阅资料,他凭着曾是葡萄牙莱昂若尔王后侍从的特殊身份,查阅了这里所能查阅到的各种海图、地图、航海日志和文献,作了笔记并精心研究。

任何伟大的行动之前,必有精心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准备。

让麦哲伦备感高兴的是,在这里他相识了一位才识渊博,而性格却很古怪的葡萄牙天文学家路易·法利罗。他们俩原先并不认识,但都在这里认真地查文献资料,闲聊中,麦哲伦才知道,他是怀才不遇,想在葡萄牙谋求一个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而未获成功的人。他们所遇到的敌视和不信任的外界压力使他们内心彼此接近起来。

麦哲伦是酷爱探索神秘海洋的实践家,路易·法利罗是热衷于研究天文地理的理论家,他们的合作无疑是最完美的搭档。不同的性格和才能,才使在进行合作时起一互补的作用。

通过几个月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自己多次在印度和马六甲等地航海的经历,麦哲伦充实了他对向西横渡大西洋进行地理发现所必需的知识。

通过与天文学家法利罗的探讨,使麦哲伦确信巴尔沃亚提出的“南海”,当时人们是这样称呼的。当时认为,“南海”并不会很大,只不过是几千英里宽,也就是说,比熟悉的地中海的长度稍宽些,如此而已。如果按照法利罗的计算,根据1494年6月7日经西班牙与葡萄牙外交谈判,并由教皇裁决后签订的《托尔德西利亚条约》,位于大洋彼岸盛产香科的摩鹿加群岛正好处在划分给西班牙的那一半世界里。根据这一条约,地球分东西两半球,西班牙和葡萄牙各霸其一。这样就足以说明,如果走自己设想的这条向西的航线,比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又近又快。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设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把太平洋的宽度估计得少了一半。

在行动之前,必须要进行详细地研究资料,才会把风险降到最小,这样也更会有利于对自己计划成功的坚定信念。

有时错误的认识也不可小看,即使是最荒诞的谬论,如果让一个天才碰上,如果时机凑巧,也可能从中产生出最伟大的真理。在各种知识领域里,有数以千计的伟大发现渊源于错误的假设。

当分析到这里时,麦哲伦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他感到从今往后,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就与向西横跨大西洋,绕道或穿过新大陆与在那一边的印度紧紧连接在一起。顿时,他就兴奋起来,在麦哲伦看来,从那一边通向香料帝国的前景有望了。麦哲伦对自己的计划抱有十足的信心,他相信自己掌握的资料,他同样相信这个计划必然能实现。提到他的计划,他总是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能找到海峡。因为我,只有我知道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有一个海峡,而且还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寻找。”

先有计划,况且有对自己计划的信心,才可能促使自己努力完成计划。

其实麦哲伦之所以能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他的计划本身毫无新颖之处:其实麦哲伦追求的目的,和哥伦布、维斯普奇、科尔捷列阿尔、科尔特斯以及卡博特毫无二致。因此,新奇的不是他的计划,而是麦哲伦那种不容置疑的信心,他坚决相信向西有航行通道。正是由于麦哲伦确信自己的计划,他才揭开了当时最大的地理秘密。

2.在里斯本惨遭拒绝

麦哲伦的这个向西航行的计划完全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伟计划,像这样的计划当时还没有一个航海家敢于设想。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又很危险的事业。他必须为自己的计划寻找支持。

1513年,33岁的麦哲伦带着自己的宏伟计划,回到了里斯本。

身无分文的麦哲伦,当然无法组织一支远航船队,惟一可取的办法,仍然像哥伦布、达·伽马等人—样,要得到国王支持。尽管他遭到达国王的奚落,为了实现宏伟的计划,他仍然不得不走这条路。但当时葡萄牙国王正满足于沿达·伽马所开辟的新航路不断从印度掠来财富,正满足于不断用武力从东方取得更多的殖民地。他觉得这是最稳坐、最可靠的办法;而那种别出心裁的新航行计划,能否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还很难预料。再说,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由于在争夺殖民地中发生纠纷,于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划分了势力范围,签订了一个“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大约西经46度的地方划一条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线以东属葡萄牙的势力矩因,线以西为西班牙控制。这样,全部非洲和亚洲大陆,都包括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内,有极其辽阔的土地可以掠夺,暂时还不必向西航行,去侵犯西班牙人的利益。因此,麦哲伦的西航计划,遭到了葡萄牙国王的拒绝。

他原本期望自己认识的葡萄牙船主给予自己帮助,结果也未能指望得上,因为他们不敢把自己的船托付给失宠于宫廷的人。

而麦哲伦周围的人们根本不了解他已经是精通航海技术的专才,不重用他,周围的同事又一起贬低他,使他处境十分困难。

当一个人受到最高决策者的冷落时,接下来,他自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冷落。

然而,麦哲伦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虽然在当时有很多人对于麦哲伦横渡两洋的航行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麦哲伦自己坚信会获得成功理由是:他在葡萄牙国王那里看到过一张“波希米亚的马丁”所绘制的地图,在那张图上有一道连接两洋的海峡。此后,他花了两三年功夫,精心拟定了从西边进入香料群岛的航行计划,并为这个计划和航线绘制了一幅彩色地图。

坚持不懈,不轻易因挫折而放弃的人,才能最终开创成功的机会。

3.惟一的出路

在自己的国家和国王拒麦哲伦于千里之外的情况下,麦哲伦对葡萄牙、对曼努埃尔国王已经彻底绝望了。此时,他突然想起了哥伦布。哥伦布不也是对葡萄牙绝望之后才投奔西班牙的吗?现在,他觉得惟一的出路是求助于西班牙国王。

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个备受冷落的人只会心生怨恨之心,最终会走向背叛。

西班牙,只有在西班牙,麦哲伦觉得自己才可能得到援助。只有在西班牙宫廷,他的个人才能才有点分量,因为他不仅要随身带去里斯本国库的宝贵资料,而且还要向西班牙提供情报,证明西班牙的要求在道义上是正确的,这对实现他缜密考虑的事业也很重要。

他的伙伴法利罗认为(和麦哲伦提供的情况同样不正确),“香料群岛”不在葡萄牙管辖范围之内,而在教皇划归西班牙的地区,因此它是西班牙国王的财产,不归葡萄牙国王所有。

这个毫无名气的葡萄牙船长,把世界上最富饶的群岛和通往该岛的最短航路呈献给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这就是为什么他觉得在西班牙比其他地方更易于获得成功的原因。

那里,也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实现他伟大的理想和他一生的抱负,虽然明知为此他将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麦哲伦现在求助于西班牙,他就不得不舍弃他尊贵的葡萄牙姓氏麦哲利扬什,这犹如剥他的皮一样痛苦。葡萄牙国王会立即将他免官惩罚,他将被自己的同胞视为叛徒和逃兵而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