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3367600000061

第61章 思维心理学——掀起思想的革命,把握成功的先机(2)

心理动机强弱影响问题解决思维活动效率,但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动机越强效率越高:动机强度太低显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但动机强度过高则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抑制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效率。所以,动机强度适中才能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个“适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越是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

3.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心理准备状态,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习惯倾向。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想克服消极作用,就要注意在解决问题时,一旦发现以惯常的方式、方法难以奏效时,不要钻牛角尖,要坚定摆脱旧思路,寻求新途径。

4.心理启发

所谓心理启发,是指来自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作用。给人以启发的事物或现象可称为原型;原型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多种多样。获得心理启发并非轻而易举,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发现有关事物或现象与当前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才行。

5.迁移作用

迁移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负面干扰作用。

思维障碍的诊断解剖

思维障碍是各类精神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诊断上,目前倾向分为四类:

1.思维形式障碍,也称联想障碍。主要表现联想结构的松弛、缺乏目的指向、不合逻辑。例如,思维散漫、病理性象征思维等。

2.思维内容障碍。例如妄想、类妄想观念、强迫观念等。

3.思维控制障碍。指病人感到思维不属于自己,思维活动失去自主性,或觉得为外力控制。例如思维剥夺、思维插入、思维播散等体验。

4.思维速度障碍。例如思维过程加快(意念飘忽)或迟缓。

心理病理学上,思维障碍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

1.概括过程的障碍,包括概括水平下降和倒错。

2.思维动力障碍。

3.思维动机成分的障碍。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思维过程自身的特征而非现象进行分类。下面举几个病例,以做形象解释。

(1)概括过程障碍

案例一:概括水平下降

医生用若干大小、长短不同的木块让病人做分类试验。一位精神发育迟滞病人将最长、大、小和最短小的四块归为一类,说长的是“爸爸”、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哥哥”、最短的是“妹妹”。这表明病人不能根据事物固有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从而不能正确区分事物。

案例二:概括过程倒错

一个15岁男孩,一年来逐渐表现得性格古怪、行为离奇,经常拒食或吃饭时不肯咀嚼,要硬性吞下去,不敢吃猪肝,说“吃了猪肝自己会变成猪”,自称“大脑神经细胞被人偷窃”。入院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医生问他为什么不肯吃饭,他说:“吃饭时米会感到痛苦。”问他根据什么,则答:“过去妈妈说过植物也有神经系统的。”

案例三:概括过程倒错

一位29岁男子,断言半年来姑母要害他而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精神检查证实病人确有被迫害妄想,坚信姑母要将表妹强嫁于他。病人为此十分气愤,认为近亲结婚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问他这种想法的根据时,病人说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拿了一碟玫瑰酥与核桃酥请他吃。他认为玫瑰是爱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来志同道合的意思,因而断定表妹看中了他,并说以后姑母又串通其他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逼他就范。

(2)思维动力障碍

案例一:一位33岁女子,母亲有躁狂症。最初失眠、抑郁、浑身无力甚至悲观消极,逐渐出现躁狂发作、言语增多、内容夸大等现象,自称:“我现在讲话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讲话讲得快,心理充满乐观”,“我现在记忆力特别好,比以前聪明”。医生问她年龄,她说:“三十三,三月初三生,三月桃花开,开花结果给猴吃,我正好是属猴的。”她认为睡眠需要减少,一天二三小时睡眠已足,在病房爱管闲事,唱歌跳舞,稍不如意,则大发脾气。

案例二:一位30岁女子,近两年重复出现下列想法:认为她可能把疣传到她家里,尤其怕传给她的父母。因为她听说接触有疣的患者能传上疣,为了减少传播疣的可能性,她开始过度洗涤:每天洗手达125次,每日三块肥皂,还要反复洗澡、洗头发。她说:“当我洗到自己满意时,我觉得很轻松。”医生诊断其为强迫症。

(3)思维动机成分的障碍

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回答关于他去上海南京路干什么的问题,说:“南京路上好八连,英国领事馆门口有两个警察,我是第五条好汉,蓝墨水点点在面孔上,上就是下,下就是下。”医生说这种现象为思维破裂。如果一个人在意识清晰、情感平稳情况下,在疾病纵向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类思维障碍,通常得了精神分裂症。

(4)思维内容障碍

包括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三种,分别多见于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案例一:某35岁男性,坚信政府正在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企图陷害他。他不吃饭、不穿衣、不出门,认为政府在饭里放毒、在衣服上安装窃听器、出门便跟踪他。他还说要到国际法庭告政府。医生诊断为偏执性精神障碍。

案例二:某36岁女性,经常在大街上攻击或骚扰陌生人。路人咳嗽一声,她认为在给她暗号;路人偶尔一瞥,她认为人家对她不怀好意;看到别人看报纸,她认为人家以报纸为掩护而监视她;等等。

案例三:某40岁男子,家人发现他最近行为怪异。上班途中,总是多次返回家中,检查自己的一个小抽屉锁好没有;吃饭时,总是反复擦座椅;睡觉前,总是多次下床检查门是否锁好;等等。医生诊断为强迫症。

禁锢思维,就等于关上成功的大门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他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而从来不敢换一种思维方式,另寻出路。发现这种虫子后,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他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这种思维习惯定势的影响很大。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塌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比如,那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为什么就不能动动脑筋,对自己固有的习性进行一下创新——不跟在别人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当然,让虫子摈弃自己固有的习性难免苛求,虫子毕竟是虫子。但是,人呢?

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之一,当一头年轻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时,猎手们会用金属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链子捆到附近的榕树上。自然,大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挣脱,但尽管它做出了巨大努力,它还是不能成功。几天挣扎并且伤了自己之后,它意识到它的努力是徒劳的,最后它放弃了。从此刻起,这头大象再也没有挣脱过,即使是别人只用了一条小绳和木桩。

研究者发现在一种被称为梭鱼的鱼类中也存在僵化的倾向。通常情况下,梭鱼会就近攻击在它范围内游泳的鲦鱼。作为一个实验,研究者们把一个装有几条鲦鱼的无底玻璃钟罐放入一条梭鱼的水箱中。这条梭鱼立刻向罐子里的鲦鱼发动了几次攻击,结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几次惨痛的尝试之后,梭鱼最终放弃,并完全忽视了鲦鱼的存在。钟罐被拿走后,鲦鱼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处游荡,即使当它们游过梭鱼鼻子底下的时候,梭鱼也继续忽视它们。由于一个建立在错误信念基础之上的死结,这条梭鱼会不顾周围丰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饿死。

这两个试验是否会给您某些启示呢?当人类也像其中的大象和鱼一样被安排了一个圈套,当他们不能够挣脱的时候,就会选择顺从和视而不见。一位教授曾说过,人类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为自己下套,当人们钻进了自己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势,人类的思想就再也无法自由了。

思维惯性是前进道路上沉重的包袱

英国一家报纸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减轻载重。三个人中,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生命因环境污染而身陷死亡的噩运;一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遭毁灭;另一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够使不毛之地长出谷物,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脱离饥饿。

奖金丰厚,应答信件众说不一。巨额奖金的得主却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学家丢出去。

这个故事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有时,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眼睛。人们在考虑问题的同时,把自己生平所有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加了进去,殊不知,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思维惯性,而且是人的包袱。

自然界里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人是惯性的动物,抗拒改变是自然反应,也是必然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变,接受新事物意味着放弃旧东西,意味着改变旧有生活模式。人类天生是拒绝改变的,所以抗拒改变出于人的本能。我们今天用惯了电话,没有电话已经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贝尔刚发明电话时,人们嘲笑说人是不可能对着一个装满电线的匣子说话的。

如果你只想保持眼前舒适顺畅的生活而毫不思变,很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或害怕失败,反对任何新的尝试。“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做这一行以来,从没听说过这种事……”一旦自我设限,只会墨守既有规则时,有趣的新组合以及打破规则的创新就永无出头的机会。不管怎样,抗拒改变的心态会牵绊你前进的脚步。

如果将一只青蛙放到80度的热水中,它会马上跳起来直到逃出热水来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将这只青蛙放到一锅冷水中,青蛙是不会跳跃的,因为这是它喜欢的环境。但是,当我们慢慢给锅加热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只青蛙很可能最终被烫死在锅里。因为水温变化太慢,青蛙感觉不到,等到它感觉到必须离开的时候,它已经丧失了生理的机能。

当青蛙被放到80度的热水中的时候,它很快就发现了变化,它知道继续呆在这种水里是危险的,是在做错误的事情,必须逃出去才能存活。但当锅里的水温慢慢升高的时候,它没有很快感觉到变化,继续呆在那里,即便感觉到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它仍然侥幸地认为自己是可以承受这小变化的,于是继续停在锅里,这无疑是做了错误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机会完全丧失。

入于内出乎外,不要陷入思维的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遵循一贯的观点和想法,总是习惯于按常规的思维去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机遇往往就蕴藏在我们的灵机一动之中。

因此,平时我们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突破思维困惑的机会呢?

的确,在人的思想里面,有千万个叫做灵感的精灵,它们随时可能跳出来,但是也可能永远都在天堂里面睡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钉状,提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先递过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盲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他要的剪刀?”教授问。教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抢着回答:“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一致认同他这一“最简单的方法”。不料,教授却摇摇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门说。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的死角,那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入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思维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思路,有时我们便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

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

公元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志回国继位,振兴家园。

后来,他在齐国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齐恒公馈赠的20辆马车,很感满足。其妻见状,痛心疾首,劝勉他:“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您且行动吧,满足现状是会毁掉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从此振作起来,几年后夺回了王位。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迷恋、苟安于享受,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面临厄运时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多从其他方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所遭遇的挫折,将有助于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