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可变的超越:登山英雄启示录
3364900000029

第29章 九死一生 誉满九州的“双子星座”——李致新与王勇峰(11)

李致新和王勇峰这样苦苦地行进了整整6个小时,大缓坡的尽头总算是出现在眼前。这时,他们发现来到了海拔5300米、厄尔布鲁士峰一、二峰之间的鞍部。此时的李致新脸色发紫,倒头就睡。王勇峰担心的事发生了:李致新出现极度疲劳症状。在登山中极度疲劳是造成山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攀登者出现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昏睡过去,导致体温急剧降低而死亡。王勇峰给李致新做工作,希望他不要在这里睡觉,而他也非常清楚在这里睡觉意味着什么。

李致新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不睡觉。无奈之下,王勇峰只好和他达成协议,只允许他睡20分钟。身体下面垫着背包,穿着他俩所有保暖衣服的李致新睡着了。王勇峰每隔5分钟摇摇他,以防他睡过去。

望着躺在雪地上昏睡的李致新,王勇峰不由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致新走不动,我一个人又无法把他拖回去,该怎么办?他不敢想下去,开始感到恐惧。

他们约定的20分钟的睡觉时间一到,王勇峰就立即叫起了李致新,并问感觉如何。他说浑身发冷,想继续睡觉。王勇峰没有同意,让他伸伸胳膊和腿,准备下撤。

就在他们为下撤感到发愁之时,一名韩国队员赶到这里。王勇峰感到奇怪,他们不是计划今天到4900米训练高山适应能力吗?看到王勇峰的不解,韩国队员告诉王勇峰,由于李致新和王勇峰在前面已把登顶路线踩出来,韩国队决定今天有部分队员登顶。王勇峰心里算是有了点儿底,李致新真的走不动,还可请韩国队员帮忙。看到李致新疲劳的样子,这名韩国队员对王勇峰说:“让李先生休息,咱俩登顶。”王勇峰一听这话,顿时对这位韩国队员没了好感,并坚决拒绝了他的提议。他一看王勇峰没同意,自己也不敢上,坐在那里等同伴上来,王勇峰和李致新商量着下撤计划。李致新说:如果撤下去,这次厄尔布鲁士峰登顶计划肯定告吹,下一次还不知何时何日再来。李致新建议王勇峰和那个韩国队员去登顶,他在5300米处等着他们回来。王勇峰没同意,心想:我登顶回来了,致新就会在这里就会冻成硬棍儿。再说,登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是我俩9年前共同确立的,并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熬到今天,我怎能撇下他自己去登顶呢?虽然失去登顶机会。心里有些难过和失望,但看到此时的致新已脱离危险境地,心中又增添了许多安慰。

真正的朋友,是不会看着对方陷入困境而离他而去的。真正的朋友,会坚持与朋友共度难关。

就在王勇峰继续做着下撤的准备时,李致新对王勇峰说,“我现在感觉好点了,咱们是不是再往上走走?”此时此刻,王勇峰已经没有了登顶的雄心,他心想,只要致新的体力能保证走回“碉堡”,那就谢天谢地了。可登顶的诱惑实在难以抗拒,他们的脚步不由自主地继续向上迈去。

从他们向顶峰冲刺开始,他们遇到了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最难地段——从5300米处至顶峰。这是一段坡度约30度的大坡,30度的坡对登山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度。可对于极度疲劳的人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由于李致新这一折腾,王勇峰也开感到疲劳。让李致新在前面开路已不大可能,和他们一起走的那个韩国人根本就没有在前面开路的打算,从4200米开路到这儿已消耗了王勇峰大部分体力,再从这里开路到顶峰已不可能。若奇迹不出现,登顶的希望几乎没有了。

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急躁冒进的想法,那么,就可能陷入骑虎难下之势。继续向前,能力不支,选择后退,困难重重。所以,做事情还是需要探索一个恰当的节奏,如果节奏太强了,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最终就会陷自己于进退维谷的两难之地。

4.死亡线上的转机

自1983年开始登山以来,王勇峰和李致新经过了无数次的合作,每一次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于是,他们被登山界誉为“双子星”、“登山福将”。

每当他们身陷困境时,“上天”总会帮他们一把。

不久,在他们前面不远处出现的两位“苏联老大哥”也准备攀登这个大坡。如果老大哥能把最后的300米路踩出来,他们登顶的可能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看到李致新和王勇峰的狼狈样儿,苏联老大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最后这段的开路任务。

我们的精力往往耗在了寻找道路上面。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那么,我们取得成功就容易多了。

这样,踩着这两位“苏联老大哥”踏出的脚印,李致新和王勇峰一步步开始向顶峰迈进。大坡终于到了尽头,顶峰就近在眼前,李致新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冲到前面当起了开路先锋。

当一个人充满希望时,其潜就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1997年6月10日莫斯科时间下午1时26分,李致新和王勇峰成功登顶。王勇峰用手中的摄像机把李致新和两名俄国人、一名韩国人登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的情景记录了下来。

“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因为我几乎是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登上这座高峰的。能让五星红旗在七大洲最高峰上飘扬,是我作为一个登山队员最大的幸福。我要为此而努力,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危险,也要完成这一壮举。我们来到这里很不容易……”在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极顶上,看到李致新泪流满面硬咽着说这番话的时候,手拿摄像机的王勇峰禁不住心头一热……

李致新显然经过了一场生死之劫。在我们指责他们的急躁冒进之时,我们不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所征服。面对最强烈的动机,死神也会望而却步。

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厄尔布鲁士峰之行结束了,成功的喜悦和面临死亡威胁的恐惧也很快过去了。王勇峰和致新又回到了茫茫人海之中,除了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外,又开始为他们的第六站——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之行寻找赞助,进行准备。在非洲之行中,不知又有什么惊险、刺激在等着他们。登厄尔布鲁士峰的经验告诉李致新和王勇峰:任何一个登山者都没有任何理由轻视他所攀登的山峰。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辉煌而轻视我们必须面临的新的困难,任何轻视困难的人,都将为之付出不必要的惨重代价。

十一、从未熄灭的热情——查亚峰的洗礼

1.最后一搏

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位于印尼最迷人最偏远的角落——依利安查亚省的南纬4度东经137度,海拔5030米。为了探访它,无数人都经历了等待之苦。第一个完成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目标的加拿大人马罗曾为查亚等待了17个月,并且两次前往依利安查亚。而李致新和王勇峰为了这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后一站,更是努力了近两年的时间。

为了实现崇高的目标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那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最容易受挫,一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结果在困难打倒自己之前,自己先把自己打倒了。欲速则不达,当我们有了从长计议的心理准备以后,就能够保持足够的理智。

就在李致新、王勇峰为继续为最后一座山峰——查亚峰寻求经济资助的时候,香港同胞钟建民已经成功地登上查亚峰。至此,钟建民已经完成了七大峰中的六座,而当李致新、王勇峰出发的时候,钟建民已经在珠穆朗玛峰进行自己的最后一搏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致新和王勇峰取道新加坡前往雅加达。在新加坡机场,朋友艾达接他们的时候,看着小山一样的行李,艾达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

从北京机场出发时,李致新和王勇峰的行李一共185公斤,超重了80公斤,按照国航的规定,需要补交超重费8000元,几经交涉,他们还是补交了4000元人民币。他们的托运行李共有9件,4个驮包,3个箱子,每人还有背包,另外还有摄影包。

经过这一折腾,加上艾达的劝告,李致新和王勇峰开始琢磨怎么精简行李。他们的行李中共有个人装备28种,集体装备16种,哪些可以精简,还真让人拿不定主意,因为缺了哪样都可能事关最后的成败。

反复琢磨以后,他们觉得能扔的只有那30公斤雨衣(1998年,在非洲乞力马扎罗经历的那场大雨还让他们感到后怕,天津的赞助商泰达公司听说以后,就特制了200件厚厚实实的雨衣作为礼物。)和食品。

在新轻装之后,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5点,他们就要出发了。可李致新和王勇峰竟没有一点困意。

在雅加达,李致新曾拎着一条湿毛巾和王勇峰开玩笑:“谁让你弄湿的?这怎么减分量呀?”

返回后,在香港过境安检的时候,李致新故作轻松地把包背上肩的时候,人险些被掀翻在地。有谁知道,资金的缺乏让中国登山家付出了许多。回来时,为了省钱,王勇峰把岩石标本全装进了自己的背包。

面临这最后一座山峰——查亚峰,李致新和王勇峰的心情没有了乞力马扎罗的那种低落,也没有了厄尔布鲁士的那种焦虑,明显很轻松了。毕竟,11年的努力马上就要到终点了。这次出发前,王勇峰特意又穿上了1993年登珠穆朗玛峰时穿的那件T恤,上面写着:百战百胜。

其实,对于大多数山峰来说,真正的攀登就是那么几天的事儿,即使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打通路线之后,也不过三五天就上去了。但之前的准备却是那么的漫长和细微,拿错一双袜子也可以断送你三五年的准备。

其实,何止登山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么?一个人,一生中的辉煌时刻屈指可数,但为了这屈指可数的辉煌,人们需要付出多少准备。

更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李致新、王勇峰的敬重,来自于他们十几年坚定不移的信念,并非仅仅来自于他们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业绩。对于中国登山家来说,很多困难都双倍于甚至多倍于国外登山家,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青春等待,而在这种等待中,他们的热情从未熄灭,他们的理想从未放弃。

坚持可以创造辉煌,坚持可以创造奇迹。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缺乏耐心,浅尝辄止,一遇到不顺利,立即退缩,或改变主意。结果努力没少付出,却总不能如愿。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2.在专业和业余之间只有忍受力的区别

1999年6月21日,也就是在李致新和王勇峰离开北京8天以后,他们到达了海拔4023米的查亚峰大本营。

扎下营地以后,他们就顺着印尼向导指引的主峰方向,开始了适应性训练。

黄昏时,他们回到营地,却听说他们的装备还没有运上来,原来,山下的背夫在闹罢工。在这里,寻找背夫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大多数人不适于高山行走,他们的行装还要分装成15公斤一个的小包背夫才肯背,当然,这样能给更多的人挣钱机会。到晚上8点钟时,李致新、王勇峰他们四个人只有一条睡袋和随身背上来的东西,一直到晚上9点钟,印尼登山协会的几个人才自己背上来几件行李。

这天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高山反应,头疼,睡不着觉。印尼队的帐篷里一直有人在喊叫。中国队这边只有张伟反应良好,吃得香,睡得好。这再一次印证了王勇峰的那句话,在高山反应面前,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只是一个承受力和忍受力的区别。

事实上,遇到困难时,年轻人与那些经历丰富的人是平等的,都会感到压力和艰难,他们的区别也正像专业登山者与业余登山者面对高山反应一样,只是承受力和忍受力的区别。

李致新这次的反应非常明显,直到撤营时,他还无法睡觉,在山上的四天里,他总共睡了不到10个小时,四天里,体重一共下降了4公斤。

6月22日,所有的人在附近继续进行适应性训练,并在海拔4200米的山脚下修建了一个过渡营地,留了一些装备在那里,准备第二天的登顶。

3.冒险出发

1999年6月23日凌晨4点,李致新和王勇峰按照他们的计划准时出发了。

由于昨天夜里刮了一夜的风,所以,这时的天气出奇地好,繁星满天,甚至不用头灯就能辨认灰白色的山中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