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雪
3364200000069

第69章 文武制

建国了,但是事情远远没结束。

官职,每个人该干什么各自什么职位。

讨论了两天都没结果。

实在头晕脑胀,正赶上要准备过冬,各项事务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刘岚便让各人先回去干事情,等到冬天真正来临的时候再商量这事情,反正到时候大雪封门,也干不了什么,大家有的是时间商量,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筑城建房,还有采煤,也就是黑石了。

这样众人才回去各自忙活目前手头的事情,先干吧,反正都是初创,乱七八糟过了这个冬天再说吧,反正都折腾一年了。

过了大概二十多天,也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了,雪越来越大。

幸好的是,汉城房子足够用,大不了各家挤挤也能过。而山江城的房子勉强能住个五六万人,黑石更是足够。

刘岚设计了个炉子还有蜂窝煤,顺便稍微提了下煤气中毒的事情,也没太在意,反正无论怎么建房,怎么去堵,都会有缝隙,死不了人。

又过了十来天,各项事务运行不错,手下人干的也挺好,也没什么大事,那就开会吧,老大都拖一个月了,总要有个谱了吧。

刘岚这些天也没闲着,把事情都交给徐邈,然后就在宫里转来转去。

嘿,还真让他发现了东西,而且是大东西,一个地下仓库,里面全是书籍,不过不是竹简而是木简或者石简。

这群蛮夷对书一点都不尊重,摆放的乱七八糟,还不注意保护,许多都断掉了,一拿起来就散架。

所有会认字的现在都有活干,连柳青都去匠户区造炉子了,只有刘岚闲着,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领着侍卫分拣。

干了十来天,刘岚揉揉腰,很开心,小爷也有自己的书房了。

剩下的时间无聊之极,就挑些自己喜欢的书看。

这些书大多是残篇,论语啊孟子啊孙子啊之类门类倒是挺多。

看来看去,没想到还真看出了些东西,至少知道哪些弩的来历了。

原来当时有些秦人逃难到此,几百人,猛的一塌糊涂,居然杀光了肃慎王室,建立了秦国,然后又在双鸭山筑城,也就是现在的汉城。难怪汉城如此结实,挹娄人怎么可能建设出如此坚城。那一代秦人相当的努力工作,打算复国,硬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恢复这些书籍,然后又早出弩机,可惜天不假年,辛勤的工作换了的就是寿命的减少;第二代秦人明显差了许多,也不想反攻中原了,只想统治这大片的平原一直到海边,还算有些雄心;第三代更烂,只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统治目前这些臣民和土地;第四代烂掉渣了,只想着如何安逸如何舒适,然后……然后就没了。只有挹娄人怎么统治这里,肃慎人怎么消失的,书里面没有记载。

刘岚最开心的是找到弩的设计描述以及其工艺流水线的方案,这样自己就可以做秦弩了。秦弩的威力那可是相当的威猛,想象一下,一万只弩箭齐发,将士们大吼着“大风,大风”,弩箭遮天蔽日而去,那是何等威风,何等恐怖。

紧接着,刘岚就想到了狼谷里面的描述,莫非这些秦人就是那批打算进攻肃慎的人,应该是了,不然太巧了,不过当真很猛,居然真的搞定了肃慎,佩服佩服。

汉城,王宫,大殿。

刘岚看着手下这十几个人就头疼。

好好的建什么国啊,还离海边这么远,盐都没地方弄去,只能靠肉来补充,明年在往东边走走多好。好点的地方就是这里三江平原,土地真是好,煤也好,还有金矿铁矿……。算了就这么着吧,盐的事情明年再想办法。

刘岚道:“好了也快一个月了,大家考虑的如何了?”

单福首先认为应该按照汉制然后进行缩减,顺便把三公九卿功能介绍一遍。

刘岚一听,还行,准备挺充分的。

姬静这老头一直妄图恢复大周,国名不行,制度总可以吧,立刻要求行周制,毕竟大周的年份最长,有八百年呢。

话虽如此,可是诸侯体系已经被证明不合适了,肯定不能采用。

好吧,再往中间说,大秦的耕战体系貌似比较适合现在的情况。

但是,话说回来,“暴秦”之名可也是声名远播啊!

大汉呢,貌似也不太好,至少目前不太好,出一个笨蛋皇帝一切都废了。

虽然目前来看,刘老大还是算是英武,可是以后怎么办啊,谁知道会不会出一个刘宏……罪过,罪过,怎能直呼陛下的名字呢!

要不恢复丞相?貌似左右丞相会很容易篡权啊,算了,还是别惹老大,没看到老大的脸都青了么。

就这样大家又争吵了五六天,刘岚实在是受够了。

刘岚有气无力道:“大家不要吵了,咱们弄个新的,我提一个吧。”看大家都不说话看着自己,强提一口气道,“设立内阁制,六部,六科,五寺,一院。”看众人不明白,便将继续说道,“内阁有四辅来辅佐政事,类似国王幕僚。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分管国家各个方面。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品级会低一些,甚至很低,但是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国王的意旨。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属于律法机构。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设立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州。”一口气说完,喝了口水,问道,“如何?”

大家都目瞪口呆,这算什么东西,将三公九卿负责的内容分化是么,不过听起来还算不错。

刘岚看大家都不说话,以为不好呢,又直接萎了,心道,就知道明朝的不好使,要不然怎么会被戴鞭子的给灭了。

哪知,田畴眼中放光道:“王上,这制度还真是完善啊,不过有些细节需要考量考量。”

刘岚听了这话,立刻来了精神,大喜道:“好,好,好,赶快的,考量考量。”

又经过十来天的争论,在刘岚讲的制度的基础进行了改进,才总算是结束。

其实也没什么大的改进,大家也都是年轻人,怎么懂得那么多朝堂的事情,都是看书或者听长辈讲解,商量半天也就商量几个数字。内阁的数字,四个不合适,投票都没法投,直接改成三个,将来再改多点。另外砍掉六科,等将来人多了再加。还有就是合并五寺,改为三个,大理寺负责律法,太仆寺负责管理马匹,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祭祀寿宴并且将礼部功能也并进去。都察院改为御史台,一个城设置一个。等到将来人多了再恢复过来

刘岚看着这改的乱七八糟的官制,叹了口气,只能同意,没办法,手头没人啊,不过毕竟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人选问题。

刘岚提起精神就打算开始谈人选问题。

哪知,被单福截胡了。

单福轻咳一声道:“如今官制已经确定了,现在谈谈军队的事情。”

刘岚直接萎了,叹了口气,点头同意。

争吵再次开始了,大殿内乱七八糟,武将们开始和文官比嗓门。

军制是个大问题,争吵是必不可少的。

刘岚头晕恶心,也不听他们讲,每次到一半就借尿遁。

三四天后终于被人发现了,大家都围着刘岚不让走。

又过了五六天,刘岚忍无可忍,大吼道:“分兵,战兵,屯兵,民兵。按照我上次说的进行细化。”然后看众人都不说了,深吸一口气,吐出来,又道,“国王任大元帅总理兵权,其余按照大汉军制,兵部安排将领出兵,兵部设立参谋司,出战时,分配若干参谋领类似军师幕僚职责,战后返回兵部。将领领兵每三年换一军。行了,就这么简单,剩下的你们自己考虑吧。”然后扭头拔腿就跑。

但是,单福手快一把拽住,道:“你把参谋具体解释一下再走。”

这话刘岚爱听,立刻道:“参谋很简单,参与指挥部队行动和制定作战计划等,按照等级分一下,分个一二三四等吧,或者上中下都行。参谋司隶属兵部,每次军事行动,兵部需要联合参谋司做战争战略与战争目标的判断,然后指定参谋司的参谋下放军队协助将军作战,行军师幕僚职责。”然后拔腿就跑了。

剩下众人面面相觑,仔细体会了下刘岚的话,开始好好商量如何分配。

又花费了两天时间,这帮子年轻人终于根据兵书汉兵律秦兵律以及古老的周兵律制定了军制,然后结合各个方面制定出了汉余国兵律。

刘岚听说后,喜气洋洋坐在榻上,听诸人讲解汉余国兵律乃至根据汉律经过修改制定的汉余国律。其实没什么太大改变,主要是把州改为城,因为以后汉余国不设置州,只设置城池乃至道,根据距离汉城的方向设置,例如东北道,西南道。

刘岚对“道”的设置目瞪口呆,这也行?!

没办法谁让这片全是平原呢,就按照方向以汉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吧!

将来城多了地盘大了再说吧。

不管如何,至少目前各项军民事宜开始运行了。